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陈彦霏
1月13日,青海省西宁市一公交站台旁路面坍塌,致10死17伤。青海公安7月8日晚通报,事故原因系湿陷性黄土路基因多年渗水导致路基物质流失,逐步形成地下陷穴。
通报中提到,调查组认定,这是湿陷性黄土路基因多年渗水导致路基物质流失,逐步形成地下陷穴,年久失修的防空洞外壁空腔为水土流失提供通道,市政工程施工、车辆动载剪冲扰动下方土体,在经常性荷载反复作用下,使路基原设计能力失效,承载力下降,引发公交车压塌路面后坠落,砸断供水管道和市政电缆,大量自来水快速泄出,再次冲刷形成大面积塌陷和大量泥浆造成次生灾害,导致坠落人员伤亡的一起重大事故灾难。
西宁地陷现场雷达检测
7月9日,封面新闻记者联系上市政道路检测行业专家、中科云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继伟,就城市路面安全问题进行了采访,他曾在“1.13西宁地陷”现场指导勘探工作。
记者:怎么理解官方报告中的“湿陷性黄土路基因多年渗水导致路基物质流失”。
王继伟:“湿陷性黄土”你可以理解成蜂窝状结构的,平时承载力非常强,但是一沾水,里面的小孔洞就坍塌,结构迅速破坏,它自己就下沉了。关于路基物质流失,大量的水土流失需要一个“通道”,而年久破损的地下人防提供了这一“通道”,故形成了这一较大的道路空洞。
记者:对西宁地区道路塌陷治理有什么建议?
王继伟:正常情况下,道路塌陷的高发季在汛期。西宁地陷事件虽然发生在冬季,但也为我国西北干旱地区道路塌陷防治敲响了警钟。我国西北干旱区,道路施工标准和排水管道建设标准不同于内地及东南沿海地区。2018年以来,全球极端天气影响剧烈,西北多市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暴雨袭击,致使较薄的黄土或砾石垫层、水稳层遇水坍塌。同时,排水管道运力不足,管道跑冒滴漏十分普遍,再结合大量下渗的路表积水,对湿陷性黄土垫层继续冲击,经常一夜之间形成较大空洞,进而发生塌陷。因此,西北干旱地区在每年汛期前后定期进行道路空洞检测十分必要。
此外,我国南方城市多为流沙性地质结构,在遇水流动方面也极易流失,厦门、广州的事故都是水流持续冲刷沙土流动快速形成了地下空洞;东北地区每年的冻土春融也是地下空洞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记者:这次去西宁做勘测有什么特殊性?
王继伟:道路空洞检测的核心工作是数据分析,一般数据分析工作是在北京的数据中心进行,但应急检测,考虑到时效性和精准度,我们把专家团队搬到了现场。我们检测单位在现场的首要工作不是去探究原因,而是对塌陷区地下管线及人防上下游道路进行应急检测,防止隐藏的次生灾害。当时现场人员和重型车辆也很多,沿街还有市民,如果再有更大的洞,其实是很危险的。
西宁地陷现场雷达检测
记者:如何判断一段路面有没有危险呢?
王继伟:道路是否有危险,很难通过肉眼在路面发现。道路和人体一样,看起来很健康的小伙子,也有可能存在隐疾。判断道路是否有危险要通过专业的检测来实现,形象理解就和我们人体检做CT一样,首先用雷达车进行全方位扫描,然后由专家做数据分析,找出异常点,现场技术人员再对异常点复查,现场和后方专家再对复查数据“会诊”认定地下病害状况,确认有问题以后,进行钻探确认,并形成专业的技术报告。
记者:你们在现场的核心工作是什么?
王继伟:常规性检测,现场人员一般负责数据采集工作,而我们工作最核心的部分是雷达数据分析,就像人去医院体检做CT,只要机器还不错,在县医院或是省医院拍出来片子效果都差不多,但普通医生和专家的分析结果可能有很大区别。道路空洞探测的数据分析是从复杂的地球物理数据中精准筛查出病害体,其最关键的指标是是否有病害体“漏判”,任何一处遗漏都可能形成一次车毁人亡的大事故。因此,一定要选择有成功案例的专家来进行城市道路检测。
记者:如今地陷频频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王继伟:我国城镇化建设高度发展、地下空间开发如火如荼。道路塌陷主要有地下设施破损、地下施工、地上扰动、地质结构等多方面成因。其中,管网老化破损、地铁等地下工程施工、早期“深挖洞广积粮”的废弃地下建构筑物坍塌是快速形成严重道路塌陷事故的主因。
记者:我国道路安全治理有什么特殊性吗?
王继伟:我国有特殊的国情,中小城市的人口密度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相应埋设在中国城镇道路下的地下管线、地下建筑等人工设施的密度远远高于西方国家,这些保证民生的生命线恰恰又是道路塌陷的主因。好在,我国探地雷达等技术应用于城市道路安全检测的水平已经位于世界的前列,道路塌陷事故必将得到有效治理。
记者:能不能为预防这类事件发生提供一些建议?
王继伟:建议进行“定期体检”,行业内术语叫“周期性道路检测”,即让周期性道路检测工作常态化。我们根据不同城市的地质、地下管线、地下建筑、地下空间开发规划,以及气象等因素,科学制定全城或区域的“体检计划”。一般建议城市快速路、主干道、学校医院等人口密集区按照6个月为一个周期进行重复检测,其它路段也根据上述信息,制定1年或更久的检测周期。
另外,请大家科学看待道路塌陷事故,给予城市管理者足够的理解。经过两次城市化进程,大部分城市都已经步入“中年”,城市道路、地下管线都是城市的“血管”,在无休眠地运转中,难免出现“血管堵塞”等症状。我们应该像看待人体一样,科学看待城市疾病,只要坚持定期体检能够做到大病早发现、中小病早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