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任正非以0.94%的股份实现华为控制权的逻辑、由来和解析

任正非以0.94%的股份实现华为控制权的逻辑、由来和评价

华为的股权结构基本上可以称得上空前绝后,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股东中,任正非和公司工会股权比例每年因员工持股计划增发不断变化,任正非虽也大多参与了这些增发,但相对比例低于员工,因此,其股份比例逐步稀释,截止2020年4月底,任正非的股份比例已经降到1%以下,为0.94%。这种持股结构看似怪异,但逐一回顾看来,却也算得是顺势而为,自然演绎。

一、华为股权变化的历史沿革

1987年,任正非与五位合伙人共同投资成立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即华为公司前身),注册资本仅2万元,当时,六位股东均分股份。

1990华为公司员工开始以每股1元的价格购入公司股票。当时每个持股员工手中都有华为所发的股权证书,并盖有华为公司资金计划部的红色印章。虽然,华为的净资产一直在增长,但每股1元的认购价格一直延续到2001年。

1997年,华为的注册资本增加到7005万元,增量全部来自于员工股份。1997华为公司对股权结构进行了改制。改制前,华为公司的注册资本为7005万元,其中688名华为公司员工总计持有65.15%的股份,而其子公司华为新技术公司的299名员工持有余下的34.85%股份。改制之后,华为新技术公司、华为新技术公司工会以及华为公司工会分别持有华为公司5.05%、33.09%和61.86%的股份。同时,华为公司股东会议决定,两家公司员工所持的股份分别由两家公司工会集中托管,并代行股东表决权。1997年改制时,华为公司和华为新技术公司的股东会议决定,两家公司员工所持的华为公司股份分别由两家公司工会集中托管,此后,到1999年6月,华为公司工会以现金收购了华为新技术公司所持的5.05%股份,同时收购了华为新技术工会所持有的21.24%的华为公司股权。至此,华为公司两家股东——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工会和华为新技术公司工会,分别持有88.15%和11.85%的股份。

2000年,华为公司董事会决定,将华为新技术公司工会持有的11.85%的股权并入到华为公司工会,任正非独立股东的地位第一次得到确认。华为公司将任正非所持的3500万元股份单独剥离,并在工商局注册登记,他单独持有1.1%的股份,其余股份全部由华为公司工会持有。这种由任正非与华为公司工会并立的结构一直延续至今天。

2001年7月,华为公司股东大会通过了股票期权计划,推出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虚拟股票期权计划暂行管理办法》。原来这种形式的股票正式被称为虚拟股票。同时修订了创业以来长期按1元每股增发和回购的做法,改由按每股净资产。

此后,华为保持高速增长,激励规模越来越大,涉及人员越来越多,从工商变更信息里也不难查到,每年底大量增发股份,少则6%,多则30%的比例增长。发展至今总股本已经达到293.5 亿元,总持有股票人数近十万人。

二、虚拟股份的来源与交易规则

每年,表现优异的华为员工会被主管叫到办公室里去,他们通常会得到一份合同,告知他们今年能够认购多少数量公司股票。这份合同不能被带出办公室,签字完成之后,必须交回公司保管,没有副本,也不会有持股凭证,但员工通过一个内部账号,可以查询自己的持股数量。同时,这些员工不会在工商登记上出现,其股权全部由华为工会代持。

拥有虚拟股的员工,可以获得一定比例的分红,以及虚拟股对应的公司净资产增值部分,但没有所有权、表决权,也不能转让和出售。在员工离开企业时,股票只能由华为控股工会回购。

三、华为持股方式的积极作用

1、企业发展和成长期起到了关键性的融资作用

企业发展尚未展现出良好的盈利前景和发展势头时,对资金的渴求是企业面临的重大瓶颈问题,金融机构贷款额度受增信措施的限制,外部投资人由于信息不对称,无法正确对未来风险做出合理评估。华为的员工持股在这一阶段,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融资手段

2、在企业成熟期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企业度过了困难期,进行良性循环的快速增长阶段,资金问题不再是束缚,华为依然坚持高比例发行虚拟股权,最高也是净资产价格入资,给关键岗位配资不仅不是负担,还是重大福利,获取高额回报的机会。客观上长期以来,员工的分红收入在全部收入的占比很高。

3、分红不分权,创造了权和利的分离机制创新

除了工商注册,形式上不同于其它形式的虚拟股份,具备完整股份特征,走完了完整的企业利润核算、股东分红流程,但没有直接表决权,形式上可以通过代表参与企业决策,但实践中代表工会行使职权的都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也是相对大股东,看似近十万股东的股东会,通常只需2人即可完成。

4、工会这种特殊的持股平台,具有空前绝后的优势

职工工会做权益主体(注册公司、信托计划委托人等),集合资金并获得一定的法律地位,是制度创新,也带来了监管风险,与现行其它政策存在着冲突,因此,我国对这一形式的政策经过几次变化,随着非法集资等现实问题日益突出,逐步被叫停。

这种平台规避了有限公司的双重纳税和50人限制,规避了信托计划最低投资金额和200人限制,规避了有限合伙企业50人限制。具有无人数限制、无最低投资门槛要求、无税收壁垒、操作简便灵活等多重优势。

四、华为持股模式的局限性

1、 法律地位受限

不是真正意义的股权,无法进行外部工商备案,无相应的法律地位,华为历史上也曾遇到过员工股东起诉,最终也因不是工商登记的股东被认作是企业内部的绩效体系而败诉。事实上,华为隐秘的操作手法(持股文件既不对外公开,也不给员工保存),员工起诉也很难举证。

2、 巨大的资本市场障碍

股份清晰、控制权明确是所有资本市场的基本要求,华为庞大的持股人数规模,特殊的组织形式,都为后续股改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关于华为上市难点之争,已经不只是华为愿不愿意的问题。

诚然,华为的股东人数规模和实际融资额度跟实际上市公司的融资功能并无明显的差异,但毕竟靠一个企业要支持完整的资本市场交易体系,从长期的视角来看是不现实的。至少在交易环节的效率、活跃度、法律保障上与日益成熟的资本市场无法拟的。

3、 可持续性的挑战

华为现行特殊股权激励模式的高效运行,除了良好的制度设计以外,还有两个不这容忽视的因素:一是任正非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的传承历来是企业家代际传承的重点和难点;一是华为长期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华为员工的薪酬水平、社会地位无论是相对值和绝对值,都保持着显著优势。当这种优势逐步走向拐点,甚至不复存在时,这种模式的弊端就逐步凸显。

华为的现行激励模式既有顺势而为的无奈之举,也有紧跟潮流的制度创新,其结果既有行之有效的激励,也蕴藏着难以逾越的风险和障碍。好的激励从来都是基于企业实际逐步摸索出来并不断创新,随机应变的。因此,要正确认识和评价华为的特殊股权激励安排的作用,慎重模仿。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