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快评第817期】
60多年前,一场炮战在海峡两岸骤然打响,这就是“1958炮击金门事件”,又称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台湾方面称为“八·二三炮战”,是指1958年8月23日开始的、发生于金门及其周边的一场战役。最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记忆》栏目重磅推出十集大型文献纪录片《一九五八炮击金门》,为我们重现惊心动魄的1958炮击金门的前前后后。
1958年炮击金门,是国共两党之间最后一次大规模兵戎相见,但它又不是中国长期内战的简单顺延,伴随着世人瞩目的政治博弈和外交斗争,这场战争不仅打击了国民党“反攻大陆”的嚣张气焰之外,也使美国在台海推行“划峡而治”、“两个中国”的政策破产。
炮击金门发生的国际背景
在很多不了解台湾问题的人的眼中,金门岛是隶属于台湾省,实际上,金门和马祖地区,都是我国福建省的一部分。金门岛的地理位置离厦门市也最近只有10公里,但离台湾岛却有210公里。20世纪50年代中期,困守台湾一隅的蒋介石集团,在美国的羽翼庇护之下,继续做着“反攻大陆”的美梦,并以金门、马祖为基地,经常对大陆地区进行骚扰。
在国际上,1958年的中东事件,成为炮击金门的导火线。7月14日,伊拉克人民发动革命,推翻了旧有的统治集团,随后,美国出兵入侵黎巴嫩,英国部队入侵约旦,企图对伊拉克人民施压,扼杀中东人民的革命行动,同时美国宣布它在远东地区的陆海空军进入戒备状态。以蒋介石为首的台湾当局以为“反攻大陆”时机已到,企图进一步将事态扩大。8月6日,台湾所谓“国防部”宣布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同时大量增兵金门、马祖,使这两个地方的兵力多达10万余人,占台湾陆军总数的1/3,台海局势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8月11日,美国国务院发布“不承认共产党中国政府的备忘录”,重申不承认中国。为了粉碎美国政府的“两个中国阴谋”,适当打击台湾国民党当局的军事挑衅,并声援中东人民,8月17日,毛泽东在北戴河会议上作出炮击金门的决定。
炮击金门的具体过程
1958年8月23日下午5点50分,随着红色信号弹的升空,福建前线的数千发炮弹从各个不同方向飞向金门国民党军队驻地。这次炮战共持续85分钟,向金门发射炮弹3万多发。国民党军队措手不及,损失惨重。
这场炮战立刻使金门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第一天炮击之后,一方面继续对金门岛进行炮击;另一方面出动海军舰艇对国民党部队的海上目标进行打击。由于解放军的封锁战略,国民党对金门驻军的补给运输一度中断。
8月27日和9月4日,蒋介石两次要求美国以武力阻止解放军对金门的攻击,并对金、马的运补军需提供护航。美国一方面决定协防金、马,派遣了第七舰队及美国其他海军部队进入台湾海峡;另一方面,美国不同意美军介入台海战事,以免不能自拔,故而老调重弹,敦促蒋介石从金门、马祖撤军,让出金、马以换取停火,在海峡之间确定一条界线,与中国大陆“划峡而治”。
但这几个小岛对蒋介石来说,却是万万不能放弃的。因为当时,在中国大陆的所有省区当中,控制在蒋介石手中的,除了台湾以外,只有隶属于福建省的金门、马祖地区了。这些岛屿成了蒋介石同大陆还有联系的唯一政治纽带。如果失去金、马,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口号就将不攻自破,美国政府就可以公开地支持“台湾独立”,或以“台湾地位未定论”为由实行国际托管,蒋家王朝就将摇摇欲坠。因此蒋介石当即对美方意见表示反对,美国和台湾当局的矛盾由此公开化。
9月4日,在毛泽东的命令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对金门的炮击停止了三天。挟炮击声势,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中国扩大领海线至12海里。9月8日,由美国护航的台湾运输船队向金门驶发,解放军在毛泽东的“不打美舰”的命令下向台湾运输船开火,此时美国船舰竟立马抛下台湾船队而向台湾方面逃遁。此举显示了美国协防台湾的底线,业已形成了在台湾政策上的“脱身主义”。
摸清美国的战略底牌之后,毛泽东主席清醒地认识到了时局的变化,毅然决定改变封锁金门的方针,让金门、马祖继续留在蒋介石的手中。因为如果蒋介石失去金、马,也就失去象征其在大陆存在的最后据点,这无疑会助长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相反留下金、马,有利于激化美蒋矛盾,争取台湾军民的支持,即用金、马套住台湾。因此中央确定了“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的策略。遂于10月6日以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名义宣布:“为了人道主义,从10月6日起,暂以7天为期,暂停炮击,你们可以充分自由地输送供应品,但以没有美国人护航为条件,如果护航,不在此例。”而且就在同一天,中国政府通过新闻媒介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中共中央提议国共两党举行和平谈判。
美国为逼使蒋介石放弃金、马,达到“划峡而治”的目的,在10月8日宣布停止为蒋军护航。这使蒋介石大为恼火,10月14日在接受《泰晤士报》采访时声明,坚守金、马,并前往金门视察,借此向美国表示,“划峡而治”绝无余地。为了说服蒋介石,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利用解放军停止炮击两个星期的机会,去台湾与蒋介石会谈。
10月10日,当杜勒斯飞台途中在阿拉斯加停留时,毛泽东又出奇计,下令恢复炮击。用毛主席自己的话说:“我们现在的方针是援蒋抗美,坚决反对两个中国阴谋。杜勒斯现在到台湾,如果我们不炮击金门,那实际上是联美压蒋;我们炮击金门,打乱了美国的阴谋,打乱了他的计划。”
诚如毛泽东的预见,恢复炮击使杜勒斯鼓吹的“和平使命”破产,对蒋介石来说,解放军恢复炮击,使他有足够的证据对美国人说停火和平不可能,因此有了固守金、马的口实。
10月25日,中国共产党又宣布以后逢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还提醒台湾当局:“中国人的事只能由我们中国人自己解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这一点我们是一致的。美国人强迫制造两个中国的伎俩,全中国人民,包括你们和海外侨胞在内,是绝对不允许其实现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单日打炮也不是逢单必打,打也只是象征性的,传统节日更是停止炮击,两岸局势渐趋缓和。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两岸形成了对付美国的默契,此后,金门炮击进入了打打停停、以打促和的阶段,并一直持续到1979年才结束。1979年元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发表文告,宣布结束炮击金门。
炮击金门的意义和影响
在华艺出版社出版、沈卫平所著的《八·二三炮击金门》一书中如此评价炮击金门的意义:作为一场震撼世界的的战役,炮击金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现实的和长久的。包括军事惩戒、政治分化、外交配合、政策宣示、战略摸底、策略谋对、实战练兵等等。
炮击金门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国民党“反攻大陆”的嚣张气焰,同时也使美国认识到国共两党在“一个中国”立场上的高度统一,在很大程度上挫败了美国分裂中国的阴谋。《八·二三炮击金门》一书中指出:“党争、政争在战役中已经降为次要,统一与分裂之争明显地上升居于主导位置。防止美国分割版图、肢解中国始终是毛泽东第一位的思考。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如此,一旦国土出现分裂,统一便成了高于一切的国家、民族之最高利益所在。”
此外,1957年底中断的中美大使级的谈判因为炮击金门而重新启动。这也初步确立了日后中美双方在台湾问题上的谈判机制。通过金门炮击,中国政府也摸清了美国介入台海冲突的程度和底线,测试了美国和台湾所谓“共同防御条约”的效力,为日后中央领导层的决策提供了较好的参考。同时,美国和台湾的矛盾也在此事件中得以暴露。
值得一提的是,炮击金门发生后,美国曾经威胁对大陆使用核武器,而苏联发表声明表示,如果美国对大陆实行核攻击,那么美国也将遭到“应有的、同类武器的攻击”,这就使美国在很大程度上不敢为所欲为。炮击金门也显示了一种正义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声援了中东人民的正义斗争,使全世界的反帝斗争受到了鼓舞。
当然,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次事件,海峡两岸在“一个中国”原则立场上的高度默契,为两岸关系日后的互动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对我们当前看待和处理的两岸关系,无疑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