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耳曼士兵的标准件,德式钢盔的发展历程

很早之前就有个小伙伴让我写一下德军的三大件之一,也就是钢盔的来龙去脉(另外两是防毒面具罐和柄型手雷),所以这篇和大家聊聊这玩意。

钢盔这玩意普及于一战中期。咱们可以看到,1914年,也就是一战爆发的第一年,各国参战部队头上戴的都是一些没啥防护力的玩意。比方英国人的大檐帽

法军的kepi帽

德军的皮革钉盔

但很明显,这种流行自19世纪上半叶的头盔装饰作用大于实战作用。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堑壕战为主,而且当时榴霰弹又是一种非常邪恶的大杀器。

它有个定时引信,往往会在堑壕上空爆炸,然后但体内的大量破片或者铁丸子就会从阵地上方如瓢盆大泼(狗头)一样的撒下来。早期那些皮帽子布帽子完全挡不住这些霰弹,所以早期伤亡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头部中招。

到了1915年,大家都认识到了需要一种足以挡住榴霰弹破片的钢盔来提高士兵生存率,钢盔的时代也就此正是将领。法国人最早研发出了亚德里安头盔

英军紧随其后,开发了易于冲压量产的布罗迪飞碟盔

德国人则相对滞后,到1916年才正式装备了被称之为M1916的钢盔,它用马氏体铬镍钢制成,所以不能像英国那种飞碟盔一样冲压,必须热压成型,因此成本也比较高,但好在硬度较高。

光从外形上来看,这种头盔相当多的借鉴了德国(确切来说是神罗)中世纪时期那批Sallet骑士头盔的样式

尤其是他们在耳朵位置都有一个凸耳轴,但Sallet的耳轴是为了装面甲。而M1916的耳轴一方面是作为一个通气孔并兼顾减少回声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在正面加挂一块5mm厚度的装甲板,这种板子倒是能一定程度上防护全威力铅芯步枪弹的攻击,一般来说会装备给狙击手或者突击队使用。

但话说回来,加这么个铁板还是很不舒服的,所以应用有限。

到了1918年,德国人又做了一些改进,比方说将下颚托带的固定点从头盔上移到了衬垫上,佩戴起来更舒适。带子也非整体式,而是分成两截,通过弹簧钩链接。

等到纳粹掌权,德军又对头盔进行了一次升级,这批被称之为M35。当年国军德制师采购的就是这批,它的内衬更复杂,但缓冲更好,顶部也能更贴合头型。

它也取消了原本那个傻不拉几的耳轴,只是改成了通风孔,头盔裙摆的线条也和早先M16有些许改变。

再到1940年,德军对M35进行了一定程度简化,比方通风孔原本是个后期安装的独立零件,但M40上在热压的时候就简单的冲了个孔。而且材料也有些改变,M35是铬镍钢,而M40是较为便宜的锰钢,防护能力上弱了一级。

到1942年,头盔再次简化,在材料上是连锰都用不起了(要给坦克用)。而且M35/40头盔边缘还是包边处理,M42的边缘只是简单打磨。

总的来说,德军头盔基本上可以反映出这个国家国力衰退情况,尤其是从M35到M40再到M42,透露着三德子在资源上的严重不足。另外还有一批M44头盔我没找到合适的实物图,按照描述说,这是一种整体冲压式的头盔,外形类似英军的MKIII(下图)。

然后我抱着疑惑的心理去搜了一下,发现了下边这个玩意...

果然,德意志正统在东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