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锟,是塘沽骄傲还是故乡耻辱?

在塘沽海河南岸的潮音寺内,有一块“五狮捧月”的石雕,是出生在天津大沽口,民国第五任大总统曹锟为了庆祝三夫人陈寒蕊生下长子曹士岳而特别捐制的。据说,三夫人陈寒蕊也是大沽人,这石雕想必是在潮音寺烧香后喜得贵子的还愿之举。

“五狮”寓指曹锟兄弟五个,老大曹镇、老三曹锟、老四曹锐、老五曹钧,老七曹锳。捧“月”,实为捧“岳”,也就是三夫人所生的长子“曹士岳”。曹锟一生戎马,56岁老来得子,恰在当时,他在保定统率直系军阀,出兵岳州得胜凯旋,双喜临门,方有出资修葺潮音寺之举,那个时段,是曹锟一生中的高光时刻。这块石碑是曹锟留在故乡为数不多的历史见证。

曹锟,字仲珊。幼年失学,以贩布为生。后投淮军当兵,继而在袁世凯新建陆军任职。民国成立后任陆军第三师师长。先后任直隶督军,直隶省长。1923年当上中华民国第五任“大总统”。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被囚。获释后辞职,随后寓居天津英租界。1938年逝世,时年76岁。

毋庸置疑,曹锟一直是以“贿选总统”的反面形象存在于历史之中。但是,自从我知道他晚年宁可喝粥也不当汉奸,知道他与吴佩孚生死信义,知道他创建河北大学尊师重教,知道他是一代书画大师齐白石的知遇贵人,知道所谓的“贿选”其实一直没有符合证据法学的可靠结论时,重新审视曹锟的一生,感觉这历来被我们所不耻的形象,其实是我们在认知上出现了偏颇,是被以前所受的惯性教育左右了。下面的史实资料,就是在曹锟如烟的过往中撷取而来。

曹锟与吴佩孚:一方绝对信任,一方绝对忠诚

在北洋史上,有两对搭档最令人称道,分别是“北洋之虎”段祺瑞和“小扇子”徐树铮,以及“保定王”曹锟和“玉帅”吴佩孚。关于段、徐两人之间的关系,徐树铮死后,段祺瑞对后人有言,每年拜祭也要有徐树铮的牌位。而曹锟和吴佩孚的关系,似乎也是“始终信任弗渝”。曹锟也确实曾说过“无子玉无以至今日”,甚至在直奉战争时对吴有言: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兄弟虽亲,不如自己亲; 你要怎么办,我就怎么办。”

曹锟任直隶督军后,吴佩孚接任第三师师长,成了新直系的“二把手”。曹锟选定了吴佩孚后,用人不疑,放手让吴自由发挥。吴佩孚常常越俎代庖,不经请示就签署命令,甚至任命重要人事,曹锟几乎从不干涉,需要他追认的一概配合。吴佩孚成了登上《时代》杂志封面的第一位中国人,被《时代》杂志称为“Biggest man in China”(中国头号人物)。吴佩孚功高震主,风头盖过曹锟,即便如此,曹锟也没有心理失衡,一笑了之。他常常对别人说:“子玉是我最大的本钱。”

可以说,自曹吴互信之日起至民国二十七年曹病逝,二人始终维持生死刎颈之交,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直传为美谈。

说起吴佩孚,要比曹锟的声誉高出很多。但是,就像三国里的关羽与刘备一样,如果把吴佩孚比做关羽,曹锟就是刘备。而且曹锟在识人、用人、信任人方面,比刘备更有过之。

吴佩孚(1874年4月22日—1939年12月4日),字子玉,山东蓬莱人,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爱国者、中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官至直鲁豫两湖巡阅使、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秀才出身,后投效北洋,成为直系军阀首领曹锟的第一战将和智囊。吴佩孚善于用兵,富于韬略,军事才能在当世中国武人中堪称首屈一指,兵锋所指,无不披靡,更为世人瞩目。在其军事生涯前期,曾一战安湘、再战败皖、三战定鄂、四战克奉,有“常胜将军”之名。其人格品德更甚高,既讲求五伦八德,也醉心佛老之道。

就是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民国牛人,却死心塌地为曹锟效命。这又能说明什么?又该怎样解释?

吴佩孚与曹锟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溯到1907年,当时,曹锟随徐世昌经略东北,升任第三镇的统制,驻地为长春,吴佩孚任该镇第十一标第一营管带在吉林驻防,是妥妥的属下。一次,曹锟要用东北地图,自己亲信内竟找不出,只有吴佩孚手里有。自此,曹锟对吴佩孚开始留意。

民国二年汤芗铭督理湖南,曹锟的第三镇北洋军驻防岳州,毛遂自荐的吴佩孚,被汤芗铭点名要收归帐下,对曹称吴为了不起的人才,要借任其为旅长。曹锟没有答应,但对吴愈发器重,民国三年,提拔吴为第三师第六旅旅长。

民国五年一月, 第三师奉命入川,“先驻纂江,二月调泸县纳溪作战”。滇军遇上颇有“死战精神”的吴佩孚,旅长陈礼门战死沙场。此时,曹锟也在纳溪出兵,却因为轻敌被困,幸得吴佩孚率领一千余人孤军驰援解围,战场死命相救,才使得曹锟转危为安,逃出生天。

此役后,吴佩孚得以代理北洋陆军第三师师长,嘉封三等男爵,晋中将衔,从此成了曹锟绝对信任的忠实拍档。

为了离间曹锟与吴佩孚关系,削弱直系军事势力,皖系智囊徐树铮和奉系老大张作霖,都曾明里暗里挑拨过吴、曹两人的关系。

▲徐树铮挖曹锟墙角,吴佩孚坚守底线

段祺瑞为实现武力统一全国的宏愿,派军南下,欲一举消灭南方军阀。打得最卖力同时也打得最好的是吴佩孚。

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小扇子”徐树铮专程来到长沙,密访吴佩孚。两人达成交易,吴佩孚可以得到的是:1.一笔数目不小的军费;2.升任“孚威将军”,这个头衔属于“特任”,级别与督军并行,换句话说,如果有督军位置空出,就让吴佩孚上位。那么,吴佩孚需要做什么呢?只需要更使劲地打仗,帮助段祺瑞实现“武统梦”。

本来这是一笔双赢的交易,段祺瑞可以实现武力统一,吴佩孚可以获得更多战功和更大名声,但徐树铮玩聪明玩过头了,随后居然泄露了自己与吴佩孚的密谈情况,企图让曹锟对吴佩孚产生不信任,从而逼迫吴佩孚离开直系,投奔皖系。

(徐树铮(左)与曹锟(右))

徐树铮这招,对其他人也许有效,但对吴佩孚没用。吴佩孚做人做事坚守底线,而曹锟也清楚自己只能依靠吴佩孚才能成事,只有“永远信任”一个选择。因此,徐树铮挑拨失败,吴佩孚不仅没有投奔皖系怀抱,还十分看不起徐树铮的为人,和曹锟的关系更加亲近。

▲张作霖使用离间计,打亲情牌,曹锟不为所动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曹锟与吴佩孚的直系打败了段祺瑞和徐树铮的皖系,到北京做了主人。之后,东北的张作霖想入主北京,必须把吴佩孚从曹锟身边逼走才行。因此,张作霖又开始挑拨曹锟与吴佩孚的关系。

(年轻时的张作霖)

张作霖与曹锟是亲家(张第四子张学思与曹第六女曹士英定亲),两人见面,张作霖大打亲情牌,亲切地喊“三哥”(曹锟排行第三,又比张作霖大整整13岁)。寒暄完了,张作霖开始讲吴佩孚种种不是,特别是野心大:

“三哥,子玉(即吴佩孚)今天一个建议,明天一个主张,太出风头了。”(言下之意,功高震主,还不把你当大哥)

“三哥,你是顾亲戚呢?还是顾部下呢?”

张作霖与曹锟的关系虽然很近,但曹锟不为所动。都说曹锟“憨”,在“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上,他却做得很到位。后来曹锟与张作霖闹翻,兵戎相见,张作霖问:“三哥,你打得过我吗?”曹锟说:“子玉说有信心,我就有信心。”第一次,吴佩孚果然把张作霖打得大败而逃,第二次张作霖想歪招,收买了冯玉祥,吴佩孚后方被倒戈,才最终败北。

▲曹锟送葬当日,吴佩孚在北京重孝祭奠

1938年5月17日,曾经烜赫一时的“保定王”曹锟的生命定格。吴佩孚安排夫人张佩兰到天津寓所灵堂代为前来吊唁。这对北洋军阀中君臣搭档的典范,主公大智若愚,部下忠心可鉴,生命的最后时刻,却没能好好告别。

吴佩孚没有去天津送故主曹锟最后一程,很多人不能理解。原因其实很简单,只因吴佩孚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兵败困守鸡公山,曾重申留下“不出洋、不入租界”的训令,而曹宅所在的津门租界,吴佩孚断然不会踏入半步。

当时吴佩孚寓居北京什锦花园,在曹锟送葬当日,吴佩孚本人身穿重孝,设灵堂祭奠。古云“忠义难两全”,当忠与信的矛盾冲突,吴佩孚“既已信奉,义无反顾”的信义操守,既是叹惋与挣扎,也是吴佩孚难以褪变的传统底色。

亲手创办河北大学,打心眼里尊重人才

民国初期,全国各地兴办大学教育方兴未艾。袁世凯与李于锴在济南创建山东大学,张作霖在长春创办东北大学,四川军阀刘湘创办重庆大学,而在保定的河北大学则是由曹锟亲手创办。

1921年9月,身为直隶首领的曹锟奉北京政府教育部令,成立河北大学,校址位于保定西关,暨原“畿辅大学堂”的旧址。直隶农务学堂、医务学堂,还有法律、法政、高等师范等学堂,共同组成河北省第一所综合性的大学——河北大学。河大是直隶省最高学府,首任校长由直隶省长曹锐兼任,曹锟自任董事长。

这里又不得不提起曹锟的父亲曹本生,正是因为他对孩子们教育的远见,才成就了曹锟兄弟们的前途。

那时,在天津大沽口,他就不管生活多么拮据,也要勒紧裤带供儿子读书。正因为曹锟读过几年私塾,能识字并粗通经史,才能考上武备学堂,才有小站练兵的历练,オ会有后来步步高升的机会,因为曹锟对知识的认知和对文化人的敬畏,才义无反顾地办起了河北大学。

1921年至1931年河北大学驻保定办学10年,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了诸多记忆。

由于自身经历的原因,曹锟对文化人十分重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オ”。当时河北大学教师实行聘任制,由于曹锟给老师的待遇非常高,聘来许多国内的优秀师资,当时河北大学教授一个月二三百大洋,跟北京的大学教师待遇不相上下。

但是在保定的消费低,所以相比河大老师的待遇就愈有竞争力。而当时,曹锟的副官们连教师薪资的零头都不到,这是现在都不能想象的。

曹锟公务之余也常去学校视察,每与教授们聊天,自称出身白丁,拜托教授们办好这个学校。天气炎热,教授们在课堂内讲得热汗淋漓,他就命令校工以后上课时送毛巾,给教授们擦汗,并在室内装置了加冰块的土冰箱给教师降温。

曹锟对教授们毕恭毕敬以师礼待之,每到发薪时,他嘱咐总务处必须用大红纸袋包好薪金,用托盘托着,毕恭毕敬地送给教授们。

同时,曹锟还安排身边的副官和亲兵们去大学当行政人员。这些桀骜不驯的大兵们在外面凶神恶煞,但碰到教授们,总是毕恭毕敬地问好,从不敢造次。

一次,曹锟看到一教授正用显微镜做实验,心中感慨万分,遂说,“先生这样用脑子,俺每月才给先生那么点银子,还抵不上你们的血汘呢!”最重要的是曹锟说这话是真正的发自内心,并充满了感情。

曹锟常对手下说,自己就是一个推车卖布的老粗,什么都不懂,办大学就得靠教授。曹锟的这段话貌似简单,其实是提出了一个非常先进的教育理念:教授治校。

▲顾维钧说:曹锟就是天才的领袖

曹锟不但尊师重教,爱才,他还会用人,他知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这方面,除了他对吴佩孚的绝对信任外,在国家治理上,他更是善用能者,会用高人。

(顾维钧)

他做大总统后,他对外交总长顾维钧一直很欣赏,认为他能胜任一切外交事务,因此不论什么事都放手让他去干。有一次,陆军总长陆锦、交通总长吴毓麟因为驻英公使的人选问题与顾维钩发生分岐,双方争执不下,就吵到总统曹锟这来了,谁知曹锟态度鲜明,马上就把吴毓麟教训了一顿,曹锟说:“正因为我们不懂外交,才请顾先生来当外交总长。顾先生对外交有经验,你们凭什么干预?对不起,这件事我得听顾先生的,正像你们分管的领域,别人不能插手一样。”

在曹锟总统的支持下,顾维钧在外交事务上颇有成果,1924年5月31日,中华民国与苏联签订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及声明书》,大纲除规定了中俄在东北三省的利益归属外,苏联放弃了沙俄原来在东北地区的一些不平等权益。大纲第五条规定“苏联政府承认外蒙为完全中华民国的一部分,并尊重在该领土内中国之主权”,保证“苏联政府军队由外蒙全部撤退”。虽然后来事态的发展不尽如人意,但是在曹锟这一届政府里,还是有一些诸如中俄签约这样的良好业绩的。

后来顾维钧在回忆录里对曹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曹锟虽然从未受过学校教育,但恢弘大度,襟怀开朗,是个天生的领袖。

颁布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中华民国宪法》

(《中华民国宪法》文本)

总统曹锟在任时间不足一年,却直接推动了中国民国第一部宪法在北京的颁布,由于是在1923年10月10日颁布的,故而也称“双十宪法”。宪法共十三章,分别为国体,主权,国土,国民,国权,国会,大总统,国务院,法院,法律,会计,地方制度,宪法之修正解释及其效力。包括司法独立、多党制衡、新闻自由、两院制国会,联省自治等原则都在这部宪法中凸显,由于该宪法规定的国家联邦制的性质,所以又称为“联省自治宪法”,是符合当时国内外流行的联邦主义宪政理论的。

据天津近代史研究学者周醉天先生考证,中国宪政之路如果以1906年清政府下令开始预备立宪作为开始的话,那么1908年9月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和1911年11月公布的《宪法重大信息十九信条》是两份宪法性文件,1912年孙中山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914年的《中华民国约法》应该算是准完法,1913年的《天坛宪草》则没有出笼。而1923年10月10日颁布的《中华民国宪法》则是中国第一部宪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曹锟宪法与孙中山《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内阁制改为总统制,但是总统仍然需要国会选举产生;立法权由国会两院行使,总统无权否决法律;规定了国会拥有美国式的弹効权,可以对总统、副总统、国务员进行弹効;该宪法规定了较为广泛的公民权利和自由。客观地说,该宪法没有受到曹锟或者来自其他势力的压力,是当时两院各派政治势力博弈与妥协的结果,应该说在当时是一部很好的宪法,或者说在当时是领先于亚洲的宪法。

这部《中华民国宪法》手写本由曹锟后人捐赠给天津博物馆,曾在《近代百年刊天津》中展览陈列。

遗憾的是,一年以后,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倒戈,回马北京,发动政变,囚禁了总统曹锟,政权又一次更迭,宪法也就被段褀瑞的执政府轻易废除了。除了新官上任都要建立自己的新发展观这一惯例外,据当时舆论称这是一部贿选总统制定的宪法,因人废言废事也就自然而然了。可悲的是,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在中国历史上屡屡发生,直至今日,概莫能外。

主政直隶,给保定府留下诸多文化遗产

曹锟一生大起大落大开大合,其生涯转折得意与保定多有渊源,巅峰六年更是在保定度过其间大兴土木,给保定留下了诸多文化遗存,有的成为保定城的标志。

▲建光园,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16年,曹锟以直隶督军的身份进驻保定。他白天在直隶总督署衙门办公,晚上则在旁边的按察使司狱署休息。曹锟感觉此地风水极好,就有了建设公馆的想法,于是责成幕僚刘氏仿照天津流行的小洋楼风格,融入传统四合院建筑格局设计,在原来院落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改建、装饰,建起了占地2.2公顷,建筑面积2500平米,以南北方向为主轴线,以单层建筑为主的公馆。因曹锟非常敬慕抗倭名将戚继光,故将此宅亲笔题名为光园。2013年5月,保定光园被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乐寿花园,让百姓挣钱度荒年

1921年,曹锟欲将保定南城大清河两岸600余亩地创建为规模宏大的乐寿花园。当时连年干旱,衣食无着的保定居民都来参加修建,曹锟无论男女老幼不挑不拣,不管出力多少照发工钱,而且一日一结从不拖欠,保定无数百姓赖此收入度过灾年。

建成的花园有楼台轩馆,水榭曲廊,花径亭石,苍松翠竹,汇集了南北园林之精华,曹锟十分喜爱,几乎每天早上都到此散步打拳,同时开放花园任凭百姓随便游览,兴起时更与百姓赤膊相向,家长里短,道听途说,还不好区分哪个是大帅哪个是百姓呢。这个花园后来只保存了一半,就是现在的保定人民公园(动物园)。

▲直隶总督署前立旗杆,成为保定府城市象征

当时直隶总督署前两根旗杆为木制,高九丈九尺,为给曹锟祝寿把木旗杆拆掉换成混凝土旗杆,并在原来基础上加高六尺,达到十丈五尺,折合33.6米,一举超越北京前门城楼高度。这两根旗杆一时成为全国之最,也成为保定的象征。如今,最为知名畅销的国产汽车品牌--长城汽车总部就在保定,其高端suv车型“魏”,就是以直隶总督府的这杆大旗杆作为标志,以此彰显民族工业的骄傲。

齐白石成为一代书画大师,背后也有曹锟的功劳

一个是一介布衣,最终成长为艺术巨擘。一个是“保定王”,后来当选为民国大总统。这两个看似毫无交集可能的人,却结下深厚的交情。可以说曹锟是齐白石艺术生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齐白石在未成名之前,经济上是非常拮据的。而曹锟虽是草根出身,却是颇通文墨,北洋政府时期,正值曹锟政治生涯风生水起之时。诸多便利,加之个人喜好,使得曹锟常与书画名家相互往来。两人通过曹锟的幕僚夏寿田(光绪24年中进士第八名,殿试榜眼及第)而结识,后来曹锟在保阳(保定),每次都请齐白石小住三五月,在齐白石的题跋中经常会提到“客于保阳”。

曹锟是齐白石接触的第一位民国政要,也是齐白石成名的关键人物,对于齐白石而言,曹锟不仅尊敬有加,润资丰厚,更加懂得欣赏自己的作品,正是在他的帮助下,齐白石遍结名师挚友,艺术造诣相较以往也是大为精进,同时曹锟积极将齐白石作品推荐给达官显贵,才有了齐白石在社会上的广泛声誉,将其艺术与名气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曹锟对齐白石是有知遇之恩的。

在1920至1924年间,齐白石为曹锟创作了一定数量的绘画与篆刻。如今,在美国曹氏家族藏的一批齐白石作品就是这段时期画的。当前,这些作品成为国内外拍卖场上的精品。

(齐白石《云山深涧》 题词:仲珊使帅命画。布衣齐璜。这是齐白石当年送给曹锟的一幅山水作品。这幅作品与我们常见到的齐白石山水风格很不相同。本作以平直线勾勒山峰,不加皴擦,挺拔刚健,立意新奇,与时流迥异。)

(齐白石为曹锟刻“虎威上将军”印)

(齐白石给曹锟画的16副精美草虫作品)

晚年的曹锟:就是每天喝粥,也不给日本人做事

( 曹锟在天津租界的故居)

曹锟晚年寓居天津,此时正是日本占领期间,日本人以及中国的汉奸,经常来家里,企图说服曹琨出面组织参与伪政府,三番五次被曹锟严词拒绝。

曹锟晚年,从总统到平民,他可以坦然接受,大概和他贫苦出身有关。晚年曹锟常常穿着大背心,手拿大蒲扇,与邻居友好相处,没有一点架子。

曹锟平时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练书法和画画上,他每天早上先到院中练武术,然后回到屋里练气功。吃过早饭,他便开始练字和画画。一笔虎是他的拿手戏,虎字写得苍劲有力,在今天的拍卖市场也会常常看到。亲友索字,他会认真对待,还要精心地先在条幅的右上角盖上图章,然后署名为“乐寿老人”或“渤叟”。

(晚年曹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占领东北、进犯华北,并建立伪政权。日本特务把动员工作的重点锁定在曹锟身上,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亲自策划了对曹锟的诱降工作,先后派人去曹宅探访,邀请其出山,但均遭到严词拒绝。

日本人碰壁后,派出已当上伪“华北治安军”总司令的齐燮元前来叩门,曹锟夫妇让家人把他关在门外。接着河北省省长高凌蔚又奉日寇之命来访,曹锟一见,脸色陡变,大声吼道:“你给我滚出去,以后不许你登曹家的门!”吓得高凌蔚浑身哆嗦,被几个侍从架着慌忙溜走。曹锟的四夫人刘凤玮对曹锟说:“就是每天喝粥,也不要出去给日本人办事。”曹锟听了连连点头。

1938年4月,听闻国军在台儿庄大胜,曹锟高兴的坐不住,让女儿把报纸上的捷报读了一遍又一遍,感叹的说道:“我就不信啊,咱们还打不过小鬼子!”日军兵败台儿庄之后,又调集大批兵力,对徐州形成合围之势,曹锟听到消息气得大骂。眼看战事危急,他心里甚是焦躁,加上天气闷热,就去洗了个凉水澡,结果染上了感冒。此时的曹锟已经76岁,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感冒很快发展成肺炎。

1938年5月17日,曹锟在天津病逝。在弥留之际,曹锟握着女儿的手说道:“台儿庄大胜之后,望国军乘势恢复国土,余虽不得见,亦可瞑目。”说完,便溘然长逝。短短25字的遗言,足见曹锟的一片爱国之心,让人泪目。

曹锟去世后,各大报纸均以“生前不为奸道所动,弥留犹念收复失土”为题进行报道,1938年6月14日,重庆国民政府发布训令,追授曹锟为陆军一级上将,称其为“华胄忠良”。

训令中称:“故陆军上将曹锟息影津沽,抱道自重,比岁以来,值寇势之方张,遭奸佞之叵测,威胁利诱,逼迫纷乘,而该上将正气凛然,始终峻拒,不挠不屈,通国具瞻,且于疾革弥留之际,以抗战胜利为念,忠诚纯笃,志节昭然,尤见军人之风范,足垂奕祀之清芬,今者老成永逝,轸悼殊深,允宜明令褒扬,式资当世楷模,特先颁赠‘华冑忠良’匾额一方,一俟寇氛靖平,再议饰终令典,凡其旧日僚属,能断志励操矢忠报国者,并当一体宏奖,优予登用,藉示眷念忠贞淑浊扬清之至意,此令。”

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毕竟史书都是人所写的,是人就有立场、有喜好、有着统治者的意志。但历史又是客观存在的,再怎么打扮,历史总归是历史,永远耐不住深究。曹锟一生毁誉参半,在民间的口碑向来不佳,在史家笔下也历来是个反面角色,“贿选总统”成为其人生最大的污点,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请看曹锟系列下篇《曹锟“贿选”,是历史事实还是对手抹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