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法西斯凭借无数技术人员的奇思妙想在航空工业实力并不出众的条件下研发出了多款在当时十分先进的军用飞机。而如果要在这些战机中评选出最负盛名的那一款的话,“零式”战机一定稳居首位。毕竟,这款战机在战争初期创造的“零式奇迹”给西方世界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即使在战争结束多年之后的好莱坞二战题材电影中,“零式”战机也经常作为最大反派出现。然而在日本民众心中,还有一款无论是从知名度还是生产总量都和“零式”相差不多的陆军战斗机——“一式”陆攻。
1937年底,日本陆军发现他们刚装备不久的“九七式”战机已经因为较为传统的设计在实战中展露出了一些疲态,他们当时在东亚战场上的最大对手的已经装备了美国支援的霍克Ⅲ双翼战机,这种战机凭借先进的设计和良好的空中机动性在战争初期给了日本陆航队沉重的打击,与此同时,盟友纳粹德国的Bf-109战机已经成功进入服役阶段。在这样的不利局面下,中岛公司首席设计师小山课长的新型战机设计项目成为了日本陆军的救命稻草,在军方的支持下,寄托了陆军殷切期望的“一式”陆攻横空出世。从这时起到二战末期被四式陆攻“疾风”逐渐取代,“一式”战机几乎参与了陆军的所有战役。
一、“战隼”的研发之路
1937年12月,陆军将新型战机的研发任务交给了著名的中岛飞机制造公司,他们对这款战机的定位是“轻型战机”,也就是与此前日军装备的多种战机相比更加注重空战中的灵活性,项目最终成果的型号被定为“KI-43”,计划用时两年完成。根据参与研发工作人员在战后的回忆,军方对“KI-43”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在机动性能方面超过“九七式”,除此之外还有速度更快、航程更长等严苛条件。不过好在“轻型战机”这一概念早在三十年代初陆军评估未来战机发展趋势时就被提出,此后的几年间有关人员也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获得了一定经验积累,所以新型战机的研发项目对小山悌(中岛飞机制造公司设计科科长)带领的设计团队来说也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研发工作在经历了初期的慌乱之后迅速步入了正轨。
项目开始仅一年之后,第一架原型机就被成功完成,并于同年12月12日成功进行了首次试飞。不过这架原型机在随后飞行测试中的表现却并不理想——根据日本陆军航空审查部的测试结果,“KI-43”原型机的续航能力与“九七式”相比确实有较大幅度提升,但是速度方面的进步有限,而且在军方最看重的空战灵活性(水平回旋能力)上该型战机要弱于“九七式”,这是陆军高层无法接受的。以日军以往的习惯肯定会选择放弃“KI-43”转向新的项目,不过在当时国际形势下如果推倒重来的话新型飞机很可能赶不上战事的发展,这会使日军在与美英等国的对抗中陷入被动。在这种情况下,军方允许设计人员对“KI-43”进行小程度改装后迅速投入战场,这就是“一式”陆攻Ⅰ型。
不过Ⅰ型并没有获得大量装备,直到1941年末整个陆军中只装备了不到100架,这说明军方还是对这款战机的性能持怀疑态度,这种情况直到“一式”陆攻Ⅱ型的出现才有所改善。1942年春,陆军在东南亚战场取得了重大胜利,他们新装备的“一式”Ⅱ型战机的表现也十分亮眼,不久后,这款战机以“战隼”的昵称第一次出现在了日本国内的报纸之上,开始被民众熟知。经过实战考验的“一式”受到了军方的重视,其生产线和换装工作也有条不紊地展开了。1943年底,这款战机已经成为日本陆军各航空支队的主力战机,截至日本法西斯宣布投降,该型战机累计产量达到5900余架,是日军空中力量的中流砥柱。
二、“一式”陆攻的机体设计
“一式”战机的整个研发过程始终围绕着“轻战”这一核心思路,这也导致该型战机在设计之初问题不断。为了实现陆军方面的严苛要求,中岛公司的设计人员一味追求战机机体的轻量化,在实现轻巧、致密又复杂主体结构的同时引发了一系列试飞时空中解体的惨剧,究其原因就是日本军方的老问题——提要求从来不结合国内的航空工业水平,技术人员的反馈得不到足够重视,无奈之下只能通过舍弃其他性能去追求某一方面的优势,更有甚者还会投机取巧,这对日后的实战来说后患无穷。直到“零式”战机也出现了多起类似的问题,军方才开始反思并宣布不再一味追求某一方面的优势,他们要求设计人员对“一式”陆攻的结构进行加固并承诺此后对战机的各方面要求会趋于合理化、科学化。
早期型号的“一式”虽然在空中性能方面不如同时期的“零式”战机,但其战场生存能力在国际上绝对处于领先地位,这离不开其较为坚固的防护设计和先进防弹自封油箱。设计人员在这款战机的防护设计方面充分吸取了此前战机的实战经验并参考了欧洲的先进技术,尤其是在Ⅱ型驾驶员座位附近安装的13mm防弹装甲,足以抵御敌方12.7mm大口径武器的攻击,体现了对乘员生命的足够重视;不过这款战机正面的装甲迟迟没有得到增强,这导致遭遇战中盟军战机会选择使用重火力集中攻击“一式”陆攻的正面,这让日军损失惨重。在油箱方面,从1938年的Ⅰ型开始就装备了复合毡防漏防弹油箱,这种油箱有能力抵御7.7mm机枪的攻击,Ⅱ型更换的橡胶制自封油箱更是足以抵御12.7mm子弹。
在动力系统方面,“一式”陆攻Ⅰ、Ⅱ两个版本采用了不同的引擎,带来的动力增益也各不相同。Ⅰ型战机采用了中岛“荣”系列引擎中的Ha-25 14汽缸星型发动机,其排气量为28L,起飞马力可达940hp/2550rpm,4000米以上高空时的额定马力为950hp/2500rpm,在这种引擎的帮助下该型战机最大时速达到了490km,续航距离可达2200km;而Ⅱ型战机的主要动力来源是同一系列引擎中的改进版——Ha-115,这款发动机的排气量与Ha-25相同但马力要更大一些,这也为Ⅱ型战机带来了更加优秀的空中性能,其548km/h的最高时速和3000km的航程达到了陆军高层提出的严苛要求。
三、较为薄弱的机载火力
在过度追求“轻战”设计思想的影响下,“一式”陆攻的机载火力成为了这种战机的最大弱点。Ⅰ型陆攻的武器配置为2挺备弹量270发的12.7mm Ho-103机枪和用于空袭的2枚航空炸弹(质量在30-250kg之间),几年之后的Ⅱ型虽然在防御能力方面大幅度提高了,但是武器还是沿用了这样的配置。值得一提的是,这种Ho-103机枪是二战时期日本陆军最主要的一种航空武器,其枪口初速为780m/s,最高射速可达一分钟800发,为了加强精准度还安装了机械瞄具。然而这种机枪使用的意大利子弹以及过轻的钢管导致其在火力强度方面并不占优,最终也因为美军战机性能的进步而被日军作为次要武器使用。
想要在火力不足的情况下在空战中占据优势,必须学会运用先进的战术。向他人学习一直是日本人的强项,“一式”陆攻在实战之中采用的先进战术就是来自苏联空军——利用战机的优秀空中性能先占据高度优势,然后对敌机进行俯冲攻击,如果没能得手就不停重复这样的步骤,毕竟在面对盟军兼顾防御能力和火力的战机时再使用日军传统的绕圈格斗战术就显得有些过于死板了。在这种战术的支持下,“一式”陆攻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了不错的战果:在1942年初的马来战役中,英国空军的“水牛”战机完全不是“一式”的对手,甚至一度认为是“零式神话”重新上演了;不久后对印尼发起的攻击中,日军王牌飞行员加藤建夫驾驶一架“一式”成功击落了两架前来助战的英国皇家空军“飓风”战机。除此之外,和很多日军战机一样,“一式”陆攻同样在二战末期参与了神风敢死队丧心病狂的自杀式袭击任务。
总的来说,“一式”陆攻虽然存在着一些缺陷,但是与海军战机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大量损失相比,这款战机算是日军后期稳定性最高的战机之一了。其实战能力也经受住了考验,在与“飓风”、P-40/51以及喷火战机等多种盟军先进战机的对抗中都是互有胜负,表现出了良好的飞行性能和高存活率。作为二战中后期日本陆军使用频率最高的一款战机,“一式”陆攻的身影不管是东亚还是在太平洋都无处不在,它是世界战机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见证了日本法西斯从挑起战火到自取灭亡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