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77.25%的人从微信群获取新闻信息,新媒体已经成为我国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调查报告亮相在22日该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0)》中。
新媒体成获取新闻信息主要渠道
这是一项基于3万人的问卷调查,所出的《2019年中国网民新闻阅读习惯变化的量化研究》报告称,通过数据分析发现,77.25%的人从微信群获取新闻信息,39.02%的人从抖音获取新闻信息,24.61%的人从今日头条获取新闻信息,24.03%的人从微博获取新闻信息,而从电视和报纸获取新闻信息的均在7%以下。尽管这些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有重叠,但可以看出,我国网民在接收新闻信息时,倾向于通过移动端从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渠道获取信息,电视、纸媒等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占有率大大下降。
报告就此指出,新媒体已经成为我国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其特点是:手机媒体是最重要的新闻信息来源,只从传统媒体中获取新闻信息者极少,以微信、抖音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是获取新闻信息最重要的新媒体类型,腾讯微信是用户最多、最广泛的新闻信息获取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抖音所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在用户获取新闻信息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增加,是除微信群外最多用户选择的渠道。随着5G时代的到来,用户对音视频内容的接收将大幅增加,而对文字内容的接收则会相应减少。
在用户信任度方面,微信群被认为是更新速度最快、最值得信任的信息传播平台,用户对其他传播渠道的信任度普遍不高。纸媒、电视等一般被视为“权威”的传统媒体。
反复刷屏浏览疫情信息成生活常态
蓝皮书有多份专业的分报告,其中一份《社交媒体疫情信息接触与公众心理调研》报告,考察了用户的社交媒体疫情信息传播模式、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该报告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随机选取了3070位调查对象。研究发现,调查对象每天早上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关注疫情信息,查看疫情数据。51.5%的调查对象浏览疫情信息的时间在6时—12时,以求掌握疫情的最新情况。
此外,有46.9%的调查对象每天花费1—2小时浏览疫情相关信息,还有34.5%的每天花费3—4小时,合计占到81.4%。甚至还有2.2%的调查对象每天花费9小时浏览疫情相关信息。报告指出,公众花费大量时间浏览疫情相关信息,甚至根本停不下来,通过社交媒体跟进最新消息,反复刷屏、频繁浏览疫情信息已成为公众生活的常态。
报告称,公众频繁接触疫情相关信息,同时不断地进行信息的二次传播,使公众集中关注疫情信息,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进入一种社交媒体的疫情信息沉浸状态。社交媒体的疫情信息传播,往往涉及到社会管理等政策性讨论,公众倾向于选择熟人社交平台或者说是“强连接”平台,而不是“弱连接”平台。疫情叠加社交媒体的沉浸传播使公众心理出现群体性疫情抑郁、泛在的疫情焦虑情绪和中度疫情压力感知。公众心理状态随社交媒体“沉浸”时长呈倒U型分布,越关注疫情防范知识的公众,其抑郁、焦虑、压力的状态越糟糕。这可能意味着自我保护意识越强的公众对疫情抱有极强的警惕心和威胁感,社交媒体的“沉浸”越容易影响其心理状况。与常态状况相比,疫情期间的公众从来自于弱连接的“陌生人”的支持强度增加,公众从家人、朋友和其他人身上得到的社会支持差异不大。社交媒体的传播行为与心理状况形成了互相加速的“陀螺”。
智能音频或成新的互联网接入界面
蓝皮书中的《2019年中国网络音频发展报告》指出,5G时代的全面到来,必将释放智能音频融合发展的全新想象。智能音频连接全场景生态,或成为新的互联网接入界面。
5G技术具有高速率、高容量、低延时、低能耗的特征,将使海量传感器永远在线、同时连接,构建智能互联图景。华为5G专家强调,5G网络可以同时连接5亿个场景、50亿人和500亿个数据传感器。
全场景生态意味着以用户为中心,在不同场景下,使用不同设备,收听不同内容。音频行业全场景生态实现的支柱是以用户为中心,实现跨设备、全场景收听,提升收听体验。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智能+”,各大音频平台竞相与智能硬件品牌合作或推出自有智能硬件,正是基于对智能互联塑造未来音频行业全场景生态趋势的判断和信心。5G、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助力音频行业全面捕捉感知用户心理,从时间、空间和用户心理三重维度,以技术动力与用户中心共同驱动智能化全场景构建,从外部场景抵达用户内心世界,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交互式、沉浸式体验。
在智能互联时代,互联网界面正从图形用户界面(GUI)向自然用户界面(NUl)全面转变,只需语音、面部表情、动作手势等最本能自然的方式就能完成人机交互。语音交互是NUl的重点方向。NUI的特点是形式自然、多感官并用、多通道输入,这与声音媒介的属性特征相契合。与手势、眼动、触觉等NUI方式相比,语音不仅具备生物识别特征,还承载着语言信息内容,并能与多种任务叠加。知名调研机构Com Score预测,2020年将有50%的互联网搜索通过语音完成。
县级融媒体建设应向智能化发展
《2019县级融媒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指出,县级融媒体是国家媒体融合战略布局的下半场,是融合战略继中央级、省级融媒体中心建成后的进一步深化,其首要目标是打通舆论引导的“最后一公里”。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县域人民群众受到海量信息的冲击,国家基层舆论场有不稳倾向,县级融媒体作为新时代的县域新闻媒体,其本质仍是党和国家的喉舌,应该为也必须为党和国家的舆论引导服务。部分县域在建设融媒体过程中,短期内没有平衡好作为新闻机构和运营主体之间的关系,在进一步深化过程中,其舆论引导的建设目标需要更加清晰。
县级融媒体建设初期,部分县域媒介思维仍停留在旧有层面,简单将“中央厨房”系统、新媒介平台渠道的拓展等同于融媒体的建设,按“中央厨房”模式重塑了策采编发全流程并定期发送内容,但内容仍多为会议报道、领导日常等,虽有融媒体的“壳”,但缺乏真正的“核”,导致县级融媒体的用户逐渐流失。这些县级融媒体需要重新意识到内容的重要性,积极寻求有吸引力的原创内容,制作真正贴近当地人民群众、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内容。无论媒介技术怎么改变,内容永远都是新闻媒介的核心,县级融媒体在进一步的建设中,也需要秉持这一理念。
随着技术的提升,智能化在各行各业成为现实并迅速发展为建设共识,新闻传播也不例外。县级融媒体建设正值人工智能技术大范围应用时期,县域受众也在头部互联网公司的技术素养培训下逐渐适应并追逐新技术带来的全新体验,快手、拼多多等在县域内的火爆现象就是明显的例子。同时,智能化新技术的应用也极大地提高了新闻工作人员内容制作传播的效率,提升了县级融媒体的传播力。面对这样的媒介生态环境,县级融媒体建设必将走向智能化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