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日专题 | 污水验毒、毛发检测……福建的禁毒“黑科技”真牛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

信息技术等前沿科技成果

在公安工作得到了应用和拓展,

“智慧警务”亦正如

无数个神秘莫测的触角

不断延伸至禁毒工作的方方面面,

我省“禁毒数字化时代”已然开启。

为进一步加强禁毒领域理论问题与关键技术研究,由福建省禁毒办发起,依托福州大学,筹建了福建省预防毒品与戒毒康复研究中心,聚焦禁毒工作前沿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着力打造开放式、非实体性的集理论研究、决策咨询、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的禁毒智慧平台。

目前,研究中心已组织开展“戒毒康复智能手环”、易制毒化学品“溯源识别手持仪”、毒情监测设备、数字化查缉系统等项目科研攻关,这一系列富含高科技的智慧警务,正如一个个隐形的翅膀,为禁毒工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

助力禁毒工作的“黑科技”吧!

戒毒康复智能手环

可穿戴设备,用于实时监测吸毒人员的运动轨迹、动作模式、心率等,遇到异常情况就会自动报警。利用可穿戴设备的数据,搭建吸毒人员综合管控平台,实现了智能预测、精准打击、智能康复、“互联网+帮扶”。

污水验毒

污水验毒助力禁毒科学决策,实现缉毒“精确制导”,对吸毒和贩毒的侦查,过去往往需要大量的走访调查,利用污水分析,可以为打击毒品犯罪提供更直接的线索。

而其灵敏度也非常高,哪怕有人把5克冰毒排入西湖中,也可以检测到。 通过实验可以判断污水中的毒品是不是来自人的稀释,也就是这些毒品是否经过人体的代谢,还是直接被贩毒制毒人员排放进了污水。

毛发检测

毛发检毒技术,会让隐形吸毒行为无处遁形,有助于充分发现复吸违法行为,有效开展管控工作。毒品在毛发中存留机理和在血液、尿液等生物样品中相比,有显著差异。毒品进入人体后,在尿液和血液里的毒品成分会持续代谢、快速降解,毒品痕迹几天内就会完全消失。而毒品通过血液循环进入毛囊后,毒品原体及其代谢物会被毛发重的角质蛋白固定,并稳定地保留在毛发中。

专家介绍,该技术就能判断出嫌疑人在半年之内是否吸毒。 只要嫌疑人吸毒,哪怕他在之后半年每天剃光所有的体毛,再生长出体毛,还是有可能记录了他的吸毒信息。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毒品检测的双翼——质谱色谱联用技术,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由于具有灵敏度高、范围广的特点,已经成为现如今较为成熟且被广泛运用的一种现代化毒品分析技术。

在毒品泛滥成灾的今天,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已经成为打击毒品犯罪的一把利器。 该技术能够对“摇头丸”、海洛因、大麻、杜冷丁等多种毒品及其吸食者进行检测。 在滥用毒品的筛查工作中发挥了巨大效用。

无人机

通过无人机航拍巡查,消除死角盲区,严厉打击非法种植罂粟的违法犯罪。

禁毒教育设备

相较于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寒暄式的禁毒宣传教育,禁毒教育设备采用了青少年喜欢的有趣直观互动的传播方式,让青少年在视觉、听觉、触觉上“近距离”接触毒品,更直观地感受毒品的危害。

禁毒VR一体机

禁毒VR一体机,能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带领青少年进入模拟吸毒。眩晕、幻听、幻视……VR技术让参与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吸毒后时空错乱、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让青少年沉浸式体验吸毒后产生的痛苦生理感受,主动排斥毒品。

“防毒大作战”AR双屏互动游戏

“防毒大作战”AR双屏互动游戏,将禁毒元素融入游戏中。青少年通过移动身体、挥舞手臂,与屏幕中死神撒下的各种毒品作战,只要消灭“安眠酮”“海洛因”等毒品,就能获得相应分数。玩上几轮游戏后,参与者将在潜移默化中记住这些常见毒品的名字。

互动游戏“毒变”

互动游戏“毒变”采用AR技术,能够进行多人识别,智能捕捉到不同的来访者,演示不同毒品对人体身体的侵害。

全息成像台

全息成像台通过全息光学技术,使立体影像不借助任何介质而直接悬浮在半空中,具有生动立体的展示效果。采用全息成像技术展示的冰毒、麻古、摇头丸、K粉等新型毒品,立体漂浮的图像营造出亦幻亦真的氛围。

毒花之殇

毒花之殇采用悬挂在顶部的投影设备把罂粟花丛影像效果投射到地面,当参访者走过投影区域时,通过系统识别,让参访者可以直接通过双脚与地上罂粟花丛虚拟场景进行交互,各种互动效果就会随着参与者的脚步产生相应的变幻,如划开花丛、花开花败等,从而增强了对天然毒品罂粟花的认知。

这些“黑科技”全面深入禁毒工作,

服务于禁种、禁制、禁贩、禁吸等多个环节。

除此之外,

还有很多禁毒技术正在研发中,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这些技术会让“智慧禁毒”更显威力,

大家一起期待吧!

作者:福建法治 报记者 谢梦远

编辑:刘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