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F-22、歼-20、F-35以及苏-57这些第五代战斗机而言,隐身外形是它们给人的第一印象。但在现代战场上,光外形隐身是不够的,四代机拥有大量的电子设备,这些设备辐射的信号也足以令飞机暴露,这也就衍生出了射频隐身的概念。
机载火控雷达作为飞机信号辐射“大户”,管控好它的辐射可谓头等大事。还好,五代机使用的有源火控雷达在实现“低截获概率”(LPI)方面有天然优势。这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当然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工程问题,但我们还是也可以深入浅出的进行理解,今天北国防务就来说说这事儿。
△中美俄的五代机全部用上了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有源雷达虽好,但如 “低截获概率”等也容易被神话
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的 “低截获概率”,顾名思义就是很难被发现。这又分成 “敌方感测不到信号”(看不见)以及 “抓得到信号但是当成噪声滤掉”(看不懂)两种情况,当然实际上是两者混用。
第一种情况是,用低脉冲功率与较久的观测时间,使自己的主动探测距离大于敌方被动探测距离。我们都知道雷达功率越大探测距离越大,被探测距离也越大,特别是主动探测时信号一去一回又被目标散射或吸收而衰减,而被动探测时信号只有单程,且没有被散射或吸收,所以目标所收到的信号会比雷达本身强很多,故通常雷达还没发现目标时,目标已经发现雷达信号了,这也正是雷达预警的基本原理与优势。
△机载有源雷达的一个核心优势就是能量可控,这不仅对提升探测能力至关重要,对射频隐身有很有利
但其实对雷达而言,影响距离的是累积的能量,也就是功率乘以时间,因此除了增加脉冲功率外,也可藉由增加信号累积时间来延长距离。而预警系统只是依据脉冲强度来探测目标(如果累积信号的话,根本不知道累积的是不是同一个目标的信号),因此如果雷达的脉冲功率够小、信号累积时间够长时,主动发现距离就有机会超过敌方的预警距离。有源相控阵雷达就可以轻易需要调整发射功率,在这方面相当有优势。
第二种情况是,雷达信号的载波频率不断变化,甚至脉冲重复频率也不断变化,这使得敌方预警系统就算抓到信号,也难以量测出信号的规则,也就难以察觉雷达的工作模式,这样就无法做出正确的警报,甚至可能当成杂波滤除。这种 “抓得到信号但是看不懂”还不是跳频模式的全部效果,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降低被发现的距离。
△“鹰狮”将采用的有源雷达,采用氮化镓器件。这应该是目前最清晰机载有源雷达天线正面图,其各家产品考虑保密,都会给天线盖上盖子,或者图片极为模糊
大致了解“低截获概率”的原理就知道,在这种模式并不是把信号 “变不见”,它仍有信号,只是藉由 “钻漏洞”的方式,让固有型号的雷达告警接收机难以探测或识别。可想而知,如果设计时就考虑到敌方有“低截获概率”能力,雷达告警接收机发现雷达信号并非不可能,甚至可以说不会太难,只是也会有使用限制:
对于第一种 “低功率、长时间累积信号”的“低截获概率”模式而言,由于目标是动态的,因此实际上信号累积时间不能太长,例如凝视1毫秒或10毫秒,目标基本上都在原来的波束范围内,但如果凝视1秒,目标很可能早就脱离波束范围了;此外,藉由延长信号累积时间来探测,也表示相同时间能照射的目标数会比较少,因此在“低截获概率”、探测距离、多目标能力(数据更新率)三个冲突性能的取舍下,“低截获概率”模式的信号累积时间一样有上限。信号累积时间有上限就表示,信号强度有其下限。这表示,只要雷达告警接收机的敏感度够高,就还是可以在我机被发现之前先抓到雷达信号。
△F-35的ASQ-239型电子战系统,拥有出色的雷达告警能力,有10组告警天线环绕机身
而要调高敏感度,一方面是藉由硬件组件的设计,另一方面就是在软件端降低报警阀值。这就可能造成大量的虚警,而为了降低虚警,就必须运用更大量的运算资源去除错。降低报警阀值这项可以在旧系统升级时实现,而提高组件的硬件敏感度以及加强运算能力,就必须是新研制的系统。
△苏-35的L-150-35电子侦察系统,垂尾、尾椎以及前缘襟翼上拥有多组告警天线。接收频率覆盖1.2-40GHz,能存储1024种雷达参数,可支持反辐射导弹作战
而在频率变换型的“低截获概率”模式方面,如果在设计时已经考虑“低截获概率”雷达的存在,甚至在数据库中已经预先考虑若干“低截获概率”模式,再搭配强大的数据比对能力,那么这种传统雷达告警接收机“看不懂”的模式是难逃新一代设备法眼的。至少,如果预设有“低截获概率”,就不会轻易将可疑信号忽略。
如开头所言,无论是“低截获概率”的雷达,还是截获信号的感知端,背后是高度复杂的工程,技术含量极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雷达的“隐身”与外形“隐身”一样并不是绝对的,“隐身”和“反隐身”总是在不断博弈,此消彼长、不进则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