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淮南张颢刺客不杀严可求
先说事主严可求。
严可求,同州(今陕西大荔)人。
五代十国时期,南吴宰相。
严可求之父严实,唐时官至江淮水陆转运判官,遂家江都(今江苏扬州)。
幼时便机敏过人,很有心计。后家境衰落,严可求便到县府衙做了差役。县令很器重他,认为他很有前途,曾对他说:“你应该自重自爱,将来必能登上高位,到时,请照顾一下我的孩子。”据历史资料(清吴任臣《十国春秋·严可求传》),严可求后来确有照顾县令之子。
五代十国初期,杨行密割据淮南。
杨行密,五代十国时期吴国的创建者。庐州合肥人,字化源,原名行愍。最初为盗贼,后应募,成为州兵,升迁队长,被派出戍,遂起兵为乱。据有庐州之地,大唐朝廷随即授其为庐州刺史。其后,他征讨毕师铎,击破孙儒,尽数拥有淮南、江东之地,被拜为淮南节度使。唐昭宗(李晔)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封吴王。杨行密为人宽简而有智略,善于安抚将士,颇得士心。在位四年。谥武忠,又改谥孝武王,庙号太祖。
杨行密死,其子杨渥继位。
杨渥,字奉天。杨行密长子。袭父位为淮南节度使,自称吴王。
杨渥不但荒淫无能,不能统御下属,还对属下妄加猜疑,他觉得部下徐温和张颢权势太大,想除掉他们,结果反被徐温和张颢遣人缢杀于寝室。在位四年。谥威,后改谥景,庙号烈宗。
张颢曾想自己篡位,杨行密的幕僚严可求临危不惧,斗智斗勇,最终挫败了张颢的图谋。
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六《后梁纪一》起强圉单阏,尽著雍执徐七月,凡一年有奇。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上·开平元年(丁卯,公元九零七年)载:
张颢委任徐温为浙西观察使,镇守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古称)。
其时,严可求劝说徐温道:
“您舍弃牙兵而出任外藩,张颢一定会把杀死君主的罪名归在您的身上。”
徐温大惊,说:
“既然这样,那该如何是好?”
严可求说:
“张颢刚愎自用而不明事理,如果您能够听从我的建议,那么,我就为您想办法。”
当时,淮南行军副使李承嗣也参预节度使府的军政事务。
于是,严可求又劝李承嗣说:
“张颢凶残威权如此,现在,他要将徐温调至外地。其实,张颢的意图不止于此,他恐怕也会对您不利。”
李承嗣深以为然。
随后,严可求又前去见张颢,说道:
“您将徐温调往外地,大家都说您想要夺他的兵权并把他杀死,既然有很多人这样说,那么,这就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了。”
张颢说:
“调徐温到外地,完全是徐温自己的想去,不是我的意思。目前,事情已经这样了,该怎么办呢?”
严可求说:
“果真如此,那么,想要阻止徐温外调,其实也很容易。”
次日,严可求邀张颢及李承嗣一同前去拜访徐温。
见到徐温之后,严可求瞪着眼睛,责问徐温道:
“古人尚且不忘一饭之恩,更何况您是杨氏的老将,受杨氏重恩!现在幼主初立,正是多事之秋。您不想着稳定局势,却请求到外地去,以保自己的安适。作为一个有情义的人,可以这样吗?”
徐温谢罪道:
“如果诸公能容得下我,我哪里敢独断独行呢?”
最后,徐温没有前往润州。
张颢知道严可求暗地里依附徐温。
明里无法行事,张颢就暗地里下手。
于是,张颢夜间派遣刺客(强盗),前去刺杀严可求。
刺客来到严可求面前之后,严可求知道自己大概无法幸免,于是,他就请求刺客,允许自己向府主杨隆演写信辞别。
杨隆演,初名瀛,又名渭,字鸿源。杨行密次子。其兄杨渥被徐温、张颢谋杀后,他得以顺次立位。[后来,徐温诛杀张颢,吴国政事全都委托徐温处置。徐温乃尊杨隆演为吴国王,建元武义(公元919年~公元921年)。为人厚懦恭恪,常怏怏不乐、终日酣饮。在位十三年。卒谥宣。]
严可求道是,书信写成之后,再行动手不迟。
于是,刺客拿刀对着严可求。
严可求挥笔疾书,并无半点惊惧。
刺客识字,他看见严可求所书写的言辞意旨皆忠诚雄壮,很是感动,就说道:
“您是宽厚有德的长者,我不忍心杀掉您。”
于是,刺客劫掠了严可求的财物,回去向张颢复命道:
“我去严可求府中捕杀他,可是没有抓到,我就掠了一些财物回来!”
看着刺客带回的财物,张颢勃然大怒,说道:
“我要的是严可求的首级,你拿这些财物有什么用啊?”
最后,简单介绍一下张颢。
张颢(生年不详~公元908年),蔡州人。
五代南吴权臣。
唐末,因为骁勇,张颢得以侍奉秦宗权;后跟从孙儒。孙儒败后,张颢归附杨行密。
杨行密对待张颢很是优厚,派遣他驻戍庐州。后来,张颢跟着蔡俦反叛。见蔡俦即将失败,张颢有穿越城池,再次归降杨行密。杨行密置将张颢安排在亲之中,并命他代理左牙指挥使。
杨渥在位时,张颢与徐温逐渐专擅政事。
杨渥颇为不平。
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张颢与徐温发动兵变,控制军政,杨渥大权尽失。
天祐四年(公元908年),张颢与徐温弑杀杨渥。
不久,张颢与徐温有矛盾,被徐温派心腹钟泰章袭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