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拍摄《海街日记》的时候,我参考了两部作品。
一部是多次被搬上大荧幕的《小妇人》,在父亲作为牧师随军出征的一年里,四姐妹和母亲相互扶持,过着简朴的生活。父亲回来之后,一家人才真正安定下来。这背后是古老朴素的家庭观念,是一个非常古典的故事。
■ 电影《小妇人》剧照
《海街日记》则反其道而行,父亲带着情人离开家,连母亲也弃她们而去。父母离去的空白由三姐妹来填补,生活也渐渐地安定下来。就在这时,他们收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母亲也回来参加葬礼,家里又突然热闹起来。这个故事相对更具有现代感。
■ 电影《海街日记》剧照
我参考的是《小妇人》中四姐妹的构图——四个人站在一列凝望前方的姿势。这是有意识地设计出来的构图,我也想将四姐妹纳入这样一个画面,所以才有了冬日的窗户边,四人眺望着院中的梅子树的一幕。
还有一部是小津安二郎的《麦秋》。看原作时,我觉得两者给我的感觉很相似,不知道漫画作者吉田女士在创作时是否有这个意识。另外一点就是书名,取的是“海街日记”,而不是“镰仓四姐妹物语”,它不是讲述家族的故事,而是海街的故事。
我自己更喜欢成濑已喜男电影中的细小和琐碎,小津导演对家族的描写,实际上着眼的是更为宽广的事物,比如城市和时间。他这种宽广的视角以及对时间的感受,正是他电影世界中的丰富性。这点与《海街日记》是相似的。
■ 电影《麦秋》
稍微介绍一下《麦秋》的剧情。电影讲述的是住在北镰仓的一家人的故事,哥哥担忧二十八岁仍待字闺中的妹妹,托亲戚给她介绍了一位年近四十的相亲对象。结果妹妹与住在附近的女人家中丧偶的儿子结了婚,女方家的长子死于战争,这个丧偶的男人实际上是长子的朋友。死去的长子成为两人之间共同的缺失,促使两人结合在了一起。本是幸福的生活的开端,但是因为两人的结合,双亲离开了北镰仓的家,搬去了奈良。随着一个新家庭的诞生,另一个家庭解体了,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大团圆结局。
小津导演自己也说过:“比起故事本身,我想讲述更加深邃的’轮回’,或者说是’无常‘。”这种“生活走向崩坏,且会不断循环”的视角,与《海街日记》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父亲去世了,但是继承父亲血脉的“铃”还在那儿。母亲离家而去,但还留着与母亲同龄的梅子树和老房子。海猫食堂的店主去世了,但油炸竹荚鱼的味道仍然飘在海街上空。
“纵然失去,也有传承下去的东西”,这是通过法事描绘出来的,这实际上不是一部家庭电影,成为叙事诗或许稍显夸张,但是不将它放在更长的时间上去理解,就无法领略原作丰富的内涵。
所以我其实是间接地参考了小津安二郎的世界观。
作者: [日]是枝裕和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18-11
ISBN: 9787544294041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是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得主是枝裕和历时8年,写下的首部自传性随笔集。
是枝裕和在书中回顾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讲述每一部经典作品背后的传奇故事、缘起与理念,记录各个创作时期对电影的探索与思考,以及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其中不仅汇集了电影大师的哲思与灵光,更讲述了一位导演脚踏实地,从赊账拍片到斩获世界各大电影节奖项的励志旅程。
该书在日本出版后,连续6次紧急加印,得到《朝日新闻》等各大媒体高度评价,更被盛赞道:哪怕再过100年,这本书也一定是创作者的圣经。
世界如此精彩,日常就很美丽,生命本身就是奇迹。是枝裕和打动世界的所有理由,都在这本书里。
作者简介
是枝裕和,日本电影导演。
1993年,《当电影映照时代:侯孝贤和杨德昌》。
1995年,《幻之光》入围威尼斯影展的竞赛。
1998年,《下一站,天国》。
2001年,《距离》。
2004年,《无人知晓》入围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2006年,《花之武者》。
2009年,《空气人偶》入围第52届日本电影蓝丝带奖最佳导演奖 。
2011年,《奇迹》获得第59届圣塞巴斯蒂安影展最佳剧本。
2013年,《如父如子》入围第37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奖并获得戛纳评委会特别奖。
2017年,《第三次的杀人》入围第7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2018年5月,《小偷家族》获得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今日责编 | 松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