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武则天对考试的贡献:武举和殿试一直延续到清朝,思想却影响至今
文/有疾
配图声明/本号所使用配图均来源于互联网,且难以查证著作权人,若有来源我们定会标记,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号,我们会认真解决!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前言:
科举制大家都知道,但一说起武举,大部分人脑子里都会一闪而过的是苏乞儿,这一周星驰创造的经典角色。剧中周星驰饰演的苏乞儿在参加武举的时候,经过了举重、射箭、武艺等多重考验,再加上对手的突然暴毙最终成功当选武状元。
(苏乞儿剧照)
武举的创立始于武则天时期。不过在这之前就已经有类似于“察举制”的制度在特殊时期选拔过在武艺和军事方面有特殊才能的人才。
就像汉朝时期就有一种叫做“勇猛知兵法”的选拔制度,主要目的是选拔作战勇猛又懂兵法的专业型人才。不过这项制度并没有形成惯例,只是在国家有需要的时候才紧急性的征召那么一下,平常时候根本不闻不问。
武人们想要提升社会阶层,就只剩下了一条路——参军。
就连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后也是偏向于文官集团,对于武人就好像是选择性的忽略了,觉得并没有专门选拔武举人的必要性。毕竟军队从来都是掌权者们必须紧紧攥在手里的武器,怎么可能随便开设一个武举,然后让根本不知道底细的人去统帅军队,万一反了那可怎么办。
于是,问题就来了。武则天继位之后,天下反对她的人也不少,在科举制相对完善的情况下,为啥她还要专门创立一个“武举制度”呢?
(武则天)
人才需求迫使她这么做
武则天称帝可以说是打破了中国有史以来的传统,强如吕雉、王政君顶多也就是临朝称制,并没有像武则天那样一步到位,直接称帝。这让千百年来都以男性为尊的社会产生了剧烈的动荡,甚至可以说是颠覆了当时候人们的认知。
所以武则天称帝之后的要走的道路就必定充满荆棘。
男尊女卑这个观念倒是其次,最主要的是当时候李唐王室正统的这个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武则天将李改成了武,将唐改成了周,绝对会引来社会大范围的动荡。
(武则天画像)
甚至在突厥那边都曾经放出过「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儿郎」的话。国内那就更不用说了,李安静被来俊臣冤杀的时候说出「以我唐家老臣,须杀即杀,若问谋反,实无可对」的话。
最重要的是,李旦虽然被废,但是在民间却有无与伦比的号召力。武则天想要对突厥动兵,刚开始一个月招募的士兵不到一千个人,等到人们听说挂帅的是李旦的时候,立马增到五万人。
(李旦剧照)
所以很难说武则天对于李唐老臣能够持有多大的信任,所以武则天需要大量的“新鲜”人才来辅助自己,为自己所用。
事实上武则天也是这么干的,她即位之后就派遣存抚使在全国各地大肆搜罗人才,这才用的是“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路子。不仅从上而下的发掘人才,她还让人才自己脱颖而出:「内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举」,可以自己推荐自己。
同时对科举制改革,增设进士科,加试杂文,巩固了并提高了科举制的地位。
这都表明当时的武则天需要大量的人才,用来巩固自己的统治,顺便和那干李唐老臣、宗室们划清界限。
(武则天剧照)
内外叛乱
因为称帝这件事在国内的反应太过激烈,所以武则天也不得不采用一些特殊的手段。于是像索元礼、来俊臣、丘神勣等酷吏就是在这个时候得到一飞冲天的机会。
在严酷的手段之下,大臣、宗室子弟相继遭到迫害,内乱频频。
(来俊臣剧照)
李敬业、李冲、李贞等人的相继谋反虽然在短时间内就被镇压了下去,但是这也不得不让武则天心惊胆战,从而将自己的屠刀伸向了那些领兵打仗的大将们身上,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功高震主,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他们的不放心。
程务挺、黑齿常之、李孝逸等人相继被杀,军队中能打仗的将领出现了断层。这就直接暴露出了在应对国内外可能到来的动乱方面,储备人才不足的严重短处。
(黑齿常之画像)
武则天也不是没有试过已有的人才。就像在公元696年,营州契丹都督李进忠和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举兵造反,武则天一口气派出了曹仁师、张玄遇等二十八位大将军。看似气势汹汹,实则被人打成了狗——五月出兵,八月就全军覆没,一个人都没有回来。
武则天再不选点军事方面的人才,好不容易得来的皇帝位子转眼就得让别人得了去。
(武周时期版图参考)
军权的重要性
其实对于古代有志于皇位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军权。军权掌握在谁的手中,胜利的天平就会倒向谁。而控制军权最重要的手段就是不断安插亲信,让整个军队从内到外都听从自己的调遣。
唐朝的军队从唐太宗后期征高句丽之后就基本处于停歇的状态,作战经验严重不足,经验丰富能打胜仗的将军还被武则天猜疑。而武则天刚继位的时候又是内忧外患没有间断,这就像是进了一个死循环,怎么也捋不到头。
(唐征高句丽、百济示意图)
武则天解决军队将领的问题无非也就是安排武家子弟、提拔亲信这么几种。但是武家子弟能摆得上台面的有几个?她的亲信里能打的也就一个当和尚的怀义,别的实在是没有找出来。
一方面军队疏于战斗,一方面统帅又实在上不得台面。所以人才的匮乏阻挡了武则天对于军队的控制,也影响了武则天的统治。在内忧外患,并且无人可用,无人可以信任的情况下,武则天只能从全天下广招人才,以充实自己的班底。
(武则天剧照)
结语
所以,武则天开设武举,完全就是应对局势而做出的决策。在内有叛乱,外有强敌的情况下,加紧选拔合格的军事人才,有利于她自己的统治。同时开设武举也扩大了选官的范围,让自己在百姓中间也刷了一波存在感。
选拔合适的将领填充到军队中充当自己的嫡系,就和武则天在文试中还专门加了一项“殿试”制度一样,让贡生们都在洛城殿中考试,这样一来这些考生就全部成了天子门生。对武则天必定是感恩戴德,加紧效劳。
这种殿试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有力的推进了历史进程。而科举制让寒门子弟可以通过考试来突破门阀士族垄断的核心思想也影响至今。
(殿试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图为清朝殿试情景再现)
也就是说,武举的开创还兼有收买天下武人之心的意思。科举正规化和扩大化收买了全天下的士子,武举的创办则是让出头无望的武人们看到了希望。
不过从武则天时期开创的武举并没有像“科举”一样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文官考试不同,出名的将军没有几个是靠着武举上来的,似乎就是一个科举制度下的陪衬角色。
即便如此,武举制度也让唐朝撞大运似的碰上一员猛将,而这个猛将也在后来的安史之乱中挽狂澜于既倒的——郭子仪。
(郭子仪画像)
这或许就是命运的安排吧。
对了,在明朝的时候也出现了两位武举人,一位是以抗倭闻名的戚继光,另一位则是冲冠一怒,打开山海关的吴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