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代朴学大师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以渊博精洽著称

乾嘉时代,学者辈出,其中孙星衍是非常重要的一位。他治学以博通著称,研究范围几乎涉及了当时学术界的各个领域,而且均产出重要成果。同时他也是一位有着经世精神的学者。他主张人才出于经术,通经由于训诂,考据乃是有益于政治的实用之学。在治学实践和仕途生涯中,他将对典章制度的考据与对时务的思考结合在一起,以所学用之于实事,充分体现了通经致治的精神,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孙星衍,字渊如,阳湖人。他幼时有异禀,过目成诵,据说能背诵全部《昭明文选》。少年时代与同乡的杨芳灿、洪亮吉、黄景仁以文学闻名于世。大才子袁枚品其诗,赞为“天下奇才”,并与他订为忘年交。但是孙星衍不想以诗歌作为毕生追求,而是深研经、史、文字、音训之学,旁及诸子百家,“皆必通其义”。钱大昕主持钟山书院,对他也很器重。陕西巡抚毕沅招他入幕府,毕氏撰《关中胜迹志》、《山海经注》,校正《晏子春秋》、《墨子》,及校刻惠栋诸书,最后都经过孙星衍的校订。

孙星衍考中进士后,任翰林院编修,充三通馆校理。后因得罪权臣和珅,一直不被重用。他在刑部任职的时候,大学士阿桂、尚书胡季堂都对他十分器重。他凭借古书上的经义断案,平反昭雪了不少冤案。其后,外派到山东等地,他治理水患,缉捕盗贼,为民间干了不少好事。丁忧期间,被阮元聘请到诂经精舍。他在此处主要为学生讲授经史疑义及小学、天文、地理、算学、辞章,门下弟子后来多成学界著名人物。被重新起用后,孙星衍陆陆续续做了一些粮道和布政使的官,清正廉洁,拒绝纳贿。干了一阵子,就称病辞职不出了。

孙星衍博极群书,勤於著述。但主要研究领域在《尚书》学这一部分。他著有《尚书今古文注疏》,网罗旧闻,又兼采近代王鸣盛、江声、段玉裁诸人的学说。惟不取赵宋以来诸人注。写此书他花了二十二年的时间。

其他还有《周易集解》,《明堂考》、《史记天官书考证》等著作。

孙星衍还有个特长是善于校书,他尊崇宋本。所校博涉经史、诸子、本草、医方、星经、地记、字书等,成果主要集中在《平津馆丛书》与《岱南阁丛书》中。孙星衍的校勘学思想主要表现为存古书、广流传;证经史、申汉学;经世用、惠后学三端。在校勘过程中,他注重广集众本、力求全备;精选底本、择善而从.高丽使臣朴齐家于京师书肆看见孙星衍所校的书十分喜爱,书"问字堂"以赠。孙星衍所校刊的书极多。有:《周易口诀义》,《尚书考异》,《春秋释例》,《孙子十家注》等。

在方志学领域,孙星衍一生纂修方志近十种,多被《中国稀见地方志提要》列为上乘。他提出了“方志以考据存文献‘论地志者以辨沿革为最要”“地理之学,通于政事”等观点,反对“动更旧例”,主张“依例增续”。孙星衍所纂方志呈现出文献丰富、考据精审,重视地理沿革、注重实地考察,体例有据、适当变通,经世致用、议论斐然的鲜明特点。

孙星衍对金石文字及古彝鼎书画,都能触类旁通。文体风格在六朝汉魏间,与唐宋八大家大不相同。在诗歌方面他作品不多,但都清雅可人。比如有一首《夜坐吟》:“玉蟾洗林光漉漉,空堂《楚辞》不堪读。草肥蓝瘦冲凉烟,石发游根被秋屋。横竹暮愁生隔邻,冰文簟孤吟骨惊。古梁雏燕梦离莺,割情如丝补天倾。桂叶暗输人鬓好,雨塘青帝年年老。”

孙星衍也是一位书法大师,他强调正锋用笔,尤其是篆书。同时注重对临习内容的考据,反对盲目临摹,而是要对临摹内容加以考证。孙星衍的行草书笔法精创,笔断意连,整体上风格秀润,错落有致,单个字笔画粗细对比明显,字体大小相间,气息顺畅;隶书行笔秀润,结字规矩,飘逸灵动。

孙星衍于六十六时去世。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