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高科技在抗洪斗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的高科技在抗洪斗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时评/三杉 图/来自网络

面临越来越多变的气候,多依赖人工的传统防汛抗洪手段已难应对。如今,随着全方位实时监测技术的更迭,全天候卫星遥感气象预报的普及,无人机、5G等新技术被应用在防汛抗洪中,提高了预警抢险的机动性和时效性。

在疫情期间为抗“疫”立下“汗马功劳”的无人机,在防汛应急抢险工作也有着先天优势。

汛情发生后,往往波及范围较广,区域地形复杂,想要了解当地的整体情况,单靠人工的巡查远远不够。

而无人机反应速度快、侦察范围广、不受地形限制,可以立体查看蓄洪区情况,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快速到达蓄洪地点,为防洪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发现更多隐患。

无人机抵达防汛抢险现场上空后,全面监测水面汛情、及时发现围困群众,并在整个救援过程中,全程监控救援情况和现场态势,引导水面船只完成水上救援。

配合实时图传,无人机实时回传一手数据至防汛指挥中心,现场画面清晰可见。实现了防汛指挥中心与救援现场信息的实时传输,为防汛指挥中心全面研判救援现场情况、合理部署救援力量、科学指挥决策提供了有力信息支撑。

无人机除了能现场观测外,还会精确记录地形地貌,利用地理信息系统3D建模技术,还原防洪重点区段地形地貌特征,能够精准分析隐患,为后续整治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无人机协助防汛,也已运用在了铁路沿线。处于崇山峻岭之间的铁路,要在雨天依靠人徒步勘察降雨和山体情况太过危险。近年来,借助无人机高空勘察山体走势、卫星云图观察降雨范围等科技手段,为汛期安全筑起一道坚实“堤坝”。

除了无人机助力防汛抗洪外,还有更多地区开始利用各项高科技应对汛期的来临。

入汛之后,由于强降水频发,极易发生洪涝、泥石流灾害,造成通信中断。一方面,对当地居民生活造成影响,更为严峻是,通信中断可能会对抗洪抢险的指挥部署、实时状况了解造成滞后。

一、利用卫星通信

四川甘孜丹巴县半扇门镇梅龙沟发生泥石流,导致丹巴县半扇门乡和太平桥乡全面停电、通信全阻。

电信部门迅速开展通信抢险工作,紧急调配1台卫星通信车从康定出发前往丹巴,于17日14时在堰塞湖下游的各岗村开通卫星信号,机动通信部门于17日9时调配1台卫星通信车从成都出发,经阿坝赶往堰塞湖上游的半扇门乡,于17日22时开通卫星信号。

两台卫星保障车分别在堰塞湖区域上、下游,对堰塞湖区域进行信号全覆盖,确保了县城指挥中心与现场指挥部通信畅通。

二、利用5G+VR

目前,长江中下游将进入强降雨集中期,防洪形势严峻。在安徽安庆,通过5G+天翼云+VR技术,对水位进行实时观测。监控人员可以减少前往河边监测的工作强度,而是通过VR眼镜和其他技术手段观察水位尺刻度,实时掌握现场险情、灾害发生情况及抢险进度,大幅提高汛期巡查工作效率。

三、依托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体与网络相连接,物体通过信息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管等功能,物联网技术被称为是信息科技产业的第三次革命。

在贵阳白云区,依托物联网技术,将白云区雨季易出现积水的路段标注在可视化地图上,对易积水路段进行监控,形成辖区防汛调度一张网。同时,在辖区的1000多盏路灯上加载了路灯传感器,通过系统平台进行远程控制以及隐患排查。

深圳罗湖区城区建设较早,排水系统老旧,城市内涝现象严重。罗湖区上线了一款防汛“神器”,利用物联网、5G等,通过排水口、雨水管井、易涝点、水质、水库河道水位监测等物联网感知设备,打造水情数据“天眼”,以达到水务数据的透彻感知、全面互联。

以易涝点的监测为例,掌握积水的动态情况后,后台能预判积水问题是否会发展成内涝,及时向所属街道、社区预警。

由此可见,我国的高科技为“抗疫”防洪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我国研发的新型技术,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