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废墟探索者:邵氏电影、废弃工厂、精神病院,时间黑洞里的失乐园

很多人对老房子、旧物件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

怀旧,是每一个时代都不会褪色的话题。每次翻起老相片,沉浸在回忆中,仿佛坐上时光机重新回到了那个泛黄的岁月。

相片只能保存曾经的一些时刻,而废墟则是把一段完整的岁月历史封印了起来。在有些人眼中,那些断壁残垣是最吸引人的美景。

豆瓣话题#城市废墟探索实录#下,聚集了大量相同爱好的人,他们不遗余力地搜寻着城市里残存的各种废墟,探索它们背后的故事。

有人去了曾经辉煌无比的TVB电视城旧址,找寻童年记忆中那个风光的东方好莱坞;有人去了美国小镇上的废弃精神病院,思考人性与自由的意义;有人在待拆迁的废墟里阅读前屋主的一生;还有人在切尔诺贝利事故废墟中找到了那些被遗忘废弃的记忆。

怀旧是人的本能,驱使着封印在废墟中的岁月重见天日。

但重要的不是废墟中有什么,而是我们能在废墟中发现什么。城市废墟探险是用脚步来丈量城市的变迁,从某种意义上“穿越”时空。

被封印的童年

童年是什么?是漫长闷热的暑假,是小龙女和郭靖黄蓉,是又恐怖又温情的香港僵尸电影。

我们的童年被TVB承包了一大半,《陀枪师姐》、《洗冤录》、《法证先锋》、《金枝欲孽》等等数不清的优秀港剧涌入内地,深受观众喜爱,更不用说《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这种经久不衰的暑假档了。

我们熟知的港剧、港星,多半都出自TVB,至少对于80、90后而言,香港翡翠台的台标深深地刻在每个人的童年记忆里。

曾经TVB红极一时、人才辈出,打入香港市场,连王菲都要从头学习粤语。然而发展至今,追捧港剧的人越来越少,刘德华、王菲之后也再没有出现过这样现象级的天王天后。

当年辉煌灿烂的香港造梦工厂,如今依然存续,但已不复当年盛况。曾经门庭若市的TVB电视城也因为搬迁而成了一片无人问津的废墟。

豆瓣博主@Fag1Ch 来到了这篇被废弃的影视城,在灰尘下找到了那个梦一般的黄金时代。

我们所熟知的TVB是在股东邵逸夫的打造下走向了巅峰。“邵氏兄弟电影公司”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在电影电视行业曾经是精品的代名词。

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TVB集团在2003年选择了搬迁,离开了这片租用的邵氏土地,香港电视业在那个年代最后的辉煌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废墟中。

(TVB电视城旧址入口 豆瓣用户@Fag1Ch 摄)

破败的大楼里依然保存着当年辉煌的碎片,提醒来人这里曾是东方最耀眼的造梦工厂,是天王巨星故事开始的地方。

(原TVB新闻演播厅 豆瓣用户@Fag1Ch 摄)

废弃的直播间,曾是一代人记忆中的晚间新闻“标配”。现在网络上还能找到当年的新闻视频。

曾经拍摄过《掌门人》、《香港小姐》的综艺录制大厅,尽管座椅已经生锈,当年的欢声笑语却仿佛还留在空气中。

(原TVB录影棚 豆瓣用户@Fag1Ch 摄)

走出大楼,很难想象面前这片杂草丛生、杂乱无章的摄影棚,曾经孕育了一个电影的黄金时代。

(原TVB摄影棚 豆瓣用户@Fag1Ch 摄)

只有散落一地的拍摄资料、艺人杂志、海报还在提醒着我们,这里也曾是一个辉煌的名利场。在灰尘和破败中阅读曾经的繁华,更让人唏嘘。

(艺人郑伊健拍摄资料 豆瓣用户@Fag1Ch摄)

(散落的《千岁情人》配乐资料 豆瓣用户@Fag1Ch 摄)

(散落在办公室里的杂志 豆瓣用户@Fag1Ch 摄)

邵氏兄弟影业曾出品了非常多精良的鬼片,香港僵尸电影曾是恐怖电影界的一大特色,许多人至今都能回忆起小时候被《我和僵尸有个约会》支配的恐惧。

而TVB电视城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这里也发生过许多离奇的故事,给这个光彩夺目的造梦工厂蒙上了一层悲剧又神秘的滤镜。

(邵氏宿舍 豆瓣用户@Fag1Ch 摄)

TVB电视城旧址原是邵氏的土地,在大楼的另一侧,TVB的员工们大多就居住在邵氏宿舍里,一些新晋的明星预备役也会住在这里接受集体管理。

在坊间传闻中,这里是一个不亚于邵氏鬼片的灵异场所。李婷、林黛、乐蒂、杜娟、白小曼等等港星都在这个宿舍楼里离奇死亡,难怪坊间把邵氏宿舍列为“十大猛鬼胜景”之一。

(TVB摄影棚旧址 豆瓣用户@Fag1Ch 摄)

如今的香港再也不复当年电视业霸主的地位,我们也不再是守在电视机前等着黄金剧集播出的孩子。我们再也找不到《无间道》、《古惑仔》里的香港,再也找不到比《射雕英雄传》更纯粹的侠义柔情。

还好,TVB电视城旧址把那个黄金香港封印了起来。

时代发展速度实在是太快,我们已经很难在现在的生活中找到童年记忆的影子。曾经霸占我们暑假的港剧停播了,曾经生活过的老房子拆迁了,磁带、收音机、搪瓷杯这些“古早”物件也都逐渐离开了我们的视线。我们还能去哪里怀旧呢?

记忆已经无处可寻,但还好,我们还有缅怀的机会。

“拾荒者”

微博上有个主打怀旧内容的账号@千禧bot,专门收集千禧年左右的事物投稿,唤起人们的共鸣。

从头像开始就很有怀旧的意味,每周二还会发布”检修“通知,不接受投稿,让人立刻回想起小时候面对电视机上的雪花欲哭无泪的心情。

将近50万粉丝在这个账号下一同回忆往事,搜寻千禧年的代名词。橡果国际、背背佳、四驱兄弟、长虹电视等等,一出现就能把人拉回那个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和“再见了妈妈今晚我就要远航”的年代。

如果说邵氏影城废墟里保存着一代人的电影梦,那么,一个“拆”字下面封印的就是一段完整的历史岁月。

豆瓣的城市探索家们最偏爱的场所之一就是写着“拆”字的民宅废墟。小心翼翼地进入别人曾经的私人空间,搜寻任何可能出现的“宝藏”,像做贼一样有着别样隐秘的快感。

但真正吸引人的不是这种刺激的感觉。废弃的工厂、办公楼只是留住了时代的一部分,但民宅废墟中封印的是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完整的过去。

(被遗留在废墟中的自行车,曾是70年代结婚三大件之一 豆瓣用户@思归思君 摄)

探索这种废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坐在椅子上,观察家具的摆放和各色物品,猜想原主人的生活场景,想象原主人的形象,这在心理学上叫做侧写。

而通过观察和想象还原一段岁月,可以让自己感知到更深刻的时代记忆。

(拆除一半的厕所 豆瓣用户@-- 摄)

(囤积在抽屉里的各式纽扣 豆瓣用户@思归思君 摄)

拐角的柜子,浅绿色木质的家具,鲜艳的塑料假花,这几乎是曾经每个中国家庭的标配物件。收集起来的肥皂碎片、被挤扁的牙膏、舍不得扔的各式纽扣绣线,浑身上下都写着“节约”二字,那是经历过物质匮乏年代的人才会有的独特习惯。

(全国统一的绿色墙腰,时间永远停留在了某一天的五点 豆瓣用户@Aliceglass 摄)

废墟中散落着被拾荒者淘澄过很多遍的杂物,但真正的珍品正是这些遗落的“不值钱”的小玩意。

(遗留的“学生手册” 豆瓣用户@Aliceglass 摄)

“学生手册”,千禧年间的小学生共同的记忆,拿到这个红本本,意味着暑假、寒假正式开始。老师在写评语的时候会换着法子夸自己,几乎每个孩子的本子上都写着正面的评价和殷切的期许。

老房子的主人早已离开,而这些物件依旧留在故地,看守这个曾经属于他们的小世界。

(遗留在废墟里的搪瓷杯 豆瓣用户@Hann 摄)

这些在废墟中拾来的物件都是那个时代的碎片,虽然如今已经难得一见,但一说起那个年代,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它们的模样,回到我们的精神故乡。

收音机、磁带、电视机上的蕾丝罩子、六神花露水的味道,每个碎片都是一个通往过去的时光机。

(音乐磁带 图片来自网络)

这些碎片是生活的麻醉剂,可以延缓我们的痛楚、彷徨,让我们沉浸在回忆中度过一个短暂的宁静时光。怀旧是生物回归母体、寻求安全感的本能。

经历这么多年的发展,很少有人会把过去的物件都保存下来。城市探险家们不想仅仅通过老照片怀旧,只有他们知道,城市中被遗忘的角落里还封印着一些残存的岁月。

在废弃民宅里,我们能看到的不止是别人留下的生活痕迹,更是我们曾经亲历的那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在老房子里长大,而一旦离开,老房子就成了我们再也回不去的精神故乡。

废墟拾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时日无多的岁月记录者做最后的抢救。

围城

大多数废墟都不允许随意进入。TVB电视城不欢迎前来“探险寻鬼”的冒险家,废弃民宅也不喜欢来搜刮财物的不速之客,但“闲人免进,记录者除外”。

这是一个不成文的约定。许多废墟出于安全问题的考虑,立起了围墙,禁止别人随意进入,但区区围墙根本挡不住城市探险家们想要记录城市变迁的渴望。

(待拆危楼,已经拉起了禁止入内的封条 豆瓣用户@许凯SOSO 摄)

只不过,翻围墙容易,横亘在我们面前的心墙却从未被真正翻越。

过去的辉煌岁月或许会变淡,逐渐退出主舞台,但它们不会被真正遗忘,不会真正地消亡,只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改变了模样。

除了和平安静的工厂、民居,这个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废墟,尽管已经杳无人烟,但废墟中的每一堵残墙、每一扇破窗,都提示着这里曾存在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不该被忘却。

豆瓣博主@然潘 闯入了废弃的美国罗克兰精神病院,在一片寂静中还原了那个荒诞的故事。

(罗克兰精神病院儿童游乐厅 豆瓣用户@然潘 摄)

根据罗克兰精神病院幸存者的口述,他们在这里遭受了非人的对待:冬天开着窗户,罚他们睡在湿冷的床上,给他们吃难以下咽的饭菜,吃光为止,“不听话就打死你”这样的死亡威胁更是家常便饭。

令人发指的是,这些受虐者大多都还是青少年。

这里并不是什么疗养院,遍地散落的玩具看上去好像曾经是一片祥和,但在1930年,那个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研究滞后的年代,这里更像是一个集中营。

(废墟内遗留的“问题儿童”照片 豆瓣用户@然潘 摄)

病人数量爆炸,医护人员的数量跟不上,误诊、滥用药物的事情时常发生。

近万名“不正常”的病人被送入罗克兰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其中不乏少年甚至幼儿,原因仅仅是他们“不听话”,不服从父母的命令、喜欢同性或者沉迷游戏、不爱读书,就被认为有精神疾病。

在那个流行脑前叶切除术的年代,罗克兰对问题少年们采取的治疗方式不外乎电击、冰浴等虐待方式。病人不听话,那就殴打、折磨,直到他们服从为止。

(精神病院办公室一角 豆瓣用户@然潘 摄)

(墙上的美国历史壁画 豆瓣用户@然潘 摄)

围墙上的美国历史宏伟壮大,但围墙之下掩盖的罪恶和无知不该被忘却。罗克兰精神病院已经进入了拆除阶段,很难想象这个世界上有多少这样的废墟,发生过多少这样惨绝人寰的历史。甚至,还有的“废墟”依旧正常运行着,接收网瘾、厌学的问题少年,对他们进行“改造”。

一座座围城倒塌,暴露出那些不为人知的罪恶。打着“精神病院”、“改造学校”的旗号,干的却是剥夺自由、凌虐的勾当,这片废墟中飘荡的每一粒尘埃都是罪行的见证者,断壁残垣上的涂鸦向每一个来者诉说着曾经的苦难。

或许再过些年,下一代城市探险家站在豫章书院的废墟遗址上,也会作出相同的感叹。

围墙总有一天要开放,废墟总有一天会被清除。但我们心里的围城、这个社会的围城,依旧等待着被攻破。

废墟是时代变迁的缩影,也是社会发展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城市探险是对历史的抢救性发掘,赶在它消亡之前,记录下它生命最后的一刻余晖。

当那些围城中的秘密重见天日,我们又重新找回了消失在废墟中的失乐园。

撰文:云成章

编辑:吴司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