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
是最肥沃、最适宜耕作的土壤
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是黄土的十倍
因此呈现出黑色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世界仅有四块黑土区
一块在欧洲——乌克兰平原
一 块在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
一 块在南美洲——潘帕斯草原
一块在亚洲
就是我们的东北平原
东北四季分明
夏秋降水充足
土壤含水量丰富、地表植物繁茂
大量有机质进入土壤
冬季漫长寒冷
枯草、落叶等有机残体分解缓慢
历经千百年演化
形成深厚的黑色腐殖质层
储存了大量养分
正是黑土肥沃的秘密所在
东北的黑土主要分布在
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自治区
依托富饶的黑土
东北成为
我国重要的“粮仓”
粮食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
商品粮占全国总产量的1/3
不过,令人感到痛心的是
大规模开垦、不合理的耕作方式
加之风雨侵蚀
富含有机质的黑土表层流失严重
黑土层变的越来越薄
久而久之
曾经松软肥沃的黑土
有机质含量、肥力逐渐下降
黑土
一旦退化很难再形成
要知道
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
需要200年~400年
保护黑土地迫在眉睫
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
启动了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
力争到2025年
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1.4亿亩
重点推广
秸秆覆盖还田免耕和秸秆覆盖还田少耕
让黑土“休息”、不裸露
慢慢提高土壤的肥力
今年是实施这项行动的第一年
中央财政安排16亿元资金
保护东北黑土地
保护黑土,任重道远
令人欣慰的是
黑土地保护性耕作
正步入良性发展状态
在4月19日国务院发布会上,据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王甲云透露,今年是实施行动的第一年, 中央财政安排16亿元的资金,主要用于支持 秸秆覆盖免耕作业补助, 支持东北四省区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4000万亩。
1、为何如此重视保护东北黑土地?
黑土地是极为珍贵的自然资源。我国东北地区作为北半球仅有的三大黑土区之一,是 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优势区、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据中国农业大学科学与技术学院国家黑土地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李保国介绍, 东北黑土地粮食总产量和商品粮现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4和1/3,已成为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压器”和“压舱石”。
2、为什么要保护黑土地?
多年来,受不合理耕作方式等因素影响,导致东北部分地区黑土地地力大大下降, 对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形成严峻挑战。
一方面,土地退化、水土流失严重。东北黑土地本来是高产田,但耕种了五六十年以后,实际上土地退化的很厉害,土壤受到了侵蚀。每年都会刮好几场黑风暴。夏天遇到暴雨,水土流失很严重,黑土层变的越来越薄。
同时, 黑土地不“黑”了。最开始黑土地的有机质含量高,农民朋友在耕种的时候经常翻地,将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释放出来,供给作物吸收,但是长此以往,黑土层一直在释放养分,造成黑土地变黄、变瘦。
其实早在2017年国家就出台了《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现在的行动越来越具体了。
3、什么是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即农民在耕作的同时,让土壤不被侵蚀,土壤肥力能保持并且还略有提高, 核心要求是在不翻耕土壤、地表有秸秆覆盖情况下进行少免耕播种。
农民可以通过秸秆覆盖还田的方法,让土壤不裸露, 这样能防止土壤被侵蚀,也保住了土壤的水肥蒸发,让土壤的肥力慢慢提高。
保护性耕作中一个很关键的技术设备就是免耕播种机,使用机械代替原来的人工播种、施肥、耕地等步骤,可以一步完成。 这种保护性耕作适合由农业大户来做,通过合作社推广施行,可以产生规模效益。
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监测,连续实施保护性耕作5年后,表层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0%, 10年后增加21%,15年后增加52%,有机质含量从28.28g/kg提升至43.02g/kg。
4、黑土地为什么不能休耕轮作?
休耕就是种两年休息一年,轮作就是种完玉米种大豆,把土地的利用强度降下来。
前面说了, 东北黑土地在我国粮食安全中承载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东北并不适合休耕轮作,如果东北几年一休耕,几年一轮耕,国家的粮食安全会出问题,所以 提出要对黑土地进行保护性利用。
国内外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是一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当前与长远利益兼顾、利国利民的革命性耕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