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12年进入民国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前,满洲(东北)基本上是被张学良父子所统治。
就张学良父子统治比较,两人执政风格明显不同。张学良接任大权,就是在1928年6月4日的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炸死后,张学良开始执政。
这样划分,张作霖前6年是逐步控制整个东北过程,实际全面统治东北是十年,其中辉煌的时候,还曾一度入主中原,当上中华民国的最高领导人。而张学良只统治三年多,就因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张学良自己主动撤出了。
我们就主要看看,张学良统治这三年多,都有什么举措,造成与其父亲统治差距那么大?而且那么快就结束了他老爸打下的基业?
满族文化网7月6日曾发文章《》,讲了满洲地理环境的重要性,经过满洲的水土加上满洲文化习俗的熏陶,就可以培养出新满洲人。而这位张作霖,身体上没有满洲血统,但他是在奉天海城出生的,也就是满洲移民第二代,水土熏陶上自然比那些第一代移民要强的多。
那么他是否有满洲文化上的熏陶,他的奉系军阀里,很多老的军官都是满洲人,这也导致他对溥仪一直非常客气,给溥仪增加很多幻想。
张作霖娶的五夫人张寿懿被称寿夫人,原黑龙江将军寿山的女儿,有文化,而且非常干练,张府都有寿夫人掌管,家里有旗人家的姑奶奶掌管,自然会有满洲文化习俗的熏陶。
寿夫人的父亲寿山是旗人,但自称是袁崇焕的后裔,他的父亲是富明阿,也是满洲重臣。因袁崇焕是否有后裔本身就存在疑问,甚至慌汗还质疑乾隆给袁崇焕恢复名誉,认为是乾隆编造的,崇祯杀袁崇焕没有错。
正因为乾隆人为抬高了袁崇焕的英雄形象,有人冒充是其后裔,也是情有可原的。据说袁世凯称帝,为给自己按个有名望的祖先,也自称是袁崇焕的后裔。所以寿山很可能也是冒认是袁崇焕后裔,是或不是,目前均无确凿依据。
但不管怎么说,张作霖身上可能有存在一种新新满洲人的特点。
刚进入民国的时候,即1912年,张作霖只是27师中将师长,后来逐步夺权,1916年就掌握了整个奉天军队。1918年9月7日,徐世昌总统特任张作霖为东三省巡阅使,自此以后,张作霖就控制了整个满洲,到1928年他被炸死,基本统治了满洲十年,他也曾率领军队进入中原。但他一直是以满洲为本土,是满洲本土利益至上主义者,这或许就是和后来张学良的明显不同。
张学良,虽然是满洲移民的第三代,但因为他老爸特殊的地位,使得他有官二代的脾气和秉性,别人肯定也是把他当作奉系军阀的太子看待,这就必然使得他身上有公子哥的特性。
加上他年轻,喜欢介绍新观点,可以说他接受国民党当时的一些宣传,也就是接受革命思想,使得自他爹被炸死,他执政开始,做了几件大事。
1928年6月4日皇姑屯事件后,只经过几个月,到年底,他就正式宣布东北易帜,接受国民党政府的统一领导。次年国民党就开始一系列改名运动,将满洲改名东北,所以此文章的题目我们就用东北。将奉天改名辽宁,将盛京改名沈阳等。
这说张学良从他老爸的满洲本土意识转化为拥护国民党建立中国中央一体化,取消被认为有地方意识的地名。
国民党,本来是依靠苏联共产国际等支持建立起军队,打出革命旗号。
当时虽军阀林立,但合法政府是北洋军阀的北京政府,国民党为了表示自己合法性,就继续想起当时推翻清王朝提出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民族主义。这时候继续以民族主义为主,国民党把清王朝和北洋政府都说成是帝国主义的走狗,自己就是要取消以前一切不平等条约,建立独立自主和强大的中国。
这样,国民党用武力推翻中华民国的北京政府,就具有合法性,本来自己弱小的一方,因为外有苏联内有要求革命变革的人民支持,自己就可以出师为北伐,把本来合法的北京政府说成是军阀,宣传自己才是中华民国的正统。
但现实归现实,现实是帝国主义势力依然很强大。国民党因为有一定的内外因素支持,北伐对付各军阀部队占据优势,一路北上。1927年进入南京,因为打的民族主义,发生类似当年义和团的排外活动,对西方列强的领事馆、私人住宅、教会等进行攻打烧杀,杀死英、美、法、意等国6 人,一位日本领事人员被打。英、美为了报复,派出军舰(在长江上)对南京进行炮击,炸死约2000名南京居民,史称南京事件。
1928年5月1日国民党北伐军队进入济南,但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名出兵,杀死中国官吏,进攻国民党北伐军营,杀死很多中国人,史称济南惨案。
经过几次教训,国民党知道自身力量无法跟列强对抗,但为了自身合法性,继续对内宣传自己的民族主义,打倒帝国主义。但事实上承认列强在华的各项权益,不敢主动招惹帝国主人。
但张学良还是年轻,就相信了国民党的单方面宣传,不了解被国民党刻意隐瞒的西方列强的报复行动。就是在易帜后不久,宣布要废除在东北的不平等条约。
当时在东北的主要是日本和苏联两大外部势力,日本有关东军驻军,还有关东州一块殖民地。相比较,苏联要弱一点,于是张学良就选择先对付苏联,宣布收回苏联控制下的中东铁路,取消苏联在东北的特权。
张学良事先也跟蒋介石说了,蒋介石是满口支持。但张学良真惹了苏联,苏联大军压境,张学良的军队是完败,苏联不仅恢复了原来的权利,还占领了一些新的权利。蒋介石只是口头支持,真的打起来,结果物质或军事上都不给一点支持。张学良的失败,也证明国民党打出的民族主义破产。
这件事,也是导致九一八张学良不抵抗的原因所在。
张学良也是在1929年执政初期,为了树立自己权威,擅自杀了杨宇霆、常荫槐两位大将,也引起本土老将极大反感。
名义上,张学良似乎树立军威,实际上,因为二人没有任何罪过,没有经过审判,擅自杀人,使得张学良在东北军队的声誉扫地。九一八后,日本人组织满洲国政府,大多就是东北军老将,其中就有他们对张学良反叛的心理。
因为西安事变,蒋介石幽禁张学良,当时的东北军就发生分裂,真正支持张学良的都是年轻少壮派,而老将们则不同意与蒋介石反目。最终东北军自动瓦解。
因为建立父子相继承的私人军队,张作霖就是把老将当自家兄弟看到,有这样人格,才能控制长久。而张学良为个人权威,擅自杀了两位老将,不仅自毁长城,而且引发军中很多人的不满。
关于九一八,到底是谁发布的不抵抗政策,现在还有人争论,有的把锅甩给张学良,有的主张甩给蒋介石。实际上,这样的争论是非常可笑,两个人都有责任,两个人都不打算真正抵抗。
发生九一八这么大事件,张学良肯定报告给蒋介石,而蒋介石肯定也是没有明确说要求打。即使说支持打,有张学良跟苏联打仗的亏,张学良也不会再相信蒋介石,而实际上蒋介石做会做的,也只是口头支持。甚至连七七事变宣布全面抗战,蒋介石也不会宣布。只能算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的冲突。
对当时的形势,张学良知道,他之所以有自己的地位,就是因为他有一支比较大的军队,还占据一大块地盘。如果他军队全跟外边打仗消耗了,蒋介石不仅不会同情,估计一脚踢开,他就没有一点价值。
有的人说当时关东军只有一万多,而东北军有几十万人,军事装备也不次,跟关东军打起来,东北军肯定占据优势。
但七七事变的时候,日本军队也不多,一旦日本要真打算打,肯定会增兵。另如1929年跟苏联战争,苏联在满洲还没有军队,但随时可以增加派遣。
要说真正打起来,日本军队占据优势似乎也不是问题。所以张学良肯定不愿意丧失自己军队,何况还有1929年与苏联作战,蒋介石袖手旁观的经验教训,张学良自然是选择不抵抗。
按事后采访张学良,张学良也是说做出错误判断,以为日本军队就是找茬,那就让北大营不抵抗,让北大营的人挺着死,自己多死点人,让日本人消了气,也找不到茬,这事情也许就过去了。
但事情并不如张学良所料,日本关东军就是打算占领整个满洲。占领了满洲后,还向东北军占据的热河进攻。当时日本声称中国北部边界是长城,所以要占领热河,认为热河也是满洲的一部分。
当时蒋介石派汪精卫来见张学良,说现在民众呼声很高,所以要张学良一定要在热河抵抗。但张学良明确说了,蒋介石是口头要求,还是有手写的手谕。张学良目的就是要拿到蒋介石明确写的手谕,要蒋介石承诺真正的支持,而不是口头支持。但汪精卫手里什么也没有,所以也只能空手而还。那次热河面对日本军队进攻,大多数军队已经撤了,只有少数进行了象征性抵抗。
所以说张学良的不抵抗,蒋介石也是完全放任的。因为他自己也不敢去抵抗,就算张学良真打了,东北军损失没了,蒋介石会认为帮助他消除异己,他自己是肯定不会对日本抵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