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总统是怎样被选出来的?

2016年11月的美国大选,特朗普曾经彻彻底底的让各民调机构和主流媒体大跌眼镜,成功当选了美国第45任总统,开启了他以“Twitter治国”而闻名的奇葩任期。

从修建边境墙、接连“退群”国际组织、屡屡发表出格言论与媒体开战、一言不合就开除自己的官员,到如今借疫情疯狂甩锅中国、不断制造种族矛盾升级……

4年来他的“兴风作浪”让全世界不断的刷新三观,瞠目结舌。

如今特朗普的任期将满,眼看自己“作”出来的烂摊子就要无法收拾,面对不容乐观的疫情、民情和选情,前两天在接受霍士新闻专访时竟然坦诚道:“拜登将成为你们的总统,因为有些人不喜欢我,也许是这样。”

但即使是这样,特朗普接下来似乎也只能依旧靠着我行我素,破罐子破摔的架势来继续撑下去。

美国人或许早已习惯了他小孩子般的任性,但也一直在反思一个问题:这样的“奇葩”总统是究竟怎么会被选出来?

在2015年总统初选之时,很少有人料想到这样一个商人会跑去参选总统,结果他参选了;

几乎没人预测他能获得多数的民意支持,结果他获得了;

就连共和党自己人里面都没有几个觉得他能获得候选人提名,结果他获得了;

最后呢?

绝大多数媒体和民调机构都认为他赢不了大选,结果他赢过了经验老到的希拉里,成为了美利坚的民选总统。

这样的结果合理吗?

只能说是既合理又荒谬。

也许已故喜剧大师罗宾·威廉姆斯主演的一部政治讽刺影片《年度人物》,可以在嬉笑怒骂间给我们一些严肃而深刻的启示。

《年度人物》凤凰卫视电影台近期播出

2006年由巴瑞·莱文森所编导的《年度人物》,延续了这位导演在处理对现实政治戏谑嘲讽时的风格,以迂回的方式,不直接挑战政治的黑暗,转而虚构出完全不可能的极端情境,从而突显现实的荒谬和可笑。

罗宾·威廉姆斯所饰演的男主角汤姆是一位政治脱口秀的主持人,他一向习惯于在电视上口若悬河侃侃而谈,以政治笑话讥嘲时事,毫不留情地辛辣讽刺着政治和政客,以夸张犀利的风格极受观众的欢迎。

在某一次节目录制与现场观众的互动中,有一位观众突然举手说,她和朋友都认为汤姆杜比斯应该去竞选总统,局势会大大不同。

当时所有人都认为这只是开个玩笑而已,却没想到不到一星期的时间内,已经有四百万封电子邮件支持汤姆参选美国总统。

于是,汤姆杜比斯真的报名参加竞选美国总统了,不过他不是为了当选,而只是厌烦了两党政治人物同样为了选举而做出的虚伪和假善,希望借由竞选来表达自己对选举和政治改革的看法。

虽然是脱口秀演员,但毕竟这是竞选总统,汤姆一改节目中嘻笑怒骂的形象,转而正经、负责地向选民解释诉求和政见,结果却令选民大失所望,昏昏欲睡。

在现实的刺激下,男主角拿出了自己吐槽的看家本领,用尽戏谑泼辣的言辞攻击对手和时局,吸引了所有媒体和选民的目光,一举飙升为急起直追的有力竞争者。

信息时代的媒体片刻不停的追随吸引人眼球的新闻和故事,喂给追求刺激和讨论话题的观众和读者,只要有曝光率,就有人气和支持度,就算是大逆不道、语出惊人又怎样?

没人真正在乎和了解那些默默务实和耕耘的人,反而是有着激烈矛盾和争议性的话题才符合观众和媒体的快餐口味。

这样听起来无比荒谬的选举文化和大众传播现象,却正在现实中被不断印证。

▲特朗普曾经创下一天内发200条推特的纪录

就像“注射消毒剂杀病毒”、“彻底绝交”……现任美国总统的各种疯狂的言论都有着巨大的争议甚至是严重的错误,但特朗普却从不曾对这些每天出现在新闻头条的言论真正负责,因为今天的争议不需要有下文,明天就会被他所新制造出的争议盖过,留下的,只是话题性和曝光率。

这也许就是特朗普能够当选的有效策略之一,只是这样的策略是极其可悲的,让他只能不断的向着更加极端和对立的方向走下去。

为了选举的结果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放弃人格和国格,以制造对立和仇恨来获得片面的选票,这样到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让一个国家的领袖彻底放弃中间价值,以越来越激进极端的言行来抓紧自己铁粉的“基本盘”,在下一次选举中求得一搏。

影片照进现实,也超越现实。汤姆最终像特朗普一样,出乎任何人意料之外的当选了美国总统,只是影片故事的另一条轴线,则是设定为另一个有讽刺意味的计票问题——主人公的当选是因为电子投票系统出了问题而搞出的乌龙。

这也是特朗普曾经“炮轰”过的问题,他一直极力阻止电子投票的方式,因为他认为这会受到外力的操控和舞弊。

然而有趣的是,2016年关于英国脱欧公投内幕的电影《脱欧:无理之战》中,交代了利用大数据和网路信息一手操控了脱欧公投的CambridgeAnalytica和AggregateIQ公司,都与美国亿万富翁、特朗普的金主RobertMercer有所关联。

《脱欧:无理之战》中的选战攻防,也向我们展示了现代信息化社会下,政治选举的不道德操控手段和欺诈式引导。

只要利用泄露的用户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然后向特定的目标群体推送特定的宣传广告,几乎就能主导人的思想和行为,新时代下的媒体道德和功用究竟该如何定义,也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

如果只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为了赢得结果其它一切都可以牺牲,这样的价值取向显然不符合任何人的期望和标准。

而《年度人物》中对两党政治的不耐烦,则是美国政治话题里老生常谈的问题:特朗普是很不靠谱,但转头一看,对面的拜登好像也没强到哪里去。

导演莱文森对这样的政治主题有着精准的掌握,在某种程度上说,他是在还没有特朗普出现的2006年,就提前预言了美国将选出一个极具媒体表演能力,并且跳脱传统两党政治框架的总统。

“总是从两个烂苹果中挑一个不太烂的,还不如试试没吃过的螃蟹”,这种对旧有体制的厌倦也是“奇葩”总统诞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年度人物》更令人玩味的是,当我们如今再由已经逝去的罗宾·威廉姆斯的个人角度去看待这部电影,一个喜剧演员去演一个喜剧演员,在影片的角色中,也不难找到他自己的影子。

他那所独有的喜感和表演天赋下,一直都藏着那个缺乏自信、惴惴不安、流露感伤的另一个自己。

片中的男主角也处处可以感受到类似的内心,在参选初期他曾试图放下搞笑,认真去讨论政策,结果却无人搭理;口无遮拦的毒舌言论却能马上换来掌声和目光。

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自己?哪一个才是自己的期待和追求?

当人们的集体意识被这样或那样的假象和矛盾所渐渐蒙蔽,失去了向往诗与远方的初心,那“奇葩”总统的出现,也就不难解释了。

文/编辑:Focus

编辑:林梓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