摘要
2011年,国务院批复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2016年,国家发改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2020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布局。三大国家战略融为一体:成渝双城经济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形成经济圈的软实力。
01
国家战略:成渝双城经济圈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2011年,国务院批复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2016年,国家发改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2020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布局。三大国家战略融为一体:成渝双城经济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形成经济圈的软实力。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国之重器”-中国第四增长极
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李后强:椭圆焦点-拔河效应到相扑效应
三大国家战略融合:李小波《长江经济带(四川)旅游规划》
02
巴蜀文化的分界线在哪里
《华阳国志》巴蜀界限(刘琳校注)
蓝勇教授巴蜀界限考证图
李小波教授设计嘉陵江巴蜀分界图
03
巴蜀成渝政区演变格局
1、秦代之郡——巴郡与蜀郡
2、汉——三巴与三蜀
3、三国——蜀与五巴
4、唐代之道——剑南道与山南道
5、宋代之路——成都府路、利州路、梓州路、夔州路
6、元代之省——成都路与重庆路
7、明代之府——成都府与重庆府无缝对接
8、清代之府——成都府与重庆府
04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图谱
1、成都与重庆——天府之都与山水魔都
2、资阳人与巫山人——人类起源的文明走廊
四川盆地大地为母的胎息,巫山人和资阳人不仅孕育了人类起源的脐带,而且连接着巴蜀祖先的原乡和文明走廊
3、巴为将,蜀为相——巴蜀不同的性格碰撞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重庆专辑)
4、道源与鬼城——蜀人重仙化,巴渝重巫鬼
5、 蜀盐于巴盐——逐盐而居的巴蜀文明盐语
三峡出土的最早的商周制盐陶器(上右),开启文明的盐语;自贡井盐开采的深度(上左),伫立其世界科技文明的高度。四川盆地盐矿地质构造图(下左),《中国国家地理》盐专辑李小波系列作品。
6、夔门与剑门——“江道”与“蜀道”的军事地理格局
自古入蜀两条道路,“蜀道”联系关中,守在“剑门天下险”。“江道”通江达海,守在“夔门天下雄”。
7、神鸟与虎钮——飞天之舞与天籁之音
8、乐山与大足——中国石窟艺术的接力棒
中国石窟艺术的上半阙和下半阙,在巴蜀之间完成完美的交接。
9、宽窄巷子与洪崖洞——穿斗式与吊脚楼的对话
10、大禹与涂山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巴蜀情结
“鼓舞于上者为之风,习染于下者为之俗”,巴蜀文化与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共同构成和而不同的中华地域文化。以文化的风雅颂,旅游的兴比赋,以国家战略为导向凸显巴蜀的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为文化走廊、旅游走廊、景观走廊、生态走廊、产业走廊和品牌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