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商人、商书与商业伦理

计然之术是什么术?

商书是什么书?

古代商人社会地位如何变迁?

商帮何时出现?

古代商品经济如何发展?

古代义利观如何变化?

儒学下乡对商业伦理有何影响?

2020年6月20日,复旦大学张海英教授在中版书房面对百度、微赞、一直播、b站、快手、抖音等直播平台的线上观众,进行了一场“明清时期的商人、商书与商业伦理”的讲座。

商人自古为“四民”之末,政治地位低下,经济生活艰辛。明代以前,商人的经商活动多是以个人或者家族为基础的分散行为,没有出现大型的、有特色的商人集团,因此被称之为有“商”而无“帮”。到了明代,方有“商帮”出现。明后期,全国范围内号称有十大商帮,如晋商、徽商、陕商等。商帮在清代更是全国性地发展壮大。明清商人较之过去有一个显著变化:他们不再像以往朝代的特权商人那样依赖特权致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吃苦耐劳、努力经营发财致富,普通商人已成为商帮的主流。

明清时期,行业分工日趋细致,知识传授模式由父子相授、师徒相授转向职业教育。商人作为一个群体,有了自己的文化需求,必然带来商书市场需求的形成。商书,即介绍从商经验、传授经商技巧之书。随着公开印刷出版并广泛传播,阐述商业规范、经营理念、商业道德,传授经商技巧、从商经验,介绍商品知识、行业特点、行旅指南的商书走向大众。如程春宇《士商类要》、黄汴《一统路程图记》、余象斗《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商旅门》、张应俞《江湖历览杜骗新书》、崔亭子《路程要览》、赖盛远《示我周行》、王秉元《生意世事初阶》、吴中孚《商贾便览》,等等。

中国古代的商业伦理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基础。“重义轻利”思想对工商业的发展影响至深。儒家思想在西汉后被奉为官方经典,宋以后日益走向民间。

明清商书的出现,打破了无奸不商的刻板印象,标志着中国商业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之后,商道日趋成熟,商人们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行业准则和指导原则,开始自我提升其自身素质,并构建带有浓厚儒家文化色彩的商业文化、商业伦理。通过政府和地方士绅的各种“教化”活动,儒学所倡导的社会理想和伦理道德规范逐渐向基层社会渗透。儒家思想由此深入民间,对民间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讲座结束后,在读者提问环节,张教授回答了明清时的商书与同时期欧洲相比较有何异同等问题。更多精彩内容,请移步张教授2019年在中华书局出版的《走向大众的“计然之术”——明清时期的商书研究》。这是一本堪称硬核的学术著作,语言明白如话,是大众了解新知的不错选择。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