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陈寿④ |《三国志》彰显蜀人风骨 陈寿史德、史识、史才永世留存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此视频格式 封面新闻记者 杨帆 6月5日,经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正式出炉,我们终于等到了第二位三国时期的名人,他便是陈寿。公元280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封面新闻记者 杨帆

6月5日,经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正式出炉,我们终于等到了第二位三国时期的名人,他便是陈寿。公元280年,晋灭吴结束了三国近百年的分裂后,身为蜀人的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写就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

四川大学教授、该校城市研究所所长何一民认为,陈寿之所以能给后世呈现了一段可信度极高的三国历史,这和他的为人与秉性不无关系。

“陈寿一生为人‘质直’,他有傲骨而没有媚骨。在宦人黄皓面前,就连蜀汉大臣皆屈意附之,而作为区区朝官的陈寿,竟然’独不为之屈’,被贬官也义无反顾。”何一民认为,陈寿身上的三个标签:史德、史实和史才,让《三国志》得以流芳千古。

陈寿

陈寿的史德自不必说,从他对诸葛亮公允客观的记述和评论中可见一斑。而他的史识和史オ,表现在他对三国历史有一个总揽全局的看法和处理。陈寿在《三国志》记述了自184年黄中起义以后,至280年晋灭吴,差不多一百年的历史。他以曹魏的几篇帝纪提挚这一时期历史上的大事,又分立魏蜀吴三书以叙三国鼎立的发端、发展及结束。

在陈寿笔下治世良臣的诸葛亮

何一民教授认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写史目的是匡君正世,同时也能教化大众。“辞多劝诚,明乎得失,有益风化”。陈寿作为史学家,始终把匡君正世作为史学家崇高的责任。何一民说:“陈寿受他老师谯周的影响很大。谯周是蜀国末期的重臣,蜀中儒学大家,他对历史的记录和文献的收纳极为重视。陈寿经历了蜀国的灭亡,他也有意识的收集了很多资料,为了反映那个动荡的时代,于是他最终写出了《三国志》。”

毋庸置疑,蜀地文人的性格特征在陈寿身上显露无遗,这也影响到了《三国志》的风貌。何一民教授说:“古蜀人自古就很开放,这也是民族多元融合形成的特点。陈寿就是一个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善变的人,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是蜀人就只写蜀国,而是非常公正地记叙了三国历史。所谓史德,就体现在这种开放的胸怀上。如果他是一个狭隘的人,那很难成为让后世景仰的史学家。”

虽然陈寿后来在晋朝为官,他的《三国志》也是以魏晋为正朔,可他一直对蜀怀有深切的故国之情。陈寿在《三国志》里,以人物传记的方式记载了蜀汉“必以人为本”、“弘毅宽厚”、“赏罚必信”的治国理念和蜀地儒学、经学及其师承流变的情形,对巴蜀历史文化和蜀学、经学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他还编纂了《益部耆旧传》,保存巴蜀历史文化。撰《官司论》,主张制度改革,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

南充万卷楼前的陈寿雕塑

在不少学者看来,四川历来史学和文学都很兴盛,早在文翁之前,古蜀文明就已经很发达了,蜀地教育也相当兴盛。经过古蜀文明多年浸润,陈寿更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去书写历史,因为那个时候的知识分子已经有了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的思想雏形。

何一民教授说:“陈寿身上有很多宝贵的地方,除了他的勤奋和秉笔直书的精神,还有他的创新精神,以《三国志》的体例体裁,他在写作风格上有不少创新,很多地方都超过了前人。不拘一格正是古蜀文人身上的一大特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