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 (长春师范学院历史系)
〔摘要」北魏灭掉北燕后,北燕国主冯弘率余众东迁 并人 高句丽。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为高句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高句丽实力的增强,海东原有的均衡被打破。鉴于北魏强盛,高句丽大举南进,最终在朝鲜半岛形成了三国鼎立新的均衡格局。
在高句丽得到北燕余众之前,土广人寡,根本无力扩张。而得到北燕余众后,经济、军事上的实力都得到增强,打破了海东均衡格局,并影响到了东北诸族生存及迁徙。历来治东北史者,罕能揭此隐覆,故略撮旧史纪事,稍加阐明,不当之处,尚望方家教正。
公元407年,后燕中下级军官冯跋袭杀后燕国主慕容熙,建立北燕。北燕初建,其功虽出于冯弘兄弟,但冯氏兄弟名位素卑,恐怕国人不服,便推其盟友高云为国主。因为高云是高句丽人,所以高句丽与北燕一开始就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在高云即位的第二年,实力远逊于北燕的高句丽就借着与高云联宗的名义与北燕建交。高云死后,冯跋兄弟嗣位,不改国号,也维持着与高句丽的友好关系。
公元436年,北魏大举伐燕。在北魏大军兵临城下时,冯弘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南下,浮海投奔南宋;一个是东走,依附高句丽。但是,南下受船运限制,能够逃走的人很少,而且易遭到魏军截杀.而东走高句丽,可以举国就徙,有可能东山再起,光复故国。出于这样的考虑,东走高句丽成为冯弘首选的良策。闻知北魏将兴大军讨伐的消息,冯弘就秘密派遣使者到高句丽,要求高句丽出兵掩护他东迁。在高句丽军的掩护下,北燕国主冯弘率领和龙城军民东迁高句丽。两年后,冯弘被高句丽所杀,冯氏余众全部并人高句丽中。
北燕传国28年而亡.冯氏治国本无足道,唯冯弘东迁,实为史载高句丽得中原士民最多的一次。高句丽的强大,南破百济,北灭夫余,并能与隋唐抗衡一时,皆由此次东迁造就而成。盖高句丽民众本寡,文化也较中原为劣,百工技术亦不足道,得北燕士众,实为提高高句丽实力之关键。迁人高句丽的北燕余众虽然是北燕户口中的一小部分,但对高句丽而言,却是增添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其时高句丽的户口较少。根据《三国志》和《魏书·高句丽传》记载,公元435年时,高句丽的户数是9万,户以5口计,不过45万人而已。这对占有汉四郡、辽东郡大部的高句丽而言,确是地广人稀,纵有扩张之心,受人口限制,也无力扩展。而冯氏余众的加人,无疑为高句丽增添了扩张的本钱。
北燕户口,史籍姻载。据《晋书》记载,前燕灭亡时,“(符)坚人邺宫,阅其名籍,凡郡百五十七,县一千五百七十九,户二百四十五万八千九百六十九,口九百九十八万七千九百三十五。”
后燕建国,户口已比前燕有了较大的减少,北燕境土穷路,更难与前燕相比了.但和龙城是东北重镇,在前燕、后燕的一段时间及北燕,经过慕容氏、冯氏累世经营,民户之繁庶,甲于燕地。北魏在攻打北燕时,经常将俘虏的北燕民户迁走,到北燕灭亡前夕,北燕民众都集中在和龙城内外。自冯弘东奔,余众大多迁人高句丽,营州户口零落。北魏末年,营州六郡十四县,总户数不过1021,口4664。和龙城是营州辖下昌黎郡三县中的首县,而昌黎郡户数仅201户,人口不足1000。
川东迁北燕余众的数量,史无 明言 ,只能估计出大致数字。冯氏余众,除了冯氏王朝的官员外,都是和龙城的民户。如果不考虑军队及战争时城外迁人的民户,单单以户数统计,这批士女约有八、九万户;以其时世推断,无外乎如下几个阶层一是北燕官员及其家族;二是和龙城内的居民;三是大战前由城外迁人的农户;四是北燕武装部队。这批人 融人 高句丽中,对高句丽国力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高句丽拥有广大的地盘,但户口、经济、军队都远远逊于北燕,这也是 它 甘心称臣于北燕的主要原因。冯弘之所以能“素侮其国”,是以北燕实力远远强过高句丽为后盾,其迁居高句丽,仍不改素行,也是以亡国余众,仍较高句丽为强,所以在高句丽境内仍保持其跋启之势,对高句丽王以平等方式送来的慰间公文感到恼怒,并以下制的方式责备高句丽王失礼。由于寄居篱下,衣食仰人,不久,冯氏对北燕余众的控制权便被高句丽剥夺,只剩下孤家寡人,在其欲脱离高句丽投奔刘宋时被高句丽所杀。
这批与高句丽户口几乎相等的北燕余众迁人高句丽,给高句丽带来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北燕官员阶层的迁人,可以完善高句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龙城民户多以百工技巧著称,能够促进高句丽的工业、手工业的发展;和龙城外的农户则给高句丽人带去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而北燕武装部队的迁人,对提高高句丽军的素质、军队装备、战斗力起到决定性作用。可以想见,经过十数年的发展,其实力必然有质的飞跃。
高句丽实力的增强,从其始终对北魏阳奉阴违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来。由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高句丽一向以南朝为正朔所在,而视北魏政权为夷狄。高句丽每年都遣使南朝,贡献不绝。刘裕打算北伐,江南素不产马,难以组建骑兵部队.遂命令高句丽献马,高句丽一次就献马八百匹.萧梁代宋,高句丽仍遣使不绝,在其使者被北魏巡逻兵捕获,并受到北魏高祖严厉训斥的情况下,仍我行我素。
相较之下,高句丽对北魏一直采取阳奉阴违的策略,不受北魏的控制。北魏对藩属国一向采取纳质、职贡、婚姻及军事 威摄 等方式进行控制,这一套在高句丽就行不通。纳质,也就是藩属国派遣亲生儿子或直系亲属到中原王朝充当质子.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高句丽王琏病逝,北魏册命其孙高云为国主,借册命之机,命高云遣世子入朝参加郊丘之礼.《文馆词林》记载了孝文帝严责高云的诏书,在这封诏书中,孝文帝措词之激烈,前所未有,直以军事打击相威胁。但其后高句丽卒无以亲子或亲弟为质子事,军事打击也未能实施,只成了恐吓。职贡,即藩属以土产进贡中原王朝的常仪。通常情况下,职贡只是藩属国一种归诚的表示,为了表彰这种归诚,中原王朝都以远远高于土产价值的赏赐相回报.高句丽的职贡是黄金二百斤、白银四百斤,坷若干。对于这些土贡,高句丽也有不贡的时候,当魏主责问原由时,高句丽也能找出相应藉口。婚姻,北魏曾令高句丽王女入宫,但始终没有成功。
北魏自灭北燕,常有讨伐高句丽之意。高句丽收纳冯弘,拒绝了北魏提出的交出冯弘的要求,拓跋熹已有讨伐之意,而朝臣以陇右、东北初平.需要息兵养民为由,劝止了此次讨伐.其后,魏亦屡有讨伐之言,如《魏书·百济传》中答复百济王的诏书,《文馆词林》载孝文帝训斥高云不遣宗亲朝贡的诏书,都有以军事讨伐相威胁的意思,但最终都没有出兵,盖南朝未平,不宜穷兵于一隅,予他人渔翁利也.而高句丽强盛不受制,亦跃然纸上.
高句丽实力的增强,势必打破海东原有的均衡格局。
高句丽强大后,四处扩展。由于西面有强大的中原王朝,其实力是高句丽难以企及的,高句丽以前曾屡次西进,也屡次受挫,得汉四郡地及辽东,不过是乘中原内乱之际,乘火打劫而已.鉴于北魏实力之强,高句丽只能寻求向别处发展,东限大海,北为山林地带,高句丽以农业立国,显然,东方和北方都不适合其深入发展,剩下的只有南方了。于是,高句丽的主要战略是南下朝鲜。
南下也有阻力,早先在东北平原建立政权的夫余族此时已移居半岛,建立了百济政权.其移殖时间虽短,但实力较高句丽为强,所以当高句丽王钊率军南下,受挫于百济,高句丽王也在 是役 中丧生.此后相当一段时间,高句丽仍南下经营,但因与百济势均力敌,形成了一个均衡格局,南下的进展不大。百济实力与高句丽大致相同,这是保持着海东均衡格局的关键因素。
高句丽得到北燕的百姓、精兵,以及北燕士民所带去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其实力有了飞跃性地增强,这种均衡格局很快便被打破了。公元436年,北燕余众迁人高句丽。39年后,也就是北魏孝文帝延兴五年,高句丽长寿王六十三年,高句丽大举进攻百济,攻占其首都汉城,杀其王余庆,虏其民八千口。川公元504年左右,百济再度“为高句丽所破,衰弱者累年,迁居南韩地”。
关于百济不敌高句丽的原因,百济王余庆自己最清楚,在其被杀的前三年(延兴二年,公元472年),他就意识到百济已危在旦夕,所以四处寻求纤难之术,他不但结援俊国,还联系了勿吉,约定从水路夹击高句丽。在此之前,限于沧波之阻,百济与北魏没有官方往来,由于情况危急,他派出特使向北魏求援。在其给孝文帝的求援表中清楚地表达了高句丽实力增强的原因是“冯氏数终,余烬奔窜,丑类渐盛,遂见陵逼”。
为了争取北魏出兵,余庆又在表中极力渲染高句丽的内部矛盾,说:“今琏有罪,国自鱼肉,大臣强族,戮杀无已,罪盈恶积,民庶崩离。是灭亡之期,假手之秋也.且冯族士马,有鸟畜之恋;乐浪诸郡,怀首丘之心。天威一举,有征无战.臣虽不敏,志效毕力,当率所统,承风响应。且高丽不义,逆诈非一,外慕魄嚣藩卑之辞,内怀凶祸东突之行。或南通刘氏,或北约蠕蠕,共相唇齿,谋陵王略。昔唐尧至圣,致罚丹水;孟常称仁,不舍涂置。涓流之水,宜早 奎 塞,今若不取,将贻后悔”。
这里面,着重提到了玛氏余众及乐浪诸郡陷没在高句丽的汉人,这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从上面笔者对北燕余众估计出来的数量来看,如果再加上早些年陷没在高句丽的乐浪、带方二郡汉人,高句丽人中汉人的比例是相当高的。高句丽向南发展,半岛上各个地方政权同感压力,楼国得以乘虚而入。俊国曾在朝鲜半岛东南部占领一小块地方,并以此为根据地,作为侵略朝鲜半岛的跳板.高句丽向南拓地,半岛上的各个地方政权感到压力,纷纷结倭国为外援.
传世的《好太王碑》就记载了高句丽广开土击溃楼兵的事实。
所以,当宋文帝元嘉十五年(438年)俊国遣使向宋献方物,自称是“使持节、都督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侨国王”,并上表要求刘宋承认这些封爵,并得到刘宋的正式册命.刘宋大概觉得侨国的陈请并非事实,只任命其为安东将军、楼国王。
到了元嘉二十八年(451年),日本在半岛的实力大概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以致刘宋王朝承认其为“使持节、都督俊、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这个爵位与 樱国 在元嘉十五年的自称是有区别的,没有百济,而是以加罗充数,这基本反映了百济仍然独立,而新罗等六国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倭国的控制.宋顺帝升明二年(478年),此时百济已因兵败而被迫迁都,倭国在这一年遣使上表,自称“使持节、都督侨百济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七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其表中说:“臣虽下愚,吞撒先绪,驱率所统,归崇天极,道逗百济,装冶船舫,而句骊无道,图欲见吞,掠抄边隶,虔刘不已,每致稽滞,以失良风。虽曰进路,或通或不。臣亡考济实忿冠雌,塞塞天路,控弦百万,义声感激,方欲大举,奄丧父兄,使垂成之功,不获一赞.居在谅周,不动兵甲,是以很息未捷。至今欲练甲治兵,申父兄之志,义士虎贵,文武效功,白刃交前,亦所不顾。若以帝德硬载,摧此强敌,克靖方难,无替前功.窃自假开府仪同三司,其余咸各假授,以劝忠节”。
从这封奏表中可以得知,倭国虽然没有与高句丽进行大规模会战,但巳俨然以半岛 请国 盟主自居。
海东新的均衡格局到了公元521年左右才逐渐形成。百济重新在朝鲜半岛站住了脚。《梁书》记载:“普通二年,王余隆始复遣使奉表,称累破句骊,今始与通好,而百济更为强国”.[9]新罗得百济残亡及高句丽逃亡士民,也由附庸小邦成为强国,并将倭国赶出半岛。史云:“(新罗)初附庸于百济,百济征高丽,不堪戎役,后相率归之,遂致强盛”。
就 这样,在朝鲜半岛形成三国鼎立新均衡格局.在北方,高句丽也取得一些进展,主要以蠕蠕为盟友,与北魏周旋。灭掉了夫余,并与勿吉、地豆于、契丹发生冲突。魏宣武帝正始年间(504~508年),高句丽使者在向北魏解释高句丽为何不进贡黄金、坷时曾说:“今夫余勿吉所逐,涉罗为百济所并,国王臣云惟继绝之义,悉迁于境内”。似夫余之亡,全然无高句丽无涉.但夫余旧地,又明显为高句丽所占。《新唐书》记载:“达末姿,自言北夫余之裔,高丽灭其国,遗人渡那河,因居之”山〕则夫余在商句丽与勿吉夹击下亡国,平原地带没人高句丽,山林地带没人勿吉.勿吉使者到达北魏后,曾向北魏察明与高句丽发生冲突的经过:“(勿吉使者)自云其国先破高句丽十落,密共百济谋从水道并力取高句丽,遣乙支力奉使大国,请其可否”。契丹惧高句丽与姗姗合兵,亦合族人魏边境,请求内附:“太和三年,高句丽窃与蠕蠕谋,欲取地豆于以分之。契丹惧其侵轶.其莫弗贺勿于率其部落车三千乘,众万余口,驱徙杂畜,求人内附,止于白狼水东”。
总之,高句丽得到北燕余众之后,经济、军事实力得到增强,对于北魏可以不纳贡金,拒不听命。对于半岛上的其它国家,敢于肆意攻掠,也正是由于其实力的逐渐强盛,朝鲜半岛的形势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晋书[M〕.卷113,符坚载记上.
〔2〕魏书[M].卷106上,地形志上.
〔3〕[12]魏书[M〕.卷100,高句丽传.
〔4〕三国史记〔M〕.卷18,高句丽·长寿王本纪.亦见同书卷25,百济·盖卤王本纪.
〔5〕梁书〔M〕.卷54,诸夷·百济传.
〔6〕魏书〔M〕.卷100,百济传.
〔7〕按《宋书·蛮夷传》记载:“赞死,弟珍立,遣使贡献.自称使持节、都势俊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侯国王.表求除正,诏除安东将军、俊国王”.役有记载册命的年月。据《宋书·文帝本纪》元书十五年条记载“俊国、扶南国、林邑国并遣使献方物”,复据日本方面的典籍,其时正值日本仁德天皇(赞)卒,子珍用位,因而推知遭使事在元弃十五年.下同,不复注明出处.
〔8〕宋书〔M〕.卷97,蛮夷·俊国传.
〔梁书〔M〕.卷54,诸臾·百济传.
〔北史[M〕.卷94,新罗传.
〔11〕高句丽与蟠蛹结盟,除见于上引余庆表外,还见于下引《魏书·契丹传》.
〔13」新唐书〔M」.卷220,东夷· 达末 娄传.
〔14〕魏书[M〕.卷100,勿吉传.
〔15〕魏书[M〕.卷100,契丹传.
附录讨论:
可是韩国人把高句丽的强盛归纳在好太王时期,而不是长寿王时期。
好太王时期并不太强大
能显著增强高句丽实力,说明北燕并入高句丽的人数不在少数,这一史实从侧门说明了高句丽国内当时的民族格局是多元的,与韩国人的宣称大相径庭。
三国史记记载,朱蒙的一个妃子就是汉人,没有新罗人什么事。。
不是朱蒙,是他儿子琉璃明王,妃子名雉姬一曰禾姬,鹤川人-(本地)之女也不相和。王於凉谷造东西二宫,各置之,后王田於箕山,七日不返,二女争鬪,禾姫骂雉姫曰∶「汝汉家婢妾,何无礼之甚乎?」雉姫慙恨亡归。王闻之,策马追之,雉姫怒不还。王尝息树下,见黄鸟飞集,乃感而歌曰∶「翩翩黄鸟,雌雄相依。念我之独,谁其与归?」 ——黄鸟歌的典故
第一分段少字了:一曰禾姫,鹘川人(本地)之女也;一曰雉姫 汉人之女也。二女争宠,不相和。
里面的引用我查过电子版本的魏传了,确实有这些内容。公元年436迁移到-公元472年,仍然有““冯氏数终,余烬奔窜,丑类渐盛,遂见陵逼”,冯氏,历时36年仍然能对高句丽的政权有一定的干预。说明当时迁徙的数量不能为太少。冯氏只是鲜卑政权的暂时汉人领导,不能视北燕为汉人居多。只从一个方面证明高句丽多民族的融合性。
越看越多,长寿王时期一般被认为成高句丽的全盛时期。人口突然从九万户暴涨到二十一万五百八户。高句丽拿北魏不当回事,冯弘又不拿长寿王当回事。带了不少北燕过来啊。这个民族融合的也太厉害了。
长寿王怎么可能二十一万五百八户,三国史记说的是高句丽强盛时,这个强盛是人口的强盛不是地域的强盛,中原三国时代,记载户三万,魏书?高句丽列传载,其民户三倍于前魏时,其地东西二千里,南北一千余里,这个九万说的是长寿王末期时的人口。
是存在两种说法。还是史记和遗事。。。。遗事上说的21万。9万户咋打战啊。。。。
南北朝时高句丽出兵记录本身就不多,千余万余,攻百济算是举全国之力,五万兵,百济差点举国 接 灭。九万户不少啊,供这些兵没问题。
那21万又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呢。。。。。什么是最强盛时候?到了唐645年去攻打的时候到底又有多少人呢?怎么算就100多年。。。。。。。
9万户不敢对北魏这种态度。。。。。藏着冯弘不交出来。东魏北齐时呢?
高句丽本 纪六 记录故国攘王二年广开土好太王他老爸(公元385)左右攻打辽东、玄菟虏了一万多人,里面不少汉人官吏及周边少数民族。那时高句丽总人口才多少?作为岛北和大陆接壤的高句丽长期僻土战争,民族融合可想而知。百济、新罗在南面相对纯净一些罢了。画地图时只要搭上高丽,统统进入。强调血缘单一时又强词夺理!长期混战的边缘地带拿来单一民族!!!
407年被冯氏兄弟拥立的北燕第一代君主是高句丽人高云;491年长寿王孙子,高句丽第21任君主文咨王也叫高云。王的名字啊。不是一个。长寿王也没活100多,我就是说这个大发达大文明大帝国啊。前面一个409年就壮烈牺牲。
燕高云死的很蹊跷,被打死了是宠臣打死的,冯氏兄弟旁观。慕容氏还有更可怕的事情呢,与我们何干?我只想找人口流向,和三国互相宁死不当一民族的书面言辞,这个幸好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