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人虽认为渤海国是自己先人所建,但却没有出品什么关于渤海国文学作品,而韩国拍了很多关于渤海国的影视剧,不仅如此,还有渤海国开国之君大祚荣,命名韩国一艘军舰的名称。
这里就发一篇关于大祚荣的历史文章。
大祚荣
作者响水大米
大祚荣,本名祚荣无姓,后因其尊称而取姓为大氏。靺鞨族粟末部人,公元7世纪末中国东北地区渤海郡国的创始人(698—719年在位),谥号:大圣明武高大王。他是满洲历史上杰出的古满洲族军事家政治家,史称创造渤海的海东盛王。
渤海国是我国古代东北地区 靺 鞨族的一支粟末靺鞨人为主所建立的政权。粟末靺鞨本是公元7世纪前后靺鞨族的分支之一,其名称来自古代通古斯语Songwa waijoi(读 松瓦歪绝)的音译,粟末是松花江的简称,靺鞨唐音读作未羯(weì jié)指山林部落,粟末靺鞨本意即天松花江流域的山林部落,15世纪以后转化为满语Songgari weiji(读 松阿里窝节)。靺鞨族是今天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为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古老庞大的民族,先秦时称肃慎,汉晋时称挹娄,南北朝称勿吉,隋唐时期由音译勿吉转写为靺鞨,该民族操古通古斯语,属肃慎族系。世居白山(或称不咸山、徒太山、太白山、长白山)黑水(今黑龙江中下游以及支流松花江北段)之间。隋朝时靺鞨拥有数十个部落各自为政互不统属,较大的有:白山、粟末、号室、伯咄、黑水、安车骨、拂涅、铁利、窟悦、等,其中粟末靺鞨与黑水靺鞨两部最为强盛,尤其是粟末靺鞨由于地处富饶的松花江流域与隋朝、突厥、高句丽的交通十分便利文经济化交流频繁,因此在靺鞨族各部中最为发达,原始的部落氏族体系逐渐解体社会阶级分化初步形成,这便为大祚荣建立渤海政权创造了必须的社会基础。
大祚荣的父亲名叫乞乞仲象,原是粟末靺鞨中的一个部落首领,曾依附于高句丽政权。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灭高句丽之后为了防止高句丽政权复辟并有效控制高句丽遗民与临近靺鞨、契丹、奚、等少数民族,将大批高句丽遗民和一部分靺鞨人强行迁往内地。其中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率其部众迁居到了当时唐朝卢龙节度使治下的营州(治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并依附于唐朝从此在营州开始了长达30年的生活,大祚荣便在这一时期出生并长大成人。这期间他们同汉人接触,深受唐朝文化的影响,为后来创建渤海国起到了文化上的催化作用。
唐朝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五月,与契丹相邻的营州都督赵文翙刚愎自用欺压契丹等少数民族,激起契丹人强烈不满。于是熟悉唐朝内情的契丹首领松漠都督李尽忠与归诚州刺史孙万荣等举兵反唐(参见唐与契丹、奚等之战),此后唐朝东北边境发生了一连串战事,史称“营州之乱”。大祚荣父子与另一靺鞨酋长乞四此羽在这次兵乱中曾慑于叛军威胁而表示臣服李尽忠,因此在叛乱平息后 牵怒 于唐朝遭到反攻清算。被逼无奈的大祚荣父子率部及部分高句丽人取道天门岭(今辽宁北镇境内,一说在今辽宁清源境内)东渡辽水(今辽河),踏上了逃还故乡的道路。
神功元年(697年)六月,唐击败契丹叛军后,武则天假意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谎称赦免其罪。但不久武则天就反目食言令骁勇善战的李楷固(原契丹大将)、中郎将索仇率军进击乞四比羽将其杀死,所属部民尽遭屠害。这时乞乞仲象恰好去世,大祚荣继任为部落领袖,于是率余众逃走。但李楷固却率军穷追不舍。圣历三年(700年)初骄横的李楷固率孤军深入辽东进攻大祚荣。当时的大祚荣虽年仅二十多岁,但经过多年的锤炼已经成为一个“骁勇善用兵”(《旧唐书·渤海传》)的军事统帅。面对李楷固咄咄逼人的进攻,大祚荣决定在其必经之路天门岭设伏。李楷固果然如期而至,当唐军渡过天门岭时,大祚荣利用有利地形,组织所率高句丽、靺鞨兵据险抗拒,全歼唐军,主将李楷固仅以身免。此后,由于契丹归附于后突厥,阻断唐军东进道路,唐廷不能再行进讨。大祚荣乘机兼并乞四比羽余众,收容高句丽遗民,东渡辽河,返回靺鞨故地,向东占有太白山(今长白山),又与周边靺鞨各部联盟将势力扩展到奥娄河(今牡丹江上游)一带,公元698年大祚荣于东牟山(今吉林省敦化敖东)筑城定都,这就是粟末靺鞨的最初都城,后来被称为“旧国”。
圣历元年(699年)初,大祚荣自立为靺鞨国王,并以尊称“da(古通古斯语即 酋长)”自创其姓大氏,因其父曾封震国公又对外称“大震国”(一说 大振国),从此开创了渤海国的前身。大祚荣为了巩固震国政权,不但遣使与突厥结盟,而且又通好新罗,巧妙地在强权林立的四邻之间斡旋,故在数年之间,势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疆域南接新罗,北邻黑水靺鞨,西连契丹、突厥,所属人民囊括了靺鞨、高句丽、汉、契丹、奚、突厥、室韦等诸多民族,有户10余万,胜兵数万,地方5000(一说2000)里。成为当时东北地区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唐中宗李显复位后,为了全力对付突厥,派侍御史张行岌出使震国,进行招抚。大祚荣当即表示愿意归附,并派遣他的儿子大门艺随张行岌入唐为质,宿卫京师。不久,因契丹、突厥连年寇边,道路被阻,使命不达,册封未果。
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刚刚即位的唐玄宗又派郎将摄鸿胪卿、敕持节宣慰未羯(靺鞨)使崔忻前往震国,正式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地置忽汗州(治今吉林敦化),并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从此,震国始去靺鞨国之号,改国号“渤海”,渤海国正式成为唐朝势力范围内的一个卫星政权,名义上作为唐王朝设在东北地区的一个最高军政机构。从此渤海国每年遣使以朝贡的方式与唐朝展开频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开了辟两族友好往来的先河。
渤海国在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仿照唐朝。在兵制方面也仿照唐朝的府兵十六卫建制,虽略有变革,但大致相似。设左右猛贲卫、左右熊卫、左右罴卫、南左右卫、北左右卫等十卫。后期还有左右神策军、左右三军等编制,兵力多达数十万。每卫设大将军一人,将军一人。全国各地设折冲府,隶属十卫之下。每个折冲府设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别将、兵曹、参军各一人,校尉五人。
开元七年(719年)三月,大祚荣去世。同年八月,唐玄宗遣使册封其嫡子大武艺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承袭父位。国人为大祚荣进谥号“大圣明武高大王”后世史称“渤海高王”。
大祚荣在位22年,初步创建了一个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多民族政权,为渤海国的长期稳固奠定了基础。此外,大祚荣还同唐朝的亲睦和好,为中国古代各民族友好往来文化互补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渤海社会的快速进步发展从此开端。渤海国建立后陆续派遣大批留学生与学问僧来到唐朝交流学习,他们把盛唐文化源源不断的带回渤海同时也把东北地区的本土文化带到中原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