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建国门,有一处神秘的建筑。建国门地铁站的西南角,坐落着一个古色古香的院子,东侧还有一座高台。这里距 CBD 很近,白领们常路过此处,熙熙攘攘间总能看见此处风景,但大多数人却不知道里面是啥。其实,这里正是中国古代皇家夜观星象的风水宝地,在元朝被称为“司天台”,到明清时则被称作“钦天监”。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最终被定名为“古观象台”,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一个鲜为人知的旅游景点。
钦天监内的牌匾,观象授时。
公元 1279 年,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等人在此建造了司天台,用于观测星象。
郭守敬的来路不小,因为他师从于元朝国师级人物刘秉忠,后者其实是个神一样的人物。刘秉忠有多神?当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为什么命名为元朝,正是刘秉忠取法于《易经》「大哉乾元」之意,让元朝成为了元朝,而不是蒙古。
后来刘秉忠帮元太祖规划、建立了元大都,也就是北京城的原型,最具代表性的北京中轴线即是他主理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意味深长的是,北京中轴线被故意设计成与子午线偏离 2 度,后有专家考证,其延长线恰好向北直指忽必烈的发祥地——元上都(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这是一个超大型的跨地域风水,让人叹为观止。
一代神人刘秉忠,字仲晦。刘秉忠出身道家,不但精通易理、方术,也留下很多诗词著作。他在辅佐外族元首忽必烈的岁月中,伴君如伴虎,留下「藏春」的谜之名号。晚年皈依佛门,后无疾而终,是元初唯一位列三公的汉人。
郭守敬是刘秉忠的学生,是一个技术极客型的人物。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被国际天文学会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宇宙中还有一颗小行星,被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
据说郭守敬早年亦学过道家,精通五经,但他在科学领域的成就实在太大了,擅长数学、光学、水利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等,简直就是那个年代的中国版特斯拉。
举个例子,北京 CBD 南侧的通惠河,最远可以连接京杭大运河,就是郭守敬主持修建的,在如今已是相当著名的地理坐标。
郭守敬协助老师刘秉忠,参与了北京城的原型——元大都的建设。有学者相信,当时元朝皇宫的遗迹,如今就埋藏在故宫博物院的地下。天安门前的金水河,也是由他们设计。为什么叫金水河?因为「金」代表西方,从西边把玉泉山水引到皇宫门口,是为金水河。这条河当时一直向东连接通惠河,至京杭大运河。郭守敬修完通惠河后,深得忽必烈的赞赏,得了一万二千五百贯巨款作为奖金。
但郭守敬最厉害之处,还在于他的数学和天文学。开头提到北京建国门的古观象台遗址,最早就是由他所建。
今天,郭守敬被标榜为伟大的天文学家,但在当时古代的天文学其实与占星术是分不开的,且古代皇家夜观天象,其主要目的也不是研究恒星构成,而更多的是基于占星术指导当下、预测未来。就像西方天文学奠基人托勒密、开普勒等人,其另外的身份都是占星大师。
有说法称郭守敬对玄学持抵制态度。但根据他的出身及师从玄学大拿刘秉忠、参与元大都风水建设来看,这种说法完全不符合逻辑。郭守敬反对的应是迷信之类,但易学、占星、八字等等对他来说属于客观世界的自然之理,他不可能疏远甚至排斥,只可能是高手中的高高手。
郭守敬作为天文学、占星术的大拿,在 1279 年创办了元朝的司天台,也就是一直延续到后来明清两代的钦天监。钦天监的正殿名为「紫微殿」,在中国传统中紫微星为帝星。郭守敬在公开的历史资料里极少从事术数,但却对术数领域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体现在他主持修定了中国古代史上最精确的历法即「授时历」。而八字命理等玄学技术的基础,正是来源于占星术的精确时间测定。
古代东方与西方的天文学、占星术,在很多地方都有共同点。比如我国的十二地支(十二生肖),与西方的黄道十二宫能够精准对应。而在观测上最大的难点,就是如何将一个太阳年的周期作完美的十二等分,甚至二十四等分,即确定节气点。
今天我们讲生辰八字,很多人是根据北京时间来计算,其实是有误差的。尤其是介于两个时辰交界处,或是恰好生于节令日(如立秋)的换气点,往往分钟级的误差都会导致八字构成的迥异。
而郭守敬当时在司天台的贡献,是得到了忽必烈的授权,派出大批人马在全国二十七个不同地理位置进行太阳升落时间的观测,史称「四海测验」,由此整理出测定不同地域「真太阳时」的技术方法,亦得出回归年为 365.2425 天的精确数字,与现行天文历法完全一致。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科学成就。
后来他基于此废除了漏洞百出的旧历法,而推出无比精确的《授时历》,比同样精度的全球现行《格里高利历》(即阳历)早推出 300 多年。厉害吧!
术数界的八字、六爻、紫微斗数等等,其有效的前提就是时间坐标精准,《授时历》的推出让古人获取时间坐标(如生辰八字)能直接达到现代的精度,简直就是革命性的战略支持。
到了明朝,改朝换代,司天台亦被改名叫做「钦天监」,任务仍然是天象观测、历法的制定。明朝官方的历法《大统历》基本上就是对郭守敬《授时历》的翻版,只做了很小的改动。
明朝末年,东西方交流日益频繁,西洋传教士开始与中国皇家产生密切的接触。来自西方的天文学、数学被引入钦天监的工作,东西方天文学开始交汇、融合。
在玄学领域,对东西方交流产生重大推动作用的传教士有两位,一位是清朝康熙年间来华的法国传教士白晋(Joachim Bouvet),他把《易经》带去了欧洲并疯狂宣传,其中的阴阳二进制思想启发了数学家莱布尼茨,后者进而发明了计算机的雏形。另一位则是德国传教士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他竟然加入了中国皇家的钦天监,成为跨越明、清两代的中国国家天文台台长。
汤若望于 1622 年进入中国传教,他有着丰富的天文学知识。1629 年,大明王朝的钦天监推算日食时间失败,崇祯皇帝命令官员徐光启重修历法,后者在 1630 年调汤若望进京,协助制定《崇祯历书》。汤若望虽是外国人,但因掌握着天文计算的独特技能,顺理成章进入了钦天监,并成为「话事人」。
北京古观象台陈列馆内对汤若望的介绍。
1644 年,多尔衮率清军攻占北京城,中国面临改朝换代。汤若望身为钦天监老大,挺身而出上书请求保护,获得清政府的妥善庇护。钦天监也在一片风雨飘摇中保留下来,汤若望也因此成为跨越明、清两代的中国国家首席天文官。
但他作为外国人,免不了被很多保守派的中国本土势力所嫉恨。康熙年间,有一位名叫杨光先的官员带头设计陷害汤若望,给他定了死罪。全国的传教士亦都被押至北京接受审讯,大祸临头。结果在审判的最后关头,北京城突然发了一场蹊跷的强烈地震,妖气逼人。这场地震把顺治帝的母亲孝庄太后搞怕了,马上出面干预,汤若望得以死里逃生,但钦天监仍被重创,几名中国官员被处死,数十名传教士被驱逐出境。汤若望不久后也病死了,就葬在另一位知名传教士利玛窦的墓旁。
杨光先的势力接管了钦天监,并试图恢复旧历,但他们学艺不精,搞出来的东西漏洞百出,贻笑大方。杨光先实际上是鳌拜的人。康熙皇帝成年以后,对鳌拜十分不满,立马从钦天监下手搞事追查。
康熙找到汤若望生前的助理,来自比利时的传教士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让他与杨光先现场 PK 天文知识与技术。结果毫无悬念,杨光先被南怀仁完美击败。康熙罢免了杨光先,以南怀仁为首的西洋传教士再度重回执掌钦天监,中国的天文学亦因此而得到继续发展。
南怀仁在康熙的授命下,为钦天监建造了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和天体仪等大量精密仪器,它们的复制品如今都可以在北京古观象台的遗址内看到。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他们洗劫了一切。德、法侵略者将钦天监的若干珍贵仪器掠去了欧洲。一战结束后,根据《凡尔赛合约》的规定,这些珍贵文物陆续被返还中国。但由郭守敬创立,跨越元、明、清三代的钦天监,它的使命也基本上走到了历史之终点。
1927 年,民国政府迁都南京,并在当地筹建了紫金山天文台。位于北京的古观象台(钦天监)不再作为观测使用,而在 1929 年被改为国立天文陈列馆。
1931 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钦天监的若干文物被运往南京,至今仍陈列在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博物馆里。
1982 年,北京古观象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次年 1983 年重新对外开放。
钦天监的韶华已逝,但它的存在感仍然非常强大。建国以来,北京城拆除了无数古建筑,但在寸土寸金的建国门区域,这个极显清静的院落仍然被完好地保存下来,每天仍有细心的游客到此瞻仰。
就像甲子历的 60 年一轮回,这里既是过去,也是当下,更能看到未来。
唏嘘历史,致敬先贤。
斗转星移,前赴后继。
以上就是,钦天监的那些事儿。
声明:文章来源于“文博视界”,版权归版权方所有。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除非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以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