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看到阎崇年先生讲满洲文化与蒙古文化的不同的视频,我很多自己的感想,先发一下视频,请看一下阎崇年先生的观点。
近几日,看到阎崇年先生讲满洲文化与蒙古文化的不同的视频,我很多自己的感想,先发一下视频,请看一下阎崇年先生的观点。
我认为,阎崇年先生说的并不透彻,没有讲清两个民族文化不同的根本所在。这两个民族,历史上常被外部民族误解,而且被外族统一称为鞑靼。实际上,两个民族有很大的不同,基本表现出渔猎民族和草原民族的不同。
这里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一、满洲和蒙古是渔猎民族与草原民族的区别
阎崇年先生自己的首创,就是把满洲说成森林文化。但我认为不准确,还是以渔猎民族文化的说法比较准确。因为:
1、满洲并非生活在森林,主要生活和居住在满洲平原上。
2、主要在满洲大多数地区,主要生产是进山打猎和采集,但还有农耕和养殖一些动物。并非纯粹的森林文化,只能是与其他民族相比,有一大特色是体现在森林方面。
3、满洲是渔猎民族,不仅有猎还有渔,即居住满洲内地平原上,是打猎、采集、农畜等。在江河边、在海边,则是出海打渔为主,是比较典型的海洋文化。
二,满洲人吃的方面比蒙古广泛
蒙古作为草原民族,主要以牛、羊肉为主,草原民族爱马,所以大多数草原民族是不食马肉,但喝牛奶、羊奶,还包括马奶。
而满洲人食物方面非常广泛,肉类包括山野中打的很多动物,也有家畜的肉。因为满洲人很早就有种植业,在没有荒年的时候,都是够吃的,满洲人的特点是爱吃粘食。满洲人还有很多蔬菜。进山采集的蘑菇、榛子等也是有丰富的维生素。
但这些补充维生素,只限于夏天。因满洲冬天漫长,过去很长时间吃不到新鲜蔬菜,所以夏天把菜做成菜干,或是腌制成咸菜,更主要的是泡酸菜,这些可以在冬天使用。满洲大豆丰富,制作有满洲大酱,也是满洲人常有食物。
蒙古的饮食相对要单调,一般缺乏蔬菜,但人需要维生素,蒙古主要从奶中获取,蒙古人使用的奶不仅有原生的奶,还有非常丰富的奶制品,这可以说的蒙古民族一大特色。肉类保存的也是晒成干,牛肉干就被称为蒙古人的军粮,类似现代的军粮压缩饼干。
满洲人和蒙古人都是以肉食为主,过去餐具都是用解食刀。都需要解腻,需要饮茶。但满蒙地区都不产茶,过去中原以长城封锁,不供给满洲蒙古茶叶,所以这两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替代品。蒙古人主要是奶茶,而满洲人则是大麦茶。还有现在北京特色的豆汁,满洲本土也叫酸茶,作为满洲人的饮料。还有老北京酸梅汤,也满洲原来的饮料,有解腻的效果。
正因为满洲蒙古食肉比较多,所以容易患高血压,这点每个人都需要注意。现在食物丰富,尽量保持健康饮食。
三、满洲渔猎民族,兼有海洋文化性质,蒙古是内陆文化,历史上比满洲有优势
现在内亚一词比较流行,满洲和蒙古都被归纳为内亚民族,都是骑马民族,骑马射箭很厉害。所以冷兵器时代,对农耕民族有着天然的优势了,外民族从外观上,难以区分满洲蒙古,以至于常被混称鞑靼。但具体来说,两个民族各种马文化(包括马具、马的疾病治疗等)、弓箭文化(弓、箭、刀等兵器)都有着自己不同文化,因为这类要讲清楚,需要专门文章来讲,这里就不展开了。
说起内亚民族,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历史概念,就是因为中原民族建立起长城,内亚民族的文化交流主要来源于西亚和欧洲,也就是从西亚和欧洲输入文化,包括现代的武器。现代考古证明,中原的很多文化也是晚于西亚两河流域等文化,有可能也是从外传入,而蒙古草原距离西亚和欧洲,比起中原和满洲,都要近很多,所以历史上蒙古可能吸收更先进的文化,地理优势上,蒙古优于满洲。
但进入中世纪以后,古满洲的航海技术有很大发展,开始了海洋文化,就是从海洋传入日本、百越、东南亚等文化,也是中世纪后,满洲对比蒙古,有了不同的文化源,也不用总是借道蒙古去引进西部文化。
但历史上,中世纪时候,从海洋获得的文化还是无法获得西亚和欧洲文化,所以满洲只是开始形成不同的文化,但从进步角度看,则还是不如蒙古。
四、满洲定居和蒙古游牧都是相对而言
关于把满洲说成定居,把蒙古说成游牧,是非常相对的,外族人只看到表面。实际上,蒙古的游牧是相对的。过去草原上也是分势力范围,一个部落只能局限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游牧,只是因为季节,或是一个地方的草被羊吃了一定数量,为保持生态平衡,就要换一个地方去游牧。
满洲的定居也是相对的,只是一定时间内,居住一个地方,但总体看满洲历史,各部落也是多次发生迁徙,当然每次迁徙都是重大事件,一旦迁徙,一般就不会回到原来地点。比如从黑龙江流域迁移到长白山地区居住。
这也能说明,满洲人二次入主中原,而王朝解体后,主体部分都没有回到老家。就是因为满洲人表面是定居民族,但却是迁徙后就忘记出发点的民族,他们入主中原,认为跟原在满洲大环境内,发生的一次重大迁徙一样,所以没有再回到满洲老家。
相比之下,蒙古人虽游牧民族,但是在一定范围内的游牧,那一片草原才是真正的家。即使元朝建立,很多蒙古人还是选择居住草原,没有入主中原。等元朝将要解体的时候,元顺帝带领很多蒙古军队主动撤回了蒙古草原。
五、满洲文化的外壳不变,蒙古文化则更多地接受外来宗教文化影响
满洲人一直作为以渔猎文化为主,在世界民族史上是少有的。因为一般认为渔猎民族是比较低级的文化形式,大多数民族在原始社会时代,都是渔猎民族,但其后就走上农耕、草原、商业、海洋等不同性质文化,为何满洲文化一直保持渔猎文化?
不仅文化是被传统社会认为是最低级的,就是与之相对应的精神世界——宗教,也是一直保持原始的宗教——萨满教。现在一般认为萨满教等认为万物有灵、万物有神,是最低级的宗教,而偶像宗教其次,一般认为一神教如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才是最高级的宗教。
蒙古作为很典型的内亚民族,自身发展到高级的经济形式——游牧文化。而宗教,蒙古人曾征服很多地方,有的地方信仰基督教,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但蒙古本土的蒙古人后来都信奉藏传佛教,都是比较高一级的宗教形式。佛教寺庙也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中心。
但满洲,真的非常奇怪,经济形式,几千年一直保持最低的形式渔猎民族,宗教也一直保持原始宗教萨满教。
我认为,满洲是一直使用最初文化的外壳,内部一直发展进化。渔猎文化保持到最高级的渔猎文化,与原始社会的渔猎生活不可同日而语。
满洲的打猎技术、弓箭骑马技术、对动植物的分辨技术、对天气地理的分辨技术等,都达到了最高级。
其他民族放弃渔猎,是人类共性,就是喜欢一些安逸性的经济,农耕畜牧以及放牧等,都是相对要安逸的经济形式。
而满洲人也有一部分农耕畜牧,但属于保底性质。满洲人更喜欢的还是进山打猎和采集,是永远保持对未知世界挑战精神,面对随时出现的猛兽,满洲人更喜欢这样充满危险和刺激的生活方式,是对精神和体质的锻炼和考验,保持满洲精神,是满洲人一直不变的生活方式。
关于萨满教,满洲人的萨满教也有重大发展,满洲后来的萨满信仰,已经没有崇拜万物,而只崇拜天神、长白山神等少量神,重点是是祭祖,就是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祖先和英雄一体,也是促进满洲精神,人人争当巴图鲁精神的一种表现。
以上,是满族文化网初步思考的满蒙文化对比中的差异,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