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导读第四十三讲丨用“二谛”对治凡夫的“二边见”

2500多年前,须菩提请佛陀为那些想要发菩提心或者已经发心的修行者开示降伏烦恼、安住菩提心的法门。

为此佛陀为其开示:“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发菩提心对于修行者而言是如此重要,为此本寺特开设“《金刚经》导读专栏”,由于晓非居士为大家导读《金刚经》。

43

之前已经讨论过佛陀二时教法二谛模式的教理体系,叫“四重二谛”,我们可以回顾一下。那么大家想一想,佛陀为什么要用二谛这样的模式来说法?为什么是二谛,而不是一谛、三谛或五谛、八谛,为什么佛陀二时教法用二谛的模式说法?这是一个问题。

■ 用“二谛”对治“二边见”

大家知道佛陀在印度被称为“大医王”,佛陀说法是对治,也就是众生有什么病,佛陀说什么法;众生有什么病,佛陀就用什么形式来说法。也就是佛陀今天说的法,以及佛陀今天用什么形式来说法,都是对治。所以大家要理解,佛陀二时教法,印度古德们总结,说佛陀用了一个二谛的模式说法,这一定是对治,对治众生的一种病。

什么病呢?那么我们众生犯了一个通病,叫做“边见”或者说“二边见”。也就是我们这些凡夫有一个很重要的认知凡夫世界的一个认知模式,就是我们总是试图要用一对儿一对儿的相待的名言来理解、来表达、来描述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表达为一对儿一对儿的相待的名言。比如说大与小、长与短、高与矮,比如说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明与暗,或者有与无、生与灭、常与断,再比如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槃,都是一对儿、一对儿的、相待的名言。我们说他们是相待而生,比如说大是相对小而言、小是相对大而言,没有大就没有小,没有小就没有大;善是对恶而言,没有善哪找恶?没有恶哪里有善?美丑、好坏、明暗都是这样的,相待而生。所谓相待,就是他们只能在相互关联当中而施设,不能独立地存在。凡夫就是这样,总是落于两边,总是用这种落于两边的认知模式,来理解跟表达这个世界,那么这叫“二边见”。

那么佛陀、智者看我们凡夫就是有这样一个基本特点,通俗地讲,佛陀看我们这些凡夫就是二,我们凡夫很二。注意,只要是二,就是凡夫,这是凡夫认知世界的一个基本特点。所以佛法要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这个解构得有入手处、得有善巧。而佛陀的二时教法,甚深般若波罗蜜的法门,它解构时巨大的善巧是什么?就是紧紧抓住我们凡夫这个“二边见”作为把手,以解构二边见的方式,来达到彻底地解构凡夫境界的目的。

龙树菩萨是印度最杰出的对佛陀二时教法、对般若波罗蜜法门的诠释者,他对甚深般若波罗蜜的见解,叫做中观见“madhyamaka”。什么是中?就是不着凡夫这二边。什么叫中观?就是远离凡夫二边的中道。

■ 不常 不断 VS 常见 断见

回到我们讨论的二谛模式,其实为什么二时教法用二谛的模式?这就是善巧,用二谛就是对治凡夫的“二边见”,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真实世界的错误认知。让我们回顾一下,佛陀是具体怎么对治的。

一般我们讲佛法,都首先从“常见”与“断见”说起,也就是佛陀认为我们凡夫最容易犯的一对边见,就是常与断的边见。在二谛模式里面,在第一组二谛(也就是第一重、第二重二谛)里面,首先凡夫有常见,执着于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认为我们凡夫境界一切的存在有自性、有我,因此在第二重二谛的胜义谛上,佛陀要说性空、无我,也就是凡夫境界的一切的存在,都是没有这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用性空无我来对治凡夫的常见,因此说不常。那凡夫一听,没有常,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无我,那凡夫就有可能掉过头来堕入断见。既然没有常一不变性,没有独立存在性,那我为什么不能做坏事?我做坏事,明天早上警察抓我的时候,合理性丧失,因为无常,刹那都是变化的。你抓也要抓昨天晚上犯罪的那个人,过了一夜了,七八个小时了,早不是我了。

那么为了防止众生落入这种断见,在二谛的体系里面,这第二重二谛就要在世俗谛上保留缘生性。也就是在凡夫境界上,虽然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但是在凡夫境界上存在的因果的相似相续性,这个时候是不能破坏的。我们把这个破坏了因果的相似相续性,在这个时候就称为是断见。那么世俗谛的缘生性,就确保着这个因果的相似相续性的保留,所以说不断,不断就是对治凡夫的断见。因此你可以看到就得出一个结果,在胜义谛上说不常,对治常见;在世俗谛上说不断,对治断见,也就是“既不常也不断”。用不常和不断,对治凡夫的常见与断见。

■ 非有 非无 VS 有见 无见

同样的,凡夫还容易犯的一对边见,就是“有见”与“无见”。凡夫的有见,就是认为我们凡夫境界的法是真实存在的,实有见。那么我们在四重二谛里面,这第四重二谛的胜义谛,讲“离言空性”,讲一切法根本无生,就是凡夫境界的存在,都是以根本不存在为基本特征的。因此说非有,没有有。那么非有,对治的就是我们凡夫的有见。当凡夫一听说空性,没有存在,那世间的东西是空,偷这事儿也是空,那我为什么不能偷东西?

因此为了防止凡夫堕入这种无见——这就叫无见——那么我们必须在世俗谛上要有所保留,保留“假有唯名”。也就是在世俗谛上如梦如幻的名言,这个时候是不能破坏的。这个如梦如幻的名言的盗贼,偷了那个如梦如幻的名言的某样东西,那么第二天如梦如幻的名言的警察,是有理由抓这个昨天晚上的盗贼的。所以这个假有唯名,就是“非无”,众生又不能堕入无见,所以用非有、空性、无生,对治凡夫的有见。但同时佛陀有所保留,在世俗谛上假有唯名,用如梦如幻的名言的有,讲非无,对治凡夫的无见。因此,从这个二谛模式来讲,就是用二谛对治我们的有无的二边见。也就是胜义谛上说非有,世俗谛上说非无。也就是“既非有也非无”,用非有与非无来对治凡夫的有见与无见。这是对前边我们四重二谛课程的回顾。

■ 仅有二谛 还未到达最究竟

那么大家注意刚才的表达,在这二谛模式里面,我们是用一种对治的模式,来对治众生的二边见。对治的结果是,既不常也不断,既非有也非无。那么大家注意,这样建立起来的对二边的对治,是不是就是中观?刚才我们前面讲什么是中观?远离凡夫二边,是为中道,这是中观见。那么既不常也不断,既非有也非无,是不是远离了凡夫的二边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大家注意,在胜义谛上说不常,对治的是常;在世俗谛上说不断,对治的是断。我们用不常和不断,对治了凡夫的常与断的二边,确确实实“常与断”的二边被“既不常也不断”所对治了。但问题是,常与断的二边是对治了,但此时此刻我们凡夫手里又抓住了一个“不常与不断”的二边。大家注意,此时此刻还是二。既然还是二,那就依然还是凡夫见解。

大家要注意二谛模式是一个对治模式。讲不常不断,既不常也不断,不是安立一个在常与断之外的一个第三种状态,叫不常不断。有人就是这样来解读的,说不常不断,那就是在常跟断这两个边见中间,又找到了一个既不常也不断的一个中间状态,把这个视为中观。实际上,这就是用了一对儿新的“二”,来替代了一对儿老的“二”。当然这个替代的过程,起到了一个逐步地解构了我们凡夫自以为真实世界的这个目的,但是最后还是“二”,并没有真实地远离两边,因此这不是真实的中观。

同样的道理,胜义谛上说“非有”,对治“有”,世俗谛上说“非无”,对治“无”。不是在有见与无见之外又安了一个第三种状态,叫“非有非无”。但问题是,二谛模式的这个对治模式造成的结果是,又出现了“非有”、“非无”这么一对儿二边,其实并没有真正地远离二边。

所以大家一定要理解,这个二谛模式的重心在于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在用二谛来对治凡夫的二边见的时候,对治的结果是由一组新的二替代了一组老的二,依然还是二,并未远离凡夫的二。所以二谛模式是不能够真正建立起远离凡夫二边的中观见。

(未完待续)

本文由净名精舍

根据喜马拉雅FM 于晓非《金刚经》导读

第53讲整理

上海玉佛禅寺开启2020年读经活动,日日精进。寺院微信平台每周二、周四推出《金刚经》讲义,持续更新!信众在家诵持《金刚经》,每天一部。有的信众日常较忙碌,或已有安排其他经文诵读,也可每周一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