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头条|福寿螺入侵,一只含6000条寄生虫!官方“重金悬赏”:福寿螺卵40元/公斤

近年来,云南大理洱海流域内的水田、湿地、湖滨带均遭到了外来物种福寿螺的入侵。

为彻底清除福寿螺,确保生态系统安全,7月4日,大理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在洱海流域全面开展福寿螺防控工作的通告:凡主动采摘福寿螺卵的,按螺卵40元/公斤的价格给予补助奖励。

福寿螺入侵洱海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记者11日走访洱海发现,沿岸芦苇、木桩、石块上,都能找到一簇簇粉色颗粒状的福寿螺卵。来自洱海专业打捞队的工作人员正在沿岸“地毯式”清理,不少市民也加入他们的行列。

什么是福寿螺?

根据资料显示,福寿螺最适宜生长水温为25℃-32℃,5月到8月是繁殖高峰期,福寿螺繁殖能力很强,一年可产卵20-40次,年产卵量3-5万粒,可以迅速扩散,而且它食性杂,一旦爆发会破坏周边的生态系统。(螺卵呈粉色)

6月初,大理市每天出动130多人在沿洱海各乡镇的水域进行福寿螺和螺卵的清理,每天清理螺卵近30公斤。近期以来,随着福寿螺产卵量的增加,适时加大人员投入,每天出动450多人,每天清理出螺卵410多公斤。

大理市洱海管理局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董云生说:“夏季福寿螺进入了繁殖期,在洱海的滩地上比较多。近期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打捞福寿螺,根据打捞的情况,下一步我们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方式,控制福寿螺的数量。”

福寿螺什么来头,为什么要动用那么多人进行清理?

说起福寿螺,不少人可能觉得陌生,但是说起它的“好朋友”小龙虾,很多人都会流出口水。

福寿螺和小龙虾一样,都是外来物种,而且都可以食用。但两者的命运却截然相反——小龙虾成为“夜宵之王”,而食用福寿螺出现疾病的新闻常见报端,让人敬而远之。为什么会这样?

福寿螺,也叫大瓶螺,原产南美洲,上世纪八十年代引入我国广东地区进行食用养殖,后来因为口感不好、腥气重而弃养。福寿螺以植物、蔬菜、瓜果以及一些动物腐烂的尸体为食,适应能力强、种群蔓延快,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出现。福寿螺为世界性最严重的100种入侵生物之一。

洱海流域出现福寿螺已经多年,和本土的螺蛳、环棱螺一起成为洱海里三种螺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过龙根博士介绍,“福寿螺摄食植物及动物腐烂的尸体,从这个角度来说,福寿螺对水体的净化有一定作用,但也有不好的一面。”

福寿螺属于雌雄异体,每年的夏季是繁殖高峰期,交配一次可以多次产卵,一年可产卵20—40次,每次含卵200—1000粒,年产卵量3—5万粒颗,繁殖力非常强。物极必反,如果福寿螺种群过于庞大,会破坏洱海土著螺类的生态平衡。

过龙根说:“福寿螺个头大,食量也大,繁殖能力又强,如果种群数量过大,会抢占本土螺类的饵料资源,影响洱海的生物多样性。今年洱海福寿螺的情况和往年差不多,想要彻底清除难度很大,主要的处理方式是人工打捞成螺和清理螺卵。”

福寿螺?螺蛳?酱爆螺蛳?在大理也有吃螺蛳的习惯,一道酱爆螺丝让人垂涎三尺。但也有人表示疑问,不知道福寿螺是不是像田螺一样可以吃。

福寿螺能吃吗?过龙根表示,福寿螺最初是以食用目的引进的,是可以食用的,但是它携带很多寄生虫,一定要煮熟煮透才能食用,千万不能生吃或半生吃,也不要吃凉拌或烧烤福寿螺。

有的福寿螺含有3000-6000条寄生虫,会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感染。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产生头痛、发热,颈部僵硬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痴呆,甚至死亡。

如何区分福寿螺和田螺?

福寿螺与田螺相似,但形状、颜色、大小有区别。

福寿螺的外壳颜色比一般田螺浅,呈黄褐色,田螺则为青褐色;

田螺的椎尾长而尖,福寿螺椎尾则平而短促;

田螺的螺盖形状比较圆,福寿螺螺盖则偏扁。

另外,福寿螺的卵呈粉红色。

“福寿螺总是晚上爬出水面产卵,白天又沉回水下,想要彻底清除非常难。有时候我们头一天刚清理,第二天同样的地方又出现新的螺卵。”洱海专业打捞队队员赵银生称,清理福寿螺将是一场持久战

非洲大蜗牛、美国白蛾、德国小蠊、牛蛙、福寿螺、小龙虾......近年来,这些外来入侵物种渐渐进入大众视野。6月2日,生态环境部发布《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我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在诸多外来动物入侵的过程中,除了自然和早期监管方面的原因,不恰当的放生行为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专家表示,外来生物入侵与自然发生的偶尔迁徙不同,它打破了长期自然形成的稳定关系,没有天敌的制约,就意味着入侵的外来生物能迅速成长为具有单一优势的“霸王群落”,成功入侵的外来物种,常常直接或间接地降低被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破坏食物网和生态链,使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损害,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极为不利。

对于外来物种的“入侵”,很多“吃货”网友表示“吃”就可以解决问题。其实,有些外来物种早已成为我们桌上的美味佳肴了。

牛蛙在九十年代就开始在我国被大范围推广养殖。在牛蛙中加入泡椒、花椒等就做出石锅牛蛙、麻辣牛蛙等美味佳肴。

笋壳鱼最早由泰国进口至国内,肉质细嫩、刺少,味道鲜美。现己成为国内进口的主要淡水鱼产品,在电商平台上也有售卖。“油浸笋壳鱼”更是广东、港澳地区的一道名菜。

虹鳟鱼,原产于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肉味鲜浓,口感嫩滑、无腥味、无小骨刺。虹鳟鱼与三文鱼十分“相似”,有商家“真假混卖”。其实虹鳟到底能不能算三文鱼,对消费者来说,其实质也就在于虹鳟是否能够生吃。

最受吃货欢迎的外来物种,还得是小龙虾。不过日常用于烹饪的都是人工养殖的小龙虾,真正有危害的是野生小龙虾。

野生小龙虾可通过捕食本地动植物、携带和传播致病源等方式危害土著物种,同时其掘洞习性对水利工程有破坏作用,严重的可能引发决堤洪涝等险情。

曾参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就对滇池流域小龙虾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全面调查项目的杜丽娜说:“小龙虾治理没有特效办法,只能通过截断、围挡等手段控制其生存范围。而大量人工捕捞反而会扩大其种群生存空间,从而刺激小龙虾加速繁殖。”

所以,靠吃真的能解决小龙虾的入侵危机吗?答案很明显是——不能!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廖万金教授坦言,如果“吃货”能解决一切问题,就不用担心物种入侵的危害了。

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控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环保、卫生、动植物检疫、海洋、草原、农业、林业等多个部门。此外,普通公众防范生物入侵的意识也需要与时俱进。

所以,别再迷信入侵物种可以靠“吃货”解决了。学习相关知识、配合职能部门工作。多管齐下、全方位“围堵”,才能让这些外来物种插翅难飞。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