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竹作画成“国家级”非遗 来看“竹编大师”的进阶式人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氏竹编”创办人刘嘉峰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千年前,从四川走出的宋代文学家苏轼写下此句,借用竹歌颂风雅高节。这其实也在冥冥之中,注定了蜀地居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氏竹编”创办人

刘嘉峰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千年前,从四川走出的宋代文学家苏轼写下此句,借用竹歌颂风雅高节。这其实也在冥冥之中,注定了蜀地居民与竹子的不解之缘。四川不仅盛产竹子,竹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四川渠县是古賨人国都所在地,传统的竹编手工艺在此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当然,来自渠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嘉峰也不例外。

7月18日,一场名为“竹之端方·编之美所”主题沙龙活动在成都方所举行。值得一提的是,此为方所开展的“手艺里的诗意”巴蜀非遗作品展系列的首场活动,邀请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氏竹编”创办人刘嘉峰,以及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刘江来到了现场,共话传统手工艺的未来,也让大众更加深入了解非遗是什么。

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刘江

说到竹编,自然少不了刘嘉峰。祖上三代都是竹编匠人的他,从六岁时就将人生与竹编仅仅捆绑到了一起。1972年,刘嘉峰受“提花织物”织造原理的启发,首创了提花竹编工艺法,被列入《中国技术成果大全》。此外,他还将立体竹编与平面竹编字画方法相结合,首创了一种新的瓷胎竹编样式——提花瓷胎竹编。又在2008年,刘嘉峰所创立的“刘氏竹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竹编作品《维摩演教图》

竹编作品《心经》

除了瓷器,刘嘉峰的代表作品中,更少不了各式以书法与绘画为题材的竹编工艺品。用一双巧手,经过30多道手工工序,将一根根比头发丝还细的竹丝“绘制”成一幅幅“薄如翼、细如丝、轻如尘、织如锦”的“竹篾丹青”。在现场,就展出了一幅用竹编制成的《维摩演教图》,其中人物表情栩栩如生,神态自若。倘若不是明写着,很难想象这是用竹子编织成的作品。此外,还有竹编作品《心经》,将竹编这一工艺与书法艺术完美结合在了一起。

谈到传统技艺,肯定绕不开其的传承问题。在崇尚“快”的当下,一切信息与消遣更新换代愈发频繁,而非遗技艺如何适应快节奏的社会?刘嘉峰说:“我们收集了几百种竹编的编织方法,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些手艺。去年,我们在文殊坊的竹编体验馆面向年轻人举办了一系列线下体验课,希望更多人能够通过课程了解竹编、喜欢上竹编。手艺的传承说到底,是人与人的传承。”

与此同时,作为“刘氏竹编”的传承者,刘江也在现场分享着自己的感悟。“非遗之所以需要被重视,客观层面说,不是产品本身的问题,而是不被人需要。我们要做的是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大众的必需品。非遗最珍贵的是手工艺的温度,而这种温度是人给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