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眼中的中国外交部三位高调的发言人。
在北京,一种新的外交方式正在兴起,那些首席“设计师们”都有一个与他们咄咄逼人的风格相匹配的昵称——战狼。
“战狼”这个词现在在中国官方媒体和西方媒体中已被广泛使用,而且得到了中国最高外交官的肯定和支持。5月24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北京的新闻发布会上,就有关“战狼”外交的说法表示,“中国从来不会主动欺凌别人,但同时,中国人是有原则、有骨气的。对于蓄意的中伤,我们一定会作出有力回击,坚决捍卫国家的荣誉和民族尊严。我们要用事实驳斥一切毫无根据的诽谤。”
那么,“战狼”外交到底是指什么?它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个词又源于哪里?
“战狼”,代表了与过去几十年来以温和闻名的中国外交代表们完全不同的外交官类型。
这些中国官员不再发表冗长的声明,而是在推特(Twitter)和其他社交媒体平台上直接回击任何对中国或执政党的批评。
《战狼》实际上是一部在中国大获成功的爱国动作片的片名,影片中兰博式的主人公在国内外与敌人战斗,捍卫中国的利益。第一部电影于2015年上映,票房收入超过76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45亿元)。
《战狼2》剧照
之后迅速催生了一部续集,在2017年上映时成为中国票房最高的电影。《战狼2》讲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队士兵被派往一个非洲国家去营救中国平民的故事。电影的口号是:“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早在2019年7月,当赵立坚——这位时任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的参赞在推特上开始猛烈回击美国政府时,人们就将这部电影与中国外交官进行了比较。
在一系列有争议的推特中,赵宣称美国自身就存在种族歧视、收入不平等和枪击暴力问题,它没有权力批评中国的人权。赵还声称,在华盛顿特区有一些地方“白人”永远不会去。(译者注:原话为“如果你在华盛顿特区,就知道白人永远不会去美国东南,因为那是黑人和拉丁裔地区。”)
这激起了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国家安全顾问苏珊•赖斯的强烈反应,她称赵是一个可耻的种族主义者。
但是一年后,赵的事业反倒兴旺起来了,他现在是中国外交部主持每日新闻发布会的三个高调的发言人之一。
不仅如此,世界各地的中国外交官也开始在推特——这个中国长期禁用的平台上,效仿赵咄咄逼人的策略。
赵的老板、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华春莹经常在她的推特账号上抨击批评者。她于2019年10月才开通这个账号,现在据称已拥有近50万粉丝。
在美中两国关系因冠状病毒大流行问题日趋恶化之际,华5月24日表示:“一些政客无视基本事实,编造了无数关于中国的谎言和阴谋论。造谣者的名单越长,越拉低他们的水准,他们在历史上留下的污点就越多。”
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是另一位有热度的“战狼”,经常使用推特回击欧洲对北京的批评。5月25日,刘晓明在接受官方媒体采访时表示,“战狼”一词是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误解,中国的外交政策是“独立的和平外交政策”。但他补充说,有时也需要强硬手段。
“哪里有‘狼’,哪里就有‘战狼’。”刘在他的推特上说。
驻英国大使刘晓明
尽管王部长和大使发表了评论,但中国政府和官方媒体在是否完全接受这个词的问题上,似乎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犹豫不决。
今年4月,官方小报《环球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赞扬中国的“战狼”外交官向西方“开战”,称这是在应对西方外交官“歇斯底里的流氓式外交”时必要的方式。
但一个月后,也就是5月24日,在王外长发表评论后,这家小报的社论称,实际上是美国在推行“战狼”外交政策,把中国外交打上“战狼”标签反映了一种极端的意识形态。
中共问题研究专家、洛伊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理查德•麦格雷戈(Richard McGregor)表示,目前中国国内围绕中国外交政策的激进程度展开了激烈辩论。
“对于中国应该如何进行外交,显然存在分歧。这可能只是策略上的分歧,但目前看来,‘狼们’似乎占了上风。”他说,“我不确定这能否持续下去。”
编译: 言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