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山秀水数英豪”之杨成武突破乌江

▲作为一名红军政委,杨成武成功地将“新年晚会”转换为战斗动员会。

1934年最后那天,红二师四团在乌江岸边举行了一次别样的“新年联欢晚会”。尽管敌情严峻,寒风料峭,但从马灯下、篝火旁传来的阵阵欢声笑语令归队不久的团政委杨成武不由得回想起当年大家在苏区联欢的场景。作为一名优秀的红军政治工作者,他满意地看到这次辞旧迎新晚会已经演变为一场战斗动员会,“突破乌江。拿下遵义、桐梓”,“到遵义过春节去”,“乌江虽险,怎能挡住红军飞渡?”等口号响彻夜空。

佯攻处声势要大

▲湘江战役中,杨成武因伤“住院”,但不待痊愈就回到了部队。

在不久前的湘江战役期间,杨成武因腿部负伤被送进了军团卫生部的医院。这里的疗养设备不过是一些担架,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野战医院”。在“医院”躺了十几天后,杨成武不顾医护人员的“警告”,拄着根树枝一瘸一拐地回到了团里。因为他深知,部队需要他。果然,杨成武回来没几天就和团长耿飙接到了新的命令,“先抵黔北,夺取遵义、桐梓,发动群众”。时间就是胜利!杨成武深知“夺取遵义、桐梓”的前提在于迅速渡过乌江。他立刻布置动员工作,力求使每一名红军战士都明了夺取乌江的重大意义。经过两天的急行军后,红四团终于在12月31日抵达江界。

▲杨成武和耿飙看完地形后,决定“佯攻渡口、主攻小道”。

第二天清晨,杨成武匆匆吃过早饭后就和耿飙去察看地形。两个人顶着淅淅小雨到了江边后,发现能见度差得已无法用望远镜观察到对岸情况。但对两位战斗经验丰富的干部来说,办法总是有的。通过火力侦察与走访当地老乡,渡口对面的情况逐渐初步掌握:敌人已经在那里放了连哨,目前正在抢修沿江工事。在上游约五百米的“老虎洞脚”那里有条傍山小路可通渡口。不过那里几乎没有沙滩,登岸十分困难。不仅如此,通过火力侦察发现,敌人在这里也放了排哨。此外,据当地老乡反映,离江岸大约一千米的那座大庙里住满了敌人,在半山腰里还有一个团。回到团部后,杨成武和耿飙将这些情况与“佯攻渡口,主攻小路”的作战构想向上级做了汇报。首长们很快批准了这个方案,并提醒四团“佯攻处声势要大,要把敌人的全部注意力吸引住”。

▲杨成武走遍各个连队,挑选作战勇敢又精于水性的战士组建突击队。

当天下午,四团开始在渡口南岸大张旗鼓地进行着渡江准备工作。一部分战士们到山上砍伐毛竹,另一些人则向岸边搬运架桥器材。可以制造出来的动静果然惊到了敌人,他们一会儿朝这边打上一阵机枪,一会儿斥骂着被抓来修工事的民夫“快点干”,简直是风声鹤唳之际。就在渡口造势的同时,四团又秘密集中一个营的力量紧急捆扎了几十个竹筏。入夜之后,杨成武又走遍各个连队,从中挑选以三连长毛振华为首的十八名作战勇敢又精通水性的干部战士组建突击队。

两次试探性行动都没成功

▲2日白天的强渡行动功亏一篑。

1935年1月2日,强渡乌江的战斗正式打响。9时,第一排机关枪子弹打过去后,北岸的敌人纷纷钻进碉堡、跳进战壕,又是放枪又是打炮,忙个不停。当其注意力被牢牢吸引在渡口之际,杨成武赶到“老虎洞脚”对面的那片竹林里对即将下水的突击队员们做战前动员:“今天下雪天冷,有风,风也冷,江水更冷,但是再冷也不能阻挡我们红军凫水过江!”队列中的毛振华站出来代表全体队员表示,“为了突破乌江,完成战斗任务,冰水我们也要过去”。饮罢壮行酒后,第一批下水的八名突击队员打着赤膊,腰插短枪,头顶着一捆手榴弹跃入水中。他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将一条缆绳带过江去,其后面的十个人则负责向前输送缆绳。寒风凛冽,激流滚滚,突击队员一手拉着缆绳,一手划着江水,一米、两米……不一会游到了江心。这时,人们只听得对岸的敌人吓得直喊“来了!过来了!”对手的恐慌无疑增添了勇士们的信心。但就在他们奋力游过三分之二江面的时候,那根缆绳被一发迫击炮弹炸断。无奈之下,大家只好游返南岸。途中,一名战士因体力不支而被江流卷走。

▲2日夜间的偷渡也没成功。

第一次强渡失利后,杨成武和耿飚总结了教训,决定改白天强渡为夜间偷渡。在协助团长安排好赶制竹筏的工作后,杨成武再次下到各连挑选“能人”。当他来到侦察连时,被连长王友才“缠”上了。这位曾经当过水手的广东籍干部上次因“落选”突击队而憋了一肚子的气,这次说什么也要参加偷渡行动。考虑到后面架桥时还需要王友才,杨成武最后还是“无情”地拒绝了他。夜幕降临后,随着指挥员的一声令下,钟家道、丁胜心等四名战士在毛振华的率领下钻出竹林,跳上了第一个竹筏。除配备了轻机枪、马枪这些武器外,他们还随身携带有手电和火柴,以便在抵达对岸后以发联络信号。第一只竹筏顺利下水后,对岸并没有什么响动。于是,第三只,第三只竹筏也相继下了水。夜色正浓,从杨成武到耿飙再到普通的红军战士,所有人都站在岸边,期待着那代表着成功的信号。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无论是江面还是对岸都毫无动静。大约半个小时后,第二只竹筏上的五名战士沿南岸摸索着走了过来。据他们讲,当竹筏抵达江心后遭遇激流,不仅无法继续前行,人还差点被浪头打落水中。最后,竹筏被朝下游冲了大约五里总算抵靠南岸,弃筏徒步返回。正说着,第三只竹筏上的战士也回来了。他们也是在江心附近被向下冲了两里多后才得以返回。后面两只竹筏无功而返,那么毛振华他们怎么样了?杨成武迫切地想知道第一只竹筏的下落。但他一直等到天色泛白,既没看到对岸传回的信号,也没看见毛连长他们回来。联系到后面两只筏子所遭遇的险情,第一只竹筏上的人看来凶多吉少。

就是剩下最后一个人,也要打过江去

▲四团上下誓言,“不惜一切代价,强渡乌江”。

3号拂晓,军委作战局长张云逸来到四团。他带领了一个“坏消息”、敌人的追兵已经离这里很近了。张局长告诉杨成武他们,“军委敦促四团迅速完成任务”还特意强调,“如果我们不能过江,势必只能背水一战”。杨、耿二人当即表示,不惜一切代价,强渡乌江。随即,杨成武主持召开了团党委会,决定准备出动六十多个竹筏,立即强渡”。会后,杨成武来到担任主攻任务的二连作了紧急动员:“二连有着光荣的战斗传统,你们要继续发扬光荣传统,坚决、勇敢地打下去。为了保证主力红军能顺利地到达抗日前线,就是剩下最后一个人,也要打过江去,只许前进,不许后退!”话音未落,二连指战员便以“坚决突破乌江”的响亮口号声做了最坚决的回应。

▲在毛振华等人的积极配合下,第三次强渡行动获得成功。

上午9时,战斗再次打响。第一批十余名战士抬着三只竹筏上冲出竹林,离岸下水。由于佯攻部队在渡口处的成功钳制,竹筏在未被敌人察觉的情况下顺利地冲过了江心。当他们冲到距敌人约50米时,对岸响起了密集的机枪声。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那些枪弹并没有打向竹筏,而是朝着自己工事下方射去。这是怎么回事?杨成武隐约看到,从对岸石崖底下钻出几个人来,朝着敌人又是打机枪又是甩手榴弹。眼见岸上已陷入混战,江中的竹筏加速向前冲去。此时的敌人已经笼罩在竹筏上与崖底下的交叉火力之下,死的死,伤的伤。就这样,竹筏终于成功靠岸。一阵嘹亮、激昂的冲锋号过后,敌人弃阵而逃。直到这时,人们才发现那几位从敌人眼皮底下横空杀出的那几位勇士原来是毛振华他们。昨天夜里,第一个竹筏顺利靠岸。毛振华他们等了好久却一直不见后续部队到来。随即,大家又听到头上几米远的地方有铁器响,原来敌人正在那里修筑工事。这种情况下,他们在敌人眼皮底下不可能打手电或是划火柴。后来,毛振华等人在夜暗的掩护下就地潜伏下来。正面部队开始强渡之后,几个人在敌人最想不到的地点和时机突然加入战斗,有力地配合了的强渡行动。1月15日,《红星报》专门刊文对乌江战斗中的突击队员进行表彰:其中队长毛振华荣获红星奖章一枚,其他突击队员每人被奖给一套新军装。

▲危急关头,“神炮手”赵章成三炮退敌。

拿下江岸战斗并不意味着结束。一营攻占“老虎洞脚”阵地后继续沿山路向渡口攻击,遭到了半山腰敌人的阻击。不仅如此,敌人的预备队也压了上来。由于地形不利,已经渡江的部队被压至江边,形势一度很危急。关键时刻,军团炮兵连长赵章成以三发迫击炮弹打入敌军进攻队形中,迫其再次溃退。右翼响起的喊杀声终令渡口正面的敌人丧失斗志,争先恐后地向后逃去。红四团夺下渡口后,军团配属的工兵连迅速用竹、石为材料架起了一座浮桥。至6日,中央红军已全部渡过了乌江并烧毁了浮桥。当把“追剿”之敌赶到乌江南岸时,红军早已活动于在上游百里以外了。

▲红四团强渡乌江,令杨成武与贵州结缘。

我们看到,红二师四团能够强渡乌江,政委杨成武的作用不可或缺。他那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使得红军及时从当地老乡获得敌情信息,更使得部队在两次试渡失利的情况下仍能以饱满的战斗热情投入战斗。对乌江天险的成功突破,也使得杨成武被永远地载入了贵州红色史册之中。而对于这位刚满二十岁的年轻指挥员来说,渡江成功只是他与贵州“结缘”的开始……(文/武安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