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贺立平
收到了数个地方高校伸出的橄榄枝
最终他选择了
即将招收社工专业学生的中山大学
成为该高校首个社会工作专业教师
2009年6月
贺立平着手筹备的
广州市中大社工服务中心正式成立
2010年,在贺立平的带领下
中大社工成为了
首批承接“家综”项目的社工机构之一
而作为广州市首家正式运营的
家庭综合服务中心
从无到有,从零到一
贺立平在其中逐渐摸索出了一条道路
贺立平表示
目前社工发展的主要瓶颈
在于资金来源
社工机构每年应该留出
10%—15%的资金
用于滚动发展
他认为
社工机构发展真正的资金来源
应该是社会(包括企业)
善城广州带来
“ 入选中国十大社工人物的广州社工 ”系列
介绍一代社工人的十年历程
贺立平
中山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
广州市中大社工服务中心理事长
2015年度中国十大社工人物
六月,时值盛夏。黄埔区联和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工身穿马甲,走访困境群体,直播解答街坊困惑,或带动志愿者描绘社区历史……每一场活动动辄上千人次参与,好不热闹。
联和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开展“百人骑行•联和文化发现之旅”大型活动
作为广州首个街道一级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工早已成为这里的一部分。在2009年之前,广州社工服务社区的经验几乎“一片空白”。彼时,中山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贺立平刚创办以岭南第一学府命名的社工机构——广州市中大社工服务中心不久。
“当时没人敢打包票社工服务如何服务社区,机构冠上中大的名字,每个人都压力巨大。”贺立平回忆道,他一边做高校教师,一边担任机构理事长兼总干事,最终创办了包括联和街在内的市内多个“首个”家综,为广州社工服务提供新思路。
11年后,社会工作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了长足发展,却也面临新的挑战——“社工机构不能完全依赖政府购买服务。”贺立平认为,如何拓宽资金来源恰恰是中大社工乃至整个社工行业亟需思考的问题。
被社会工作魅力吸引的体育老师
时间回到1979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决定成立社会学研究所,希望有条件的大学设立社会学系。此后,社会工作概念随之兴起。也是同一年,贺立平参加高考,这位满腔热情的少年被调剂到师范专业。
毕业后,贺立平被分配到湖南的一所中学任教体育和英语,“但这并不是我最想做的事情。”贺立平回忆道,他喜欢思考社会问题,关注社会民生,“而当时兴起的社会工作,魅力恰恰在于它可以解决一部分社会问题。”
1989年,贺立平立志为社会做贡献。他放弃中学教职,考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后来更是成为北京大学社会工作学家王思斌的博士生,在2001年毕业获得博士学位。这时,又一个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学成归来,如何服务社会?
“国内的社会工作发展和国外有些不一样。别的地方是先有实践再有理论,而这里是教育先行,至于社工实务,那是十几年之后的事情了。”回头看过来,当时的贺立平只有一个选择,继续当一名老师。与此同时,他开始选择自己将要扎根的地方。
2001年,社会工作专业方兴未艾,而专业教育人才更是香饽饽。来自北京的贺立平收到了数个地方高校伸出的橄榄枝,最终选择了即将招收社工专业的中山大学,成为该高校首个社会工作专业教师。
为什么要来广州,选择中大?贺立平解释道,“社会高速发展就会不断有新的社会问题产生,社会工作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路。广州经济飞速发展,恰恰需要它;而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也让他可以及时学习和了解到其它社工起步较早的地区经验和理论。”
此外,中山大学有过合办教学社工课程的经验,是国内社工专业起步较早的高校。在贺立平看来,在这里助力社会工作发展,能帮助减少很多的社会问题。他举例道,“一个家庭夫妻关系矛盾,社会工作及时介入可能使夫妻和睦,父母开始专注孩子的教育,培养出一个优秀的人;但如果社工不介入,家庭矛盾越来越深,最后闹离婚,也可能导致一个单亲家庭的产生。”
也是他来到的这一年,中大正式招收社工专业本科生,贺立平投入了大量精力摸索课程设置。
自掏腰包,以中大命名办社工机构
停留在理论还远远不够。对贺立平来说,社会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服务于每一个人,只有实践,才能找到解决本土社会问题的社会工作方法。然而,当时广州的社会工作实践几乎“一片空白”,学生要实习,也找不着实习单位。
直到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开始“热闹”起来。贺立平还记得,有理论,也有方法,许多高校教师从象牙塔走出来办机构。
贺立平也开始筹办起中大社工。因为想用“中大”去注册机构,时任院长蔡禾教授特意手写了报告给中大校领导,得到校领导高度重视。2009年6月,广州市中大社工服务中心正式成立。贺立平说,“学校很希望教师能在授课、研究的同时,服务社会,因此也支持教师创办社工机构,去解决社会问题,但中大社工和中大没有经济关系。”
彼时,贺立平一边当老师,一边做机构理事长兼总干事,请了8位全职工作人员负责日常工作,由于还没找到承接项目,“前几个月的工资一直是自己掏腰包支出”。
2010年,广州市政府通过招投标方式,由中标的民办社工机构承接“家综”的打包服务,首次在20个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进行试点,拉开政府购买“家综”服务序幕。在贺立平的带领下,中大社工成为了首批承接“家综”项目的社工机构之一。
2011年中大社工服务中心被授予“广州市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当时的广州基本没有社工服务社区经验可借鉴。项目唯一确定的内容,只有联和街提供的一千平方米公共场所,“同样是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那一个暑假,他和几名机构骨干深入到联和街调研街坊需求,通过一户户的走访设计了年度服务内容。
“我们就是在走访中发现,联和街正处于农村和城市的转变中,每个人都在学习如何适应城居生活。”贺立平和同事设计出了涵盖老人、低保及低收入困难家庭、外来流动人员等对象的12大服务功能,110个具体服务项目,“一开始领导担心这么大的场地,没有街坊会找社工,结果我们试营业了3天,大家都来参与一些课程和增能互动服务,赢得满堂喝彩。”
有的是给残障人士增能,有的是培训青少年,有的是家庭亲子活动……后来,他们还设计了面向外来工的大型的新联和“达人秀”活动,才艺不设门槛。一届选秀前后历时一个多月,参赛选手几百人。
2011年-2014年期间,中大社工共开展四届新联和达人秀活动,开启联和区域来穗人员融合服务新纪元
令贺立平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会唱山歌的残障朋友参与到这场才艺秀中,后来还有企业邀请到厂家表演。现在不少人组队展示才艺,而那位残障朋友见到我们都像老朋友一样,精神状态完全不一样。”
因地制宜,为街坊打造专业社区服务
联和街家综的意义,远不止是为个人、家庭及社区搭建能力建设平台。贺立平回忆道,2010年8月,广州市政府要求每条街道至少建立一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而这里作为广州市首家正式运营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摸索出了一条道路供大家走。
但这还不是可以停下来的时候。苦于找不到适合的机构总干事,贺立平继续兼任这一职位,所有事情一手抓,引进“优质管理”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监控体系,建立“社区居民个人服务档案系统”,制定个案、小组等服务流程指引。
除此以外,针对联和街街道面积较大,有的社区服务较难覆盖的现象,中大社工服务中心建立了广州市首家社区级家庭服务中心——联和街玉树社区家庭服务中心,针对当地外来工集聚的社区特点,定位为“工友之家”。“当时又是广州第一个,很多人担心成不成功,我跟大家说的是:成功了,就提供了一个路径;不成功也没关系,我们可以再试。”贺立平说。
举办亲子环保时尚秀大型活动
实践证明,家综服务可以在联和街的经验下可以因地制宜地延伸。玉树社区家综内设有社区博物馆、社区组织孵化室、社区庇护所、星光老人之家、创意馆、多功能会议室、舞蹈室、阅读室、个案工作室等12个功能室,提供个案辅导、社区教育、社区康娱活动、社区自助及互助、咨询及转介等40项社工服务。
开展联和街垃圾分类健康赋能跑活动
此后,社工团队不断发展,自2009年成立以来,中大社工服务中心已经拥有5个“家综”、两个社区服务中心、两个服务专项,5个“家综”分别在老城区、繁华区、未来城区布局,每个“家综”紧跟当地需求,有不同的主题服务设计。而贺立平也找到了合适的社会专业人才负责总干事职位,“自己可以安心地去思考机构规划问题。”
在他看来,目前社工发展的主要瓶颈在于资金来源。贺立平表示,社工机构发展真正的资金来源应该是社会(包括企业),而不是政府。“依赖政府,每年获得购买服务的资金要用得干干净净,不能形成积累,社工机构难以预防风险。”他认为,社工机构每年应该留出10%—15%的资金,用于滚动发展,就跟企业一样,才能发展壮大。
“现在我们也在思考当中,希望在机构发展的第三个五年,将来自社会的资金比例提到30%左右,可以寻找其他部门的购买服务,自筹资金。”贺立平说,他们想过了许多方法,比如有无可能开展一系列有偿服务,以及在企业募集到资金支持社区组织的发展,“他们来申请项目等等。”
“但这些尝试都还未成型,我们还需要摸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来。”贺立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