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傣族,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一首 《月光下的凤尾竹》传唱大江南北,而傣味更是让许多人欲罢不能。傣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临沧地区,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是我国人口数量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这个在全国上下都知名的少数民族,同样具备神秘色彩。傣族有九大支系:傣仂、傣讷、傣雅(花腰傣)、傣友、傣端(白傣)、傣艮、傣绷、傣朗(黑傣)、傣亮(红傣)。傣族源于中国古代百越族群。汉、唐史籍称傣族先民为“濮”、“越”、“僚”;宋、元、明时称“金齿”、“茫蛮”、“白衣”、“棠魔”;清代称“摆夷”。
历史上开通的“蜀身毒道”从成都通过“乘象国”(今德宏傣族地区)直达南亚次大陆。勐仂(西双版纳)向南经勐艮达兰纳(今泰国北部),向北经景东通往滇西和内地,茶马古道更是延伸到西藏、印度。傣族通过这些交通线很早就接受华夏影响,“京勐”与食邑、“波朗”羁縻、“波”与巫师、“垄”与社、谷魂与稷神、六十周期纪年纪日法与西汉干支,都是例证。
蜀身毒道▼
号称“亚洲水塔”的云南的几条大河把傣族地区与中南半岛和印度联系起来。澜沧江“一江通六国”,怒江经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出海,元江流进越南汇入红河。这些经济意义重大的“黄金水道”同时又是民族迁移的走廊,文化交流的孔道。
黄金水道剪影▼
现在,昔日“瘴疠之区”已成为人寿年丰的乐土。过去交通闭塞的“秘境”现今已成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前沿。20世纪50年代初期,从昆明至景洪步行要将近一个月,乘汽车至少四天。但现在景洪已成云南省第二大航空港,从昆明去仅40分钟。景洪、瑞丽等城市建设正朝着热带风光突出、民族风情浓郁的国际化生态旅游城市的目标迈进。
西双版纳国际机场▼
西双版纳更是成为了中国第二个天然橡胶基地,大面积橡胶平均单产雄居全国之冠。新兴的林业、水电、旅游、云麻、小粒咖啡、傣药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瑞丽已成为中国四大珠宝集散地之一,是翡翠交易最繁荣、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新农村建设结硕果,村寨水泥路四通八达。
云南小粒咖啡▼
并且,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昆曼国际大通道的开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傣族必将更加繁荣、昌盛。
昆曼国际大通道▼
傣族聚居区是北回归线上“独领风骚”的一块绿洲,是中国至今唯一还保存着大面积热带雨林的地区。雨林是地球的“肺”,通过它们的呼吸提供大量氧气而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雨林也是物种基因库,为傣族提供众多的食物、药物、木、竹和工业原料。
热带雨林▼
傣族的衣、食、住、行和医药多是取之于雨林中丰富异常的动植物资源。雨林还是傣族乡土知识的源泉,雨林启迪傣族的智慧,神奇而独特。傣族与森林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多样性的独特的民族雨林文化,铸就傣族自己的精神气质。
秘境百马与小象共同奔跑▼
基于以上所有先决条件,傣族人民傍水建干栏而居,种植水稻,并且“一日十浴”,并视同样喜水的孔雀和大象为吉祥物。水在傣族美好生活的乐章里成了最富色彩的音符。
飞舞的孔雀▼
傣族人民爱水、敬水,他们把土地叫做“南令”(水土)。村村寨寨都兴建水井,并且悉心美化井亭。并且傣历年节都要泼水、竞赛龙舟、漂放河灯,为的是除秽、祈雨。自成体系的傣医还把水引入基础理论,作为“四塔”(生理和病理的四大元素)之一。傣族与水的亲近形成深厚的水文化积淀。傣族的性格似乎也渗透着水的特质:晶莹、透亮、善良、温和,同时又坚韧。上善若水、水滴石穿、抽刀断水水长流,是他们的哲学思考。
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舞蹈表演:《雀之灵》▼
宗教方面,边疆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同时又保留着原始鬼神崇拜的残余。内地傣族则崇拜“龙神”、“龙树”,有宗教职业者“波勐”和“师娘”,代人占卜治病。
在上座部佛教传入云南后,公元8世纪左右进入发展时期,10至1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
水中的傣族村庄▼
最初经典只口耳相传,约在11世纪前后,泰润文书写的佛经经缅甸传入西双版纳,至傣文创制后始有刻写贝叶经文。而云南临沧、普洱两地的上座部佛教,传入时间却比西双版纳、德宏地区更晚一些。根据耿马县的史料记载,佛教传入耿马县的时间是公元1473年,是从缅甸掸邦传入的,传入景谷的时间则大约是17世纪中期。
景洪信奉佛教的人群▼
南传上座部佛教在云南地区形成很多教派,按其名称可分为润、摆庄、多列、左祗四派。西双版纳的大龙、景洪、罕等傣族地区流行的上座部佛教属于润派,润派是林居派,居住在山林中。僧人们带来了傣润文佛经,以后又建立塔寺,制订僧制。此后,润派佛教又传入德宏、临沧地区。此外,德宏、临沧地区还有多列、左抵两个派别,这两派原为林居,传入傣族地区后,改为村居,往往在村落或寨边。另有摆庄派,流行于德宏及保山地区的傣族中,这一派是从缅甸瓦城传入的。
景洪信奉佛教的人群▼
由于小乘佛教主张男子在一生中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宗教生活,才能除苦积善,成为受教化的新人,成年后有社会地位,所以过去农村中佛寺很多,送子弟入寺为僧的现象很是普遍。特别是在西双版纳,未成年的男子几乎都要过一段僧侣生活,识字念经,然后还俗回家,有的则终身为僧。傣族的斋僧赕佛活动极为频繁,但也很虔诚。
秘境百马跑进景洪▼
可是一直以来,由于村寨各户有共同负担寺院开支和僧侣生活的义务,加上其他宗教活动经费,约占农户农业收入的1/5,这成为农民的沉重负担。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解除了不合理的宗教负担。
傣族先民在数千年前就已经掌握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并根据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安排生活与生产。傣历虽有“大傣历”与“小傣历”之分,但基本计算规则保持一致,仅纪年起始年不一样,“大傣历”以公元前95年为纪年起始年、“小傣历”以公元638年为纪年起始年。
傣历新年放孔明灯▼
傣历用10个母(天干)和12个子(地支)循环相配得60个组合,60个组合循环代表年、月、日和时辰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一般情况下有12个月,分冷、热、雨3季,每个季度4个月,单月为30天,双月为29天,一年为354天;隔4至5年,在八月加一闰日,八月则为29+1天,此年称平年,一年便有355日;每19年置7个闰月,皆置闰于九月,闰九月也是30天,置闰月之年称闰年,一年有13个月、384天。每个月分“月出”与“月下”两个半月,上一个月的晦日(每月最后一天)之后称“月出一日”、顺序数至望日(十五日),望日之后称“月下一日”,顺序数至晦日。使用七曜(太阳、月亮、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纪周日;十二属相(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纪年岁。
傣历关门节▼
而傣族的节日,都是以傣历来计算,并且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关门节,傣语“毫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开门节,傣语称“翁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中旬)。在这两个节日当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向佛像佛爷敬献美食、鲜花和钱币,在佛爷佛像前念经、滴水,以求佛赐福于人。
傣历开门节▼
从关门节到开门节的3个月内,是“关门”的时间,为一年中宗教活动最频繁的时期。礼佛,听佛爷讲经,7天一小赕。晚上要放火花、爆竹、高升(孔明灯),举行“赶摆”。关门期间,男女青年可以谈情说爱,但不能结婚,不能外出;待“开门”后方能结婚和外出。
傣历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节期一般是3天。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节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装到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之后,妇女们各挑一担水为佛像“洗尘”。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泼水祝福。接着成群结队四处游行,泼洒行人以示祝福。西双版纳每年过泼水节的时候,傣族群众都要在澜沧江举行声势浩大的龙舟赛,赛后就将龙船拆散放进佛寺的竹楼里保管,待第二年泼水节到来之前,再把拆散的龙船拼装起来,拼装龙舟就称之为“旱黑”。
傣历花街节▼
很多人认为泼水节就是傣族最盛大的节日,其实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农历正月十三的“花街节”。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从周围的村寨汇集到花街。节日的花街热闹非凡,身着盛装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长队,款款走过花街,竞妆比美,风情无限;小伙子们则要瞪大眼睛寻找意中人。
傣历花街节▼
如果情投意合,两人就相约到凤尾竹下荔枝丛中,姑娘解下腰间的秧篾饭,掀开青翠的芭蕉叶,喷香的糯米饭用鲜花汁染成了一半金黄一半鲜红,以芭蕉叶相隔一层又一层盛满猪脊肉、油炸干黄鳝、腌鸭蛋等美食。两人一起吃着美食,说着情话。吃完秧蔑饭,提亲成婚的大事也就定下了。
傣族慢轮制陶
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一项拥有四千多年历史的原始传统手工制陶术,现今仍被完整的保留传承,它就是“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慢轮制陶工艺▼
秘境百马带着奔跑的钥匙,解开新石器烧陶之谜。傣族自古喜爱用陶,制陶在傣语中称为“板磨”,俗称“土锅”。明初钱祖训所著《百夷传》写道:傣族“惟陶冶之器是用”,所以,如果把西双版纳历代的慢轮陶器逐一收藏,几乎也就相当于傣族器物使用史的总结。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傣族制陶是由妇女世代相承的,现在有的地方还沿习制陶技艺不传给儿女,只传给儿媳的习俗。
头顶陶罐的妇女▼
远古时期的制陶技术,至今仍为傣族传承使用。一张木凳,一个慢轮,取少许泥料放于慢轮上,四千年的制陶术便开始了。
傣族象脚鼓
傣家歌舞是云南少数民族歌舞的重要代表,穿越西双版纳傣族园的时候,就充分领略到了傣族歌舞的欢乐,“象角鼓”,就是傣族最古老的民族乐器,它把傣族风情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象脚鼓工艺▼
傣家人为了表达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便仿造象征吉祥如意的白象脚,做成“象脚鼓”。象脚鼓鼓身常有图饰,图形多为孔雀,有时象脚鼓在舞动中还插上几根孔雀羽毛,而孔雀是傣族人最珍视和喜爱的鸟类,它代表着吉祥如意,表现了傣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制作象脚鼓▼
同样,象脚鼓造型似大象的足,而大象在傣族人的心中象征五谷丰登,生活美好。从象脚鼓中看到了孔雀和大象,无不表明出傣族人民的美好愿望。2006年,傣族“象脚鼓舞”被云南省政府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宣抚礼仪乐舞
雨声歌声,声声入耳;舞步脚步,步步惊心。宣抚古乐,被称为傣族艺术史的“活化石”,始见于明代,经传习发展成为集歌舞乐一体的傣族民间艺术。在傣族土司辖区,各民族都拿出自己的拿手戏,纷纷献艺于土司,如:男子蜡条舞、男子孔雀舞、长指甲舞等极富傣族风情的民俗舞蹈,整个演出歌舞诵结合,并由乐队现场伴奏。
蜡条舞“噶飞典”▼
这就是宣抚礼仪乐舞的前身。这种表演形式确立后,就形成了一支专门负责此项活动的乐队,乐队的成员集中来自孟阿的芒朗,每当土司府第有喜庆的活动时,乐队就从芒朗来到土司府邸演出。这只土司府乐队的演出自此成了赶摆的重要节目,一直流传至土司政权消亡。
舞蹈表演▼
庄重、大气、充满仪式感的宣抚古乐,犹如天籁之音,以前只有在孟连傣族土司的重要庆典、节日活动、婚丧嫁娶上才能一睹宣抚古乐的真容。而现在,在孟连宣抚司署旁就可欣赏一台原汁原味的傣族宣抚古乐表演,使人赞不绝口。
傣族剪纸
孔雀之乡,黎明之城,乐享芒市慢调时光,惊艳非遗剪纸传承。傣族剪纸,源于傣族祭祀仪式所用的纸幡,已在芒市传承了上千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邵梅罕:傣族剪纸国家级传承人▼
此项技艺逐步完善,并被广泛应用于祭祀、赕佛、丧葬、喜庆及居家装饰等方面。傣族剪纸的制作分为“剪”与“凿”两种方法,“剪”无需稿样,随手可剪;“凿”则需稿样,按样制作,或剪或凿,技艺极高。
傣族剪纸▼
傣族剪纸在当地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从剪纸内涵到外在表现形式诸方面均折射出傣族人民的历史文化传统、审美追求和独特的民族精神。在当前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中,傣族剪纸面临困境。
傣族剪纸成品▼
因为剪纸艺人收入低微,年轻人大多不愿从事这一行业。现在傣族剪纸的传承人寥寥无几,且年事已高,这一特色民族艺术急需抢救和保护。
傣族手工纸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而云南省有着十分悠久的纸张使用和制造历史。据史料记载,纸传入云南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代,但对云南手工造纸术的记载较晚。
傣族手工纸技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工艺传承最为完整的手工造纸技术,堪称中国古代造纸术“活化石”。云南临沧等地傣族自古以来就爱竹,擅长用竹。
竹是造纸的上好材料,选用嫩老适度的幼嫩新竹,纤维适中,既利于成纸,又不会使造出的纸太粗糙。因此一般都在清明以后,谷雨、小满节气这段时间备料。所以傣族手工纸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它不仅柔韧性强,无毒、透气、吸水、耐磨、耐用、不易破损,时时散发着一股淡淡的特殊木香味,而且保存时间长,可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其制作工艺完整地保留了造纸术发明初期“浸泡、蒸发、捣浆、浇纸、晒纸”等5步流程、11道工艺。千年的流传,形成了该手工纸技艺“传女不传男”的习俗,千百年来,代代相传,至今仍熠熠生辉。
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那里气候温热,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傣族服饰也就充分体现了这些地理特点,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和民间习俗。
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青年妇女将长发盘于头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 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筒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
傣族妇女都喜欢戴首饰,首饰通常用金银制作,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亭亭玉立,仪态大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筒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圆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
相比于女子,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饰物,偶尔也会发现他们的手腕上有一只闪闪发亮的银镯。镶金牙、银牙是他们的喜好。他们通常把上好的门牙拔去,换上金或银做的假牙。过去有纹身习俗,在胸、背、腹、四肢等处纹文字符号或狮虎、麒麟、孔雀等图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傣族男子的服饰,一般都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
与象脚鼓一同起舞的傣族男子▼
保留着古代“衣对襟”、“头缠布巾,喜挂背袋、带短刀”的特点,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织“土布”。中山装和西装,已成傣族青壮男子的时装。20年来出现了有领对襟或大襟的小袖衫,头巾改为水红色、绿色、粉红色的绸子,裤子依旧。
傣族的饮食具有独到之处而又富有特色。在人们心目中,往往把酸和傣族联系在一起,无酸不成餐已成了傣族的饮食习惯,“酸摆夷”的称谓便是由此而来的,以酸见长的傣味已成了傣族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傣族手抓饭▼
傣家人认为,吃酸的心爽眼亮,有助消化,多吃酸的可以消署解热;吃甜的,能增加热量,解除疲劳;吃辣的可以增进食欲,预防伤风感冒;而吃生的,则可保证营养。傣家人还认为,傣味的酸,则要酸得爽口。如酸扒菜、酸腌笋、酸腌鱼、酸肉、酸木瓜煮牛肉、酸笋煮鸡、酸帕贡菜、碎汁腌菜等等都是傣味中富有特色的酸菜系列。
傣族泡菜▼
要甜,则甜得出奇。傣家人喜欢吃西瓜、香瓜、麻苍蒲、菠萝、香蕉、芒果、黄泡等,有时还要在这些甜果中放上白糖,上桌当菜吃。要苦,则苦得有味。有的菜闻着苦,吃起来更苦,但越苦越有味,越苦越爱吃,傣家人视苦味为一道清凉解暑的佳肴。主要菜谱有:色鲜味美的撒撇、牛苦肠、鱼苦肠,还有当地特有的马蹄菜、帕锡介、莫吉利花、帕浪翁等等。要辣,则辣得过瘾。在德宏一带生长着冲天辣、小米辣、象鼻辣、花呆辣、灯笼辣等等,可说是辣中之王,而以辣味为作料烹饪的菜肴也是傣家人的一大饮食特点,蘸水碟少不了小米辣,烧牛肉丝、南纯秀、巴纯、肋纯都以辣为特色。
傣族牛干巴▼
要生,则生得鲜嫩。傣家人认为,吃生的,味道鲜美,可口舒心。生猪肉、生牛肉、生鹿肉、生鱼、生蚂蚁等等都是在美味之列。除此之外,德宏傣族的烹调技术也很讲究,如:烤、炸、煎、煮、凉、蒸等等,可谓囊括了傣味烹任全法。
柠檬烤鱼:傣族当地人民的新宠▼
菠萝紫米饭:西双版纳小有名气的一道菜肴▼
舂鸡脚:版纳人民喜好酸辣的食物▼
巴拉达:傣族人民的民间煎饼▼
油炸竹虫:边吃边感受触骨般的心跳▼
竹筒饭:傣族美食的代表作品▼
泡鲁达:入口即软,味道超赞的傣族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