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献血者日 | 人类血液认知:从“饮血”到输血再到献血

无偿献血 2020年6月14日,是第17个世界献血者日,今年的主题为“安全血液拯救生命”,口号是“献血,让世界更健康”。 血液,被称为生命之源。而为了保存生命,千百年来人类对血液的认知和研究,经历了从

无偿献血

2020年6月14日,是第17个世界献血者日,今年的主题为“安全血液拯救生命”,口号是“献血,让世界更健康”。

血液,被称为生命之源。而为了保存生命,千百年来人类对血液的认知和研究,经历了从无知到可知的艰苦探索,也因此付出了高昂的血的代价。

饮 血

自古以来,人们都有“血液是灵药”的笃信。在古罗马时期,有病患喝角斗士鲜血的习惯,因为他们相信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力。

公元1492年,罗马教皇伊洛赛特八世因病已处于昏迷状态,在医生的建议下,一连杀了三个健康男子,喝他们的血治病,结果喝血不久即死去。

而在我国古代,据著名清史专家李寅所作的《清十二帝后宫疑案》记载,咸丰皇帝为了强健身体养成了饮食鹿血的习惯。为了能够及时喝上新鲜的鹿血,咸丰帝要求马兰镇总兵进献活鹿,而且,有数量要求。据资料记载,咸丰七年(1657年),马兰镇总兵要在4个月内上交30头鹿。可是,当时只凑够12头,相差甚远,这可把马兰镇总兵绵森急坏了,赶忙上折请示,请求宽限时日,咸丰帝批准了他的请求。

咸丰皇帝

咸丰帝对鹿血达到了依赖的程度。当他跑到承德避难时,身体已经很糟糕了:“既至热河,文宗已疾甚。”(《十叶野闻》)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要饮用鹿血:“咯疾大作,令取鹿血以供,仓猝不可得,乃殂。”(《满清外史》)到最后,竟丧掉了性命。

饮血治病的思想千年以来都似乎根深蒂固,就是在我国现代,一些农村或封建迷信地方,仍然有人以喝鸡血、鹅血、黄鳝血作为强体、滋补之法,结果适得其反。

输 血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输血的实践发生在公元6世纪英国的亚瑟王时代。一位名叫乔弗洛的将军在一次战争中受了重伤,失血太多,奄奄待毙。有人大胆地用芦苇管把人血直接输送到将军的血管里,竟奇迹般地救话了他的生命。

直到1628年,英国医生、生理学家哈维发表了血液循环论,奠定了输血的理论基础。公元1665年,生理学家劳维尔首次成功地实现了动物与动物之间的输血。他先使一条小狗出血,然后把大狗的颈动脉与小狗的颈静脉用管子(开始用芦苇管和羽毛管,后来改用银制管)直接连上,使小狗因接受了大狗的血而免于死亡。两年后,劳维尔把这种方法冒险地运用到人体,他把一头小羊的颈动脉与一个13岁的少年的颈动脉连接起来,使动物血进入到人体,居然没有出意外。不久,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御医丹尼斯又给一个8岁患贫血病儿童,给他静脉里输进225毫升羊血,挽救了孩子的生命。据历史真实记载,丹尼斯用小羊血输血中,先后有4人死亡,3人没有问题。在死亡的一人中,一个叫艾美特的人先后三次输血,前两次成功,第三次输血后病人突然死亡,被病人家属告上法庭。从此,输血作为治病的方法在法国被禁止。

英国也同样做出此一决定。公元19世纪以后,被称为“近代输血之父”的英国妇产科医生布伦戴尔设计了一套特别的器械,先后为10个病人进行输血,其中2人因病死去,其他8人中,4人成功,4人失败。

直到公元1900年,奥地利医生卡尔·兰德斯坦纳注意到,接受输血的病人有的平安无事,有的却因输血死亡,随后他经过多次试验,总结出人的血液存在着三种类型的组合,他把它们分别称为A型、B型和O型,如果输血时血型不合,输血者就会因血液凝集而死亡。

兰德斯坦纳

第二年,也就是1901年, 兰德斯坦纳的一个学生,迪卡斯特劳(Avon Decastrello)在老师的研究基础之上,又发现一种新的血液,它不同于A、B、O型,其红细胞能够与A、B、O型血清发生凝集反应,命名为AB型。1902年,兰德斯坦纳宣布了20世纪医学上的重要发现之一,即ABO血型系统。

然而,这一发现,在当时并未引起医学界的注意,人们尚未看清它在医学上的深远意义。直到10年后,他的有关血型发现被美国人指出:输血之前必须进行血型鉴定。从此,人类输血的历史揭开了新篇章。兰德斯坦纳也获得了193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兰德斯坦纳

2001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办的第八届自愿无偿献血者招募国际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国际献血组织联合会和国际输血协会,发出联合倡导,将ABO血型系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尔·兰德斯坦纳(Karl·Landsteiner)的生日,每年的6月14日定为"世界献血者日",建议从2004年起正式推行。2004年6月14日,也成为第1个世界献血者日。

献 血

人与人之间既然可以输血,也就为临床救治病人和战伤救治伤员解决了血源,因而也就出现了为别人献血的需要。

1948年,国际红十字会向世界各国提出要求,医疗用血要采取无偿献血和免费用血。1975年世界卫生组织通过决议,敦促成员国加速自愿献血的发展。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已达到医疗用血全部或大部分来自无偿献血。有经济发达的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也有经济欠发达的阿尔及利亚、坦桑尼亚、尼泊尔、缅甸等,都实行了无偿献血制度。

而在我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今天,我国的献血制度一直伴随着新中国输血事业的发展与时俱进,经历了有偿献血、义务献血、无偿献血三个阶段的发展。

1958年,我国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血站----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及血液学研究所血站(即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的前身)在天津诞生,当时实行的是有偿献血制度。受经济利益驱使,供血人员大量频繁抽血,血液质量不断下降,有的不法分子非法组织卖血队伍,严重干扰了献血管理工作。加上有的采供血机构检测手段落后,一些传染性疾病无法查出,由血液传播的疾病时有发生。

义务献血光荣的宣传标语 图片来源云南昆明血液中心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及临床用血量的逐年攀升,有偿献血制度很快便难以适应。于是,1978年8月卫生部专门组织了调查组,分赴中南、西南和东北等地区进行调研。之后,国务院根据此次调研结果起草了《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加强输血工作的请示报告的通知》 (国发[1978]242号)并下发全国,在这个通知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实行公民义务献血制度。但是,在这种制度下有献血者存在为了完成任务,被动地献血的情况,并没有充分调动献血者的积极性。

图片来源襄阳晚报

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简称《献血法》)正式实施,从此确定了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为进一步保障血液安全,国家在2006年正式颁布了《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明确规定我国采供血机构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极大地规范了我国采供血工作质量,为保障血液安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血站质量管理规范》

在推动自愿无偿献血方面,2019年9月末,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通知》明确指出,北京市、河北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海南省、四川省和云南省,这15省份在2020年1月底前将全面实现无偿献血者及其亲属在省内医院用血费用直接减免。

除新疆、西藏外,其他省份在2020年8月底前全面实现该目标。 这一政策的实施,让很多献血者及亲属更直接享受到无偿献血的福利,受到全民拥护。

世界上每秒钟就有3个人需要输血,血液的来源只能依赖于他人的捐献。自愿无偿献血是唯一安全的血液来源,这也是世界各国的共识。所以,奉献生命的礼物,让世界更健康!

封面新闻 王婉君 资料据光明网、国家卫健委官网、《中国输血杂志》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