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课堂趣味性,可以让学生学习过程更轻松,让课堂氛围更好,让学生听课更认真,让学生与老师的感情就更深厚,就连做作业都更积极!增强课堂趣味性,还可以有效提高机构试听转化率、老生续费率、转介绍率......
技巧一、趣味化内容
这里的内容指的是我们通过语言、文字或随笔画表达出来的事物,趣味化内容,就是让事物的表达更有趣,比如段子就是趣味化内容的一种。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语言、文字或随笔画表达的主要事物就是学科知识,单纯的讲知识内容,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甚至瞌睡的现象,学生不听讲,何谈授课效果呢?
所以,教师要趣味化上课内容,通过有趣的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欢笑声中学到知识。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1.同音字制造段子
同音字制造段子是比较简单的一种方法,也就是通过相同发音,但不同汉字、不同意思的两个字、词、句子等制造出幽默段子,比如我们最常听到的笑话:教官让“报数”,结果学生真的跑去“抱树”。
教师只要确定了自己的课堂主题,就可以根据课堂主题去找几组同音字,自己制造出幽默且符合课堂主题的段子。
最常用这种方法制造段子的是文化课,先讲一个同音字段子,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后,再抛出今天要讲的主要内容。
此外,所有教师,都可以在课堂过程中利用同音字与学生对话,来提高自己的幽默感,通俗点讲,就是谐音梗。比如网络上爆火的段子,小明问:你有《时间简史》吗?小红回答:我有时间也不捡那玩意儿啊。
当然,我们在制造段子的时候,可以用语言,可以用文字,可以用随笔画,还可以二者或三者合一。
2.制造反转
这种方法也比较简单,先说一件事儿或者先表达一种情绪,随后立马转变事件的重心或转变自己的情绪。
比如:你回答的这是个啥玩意儿?全被你说中了,太对了,你真棒!
再比如:切洋葱的时候我总是闭着眼睛,以为这样就不会流泪了,但当我切到手的那瞬间,我还是流泪了。
3.改编歌词活跃气氛
这是非常好用的一种方法,尤其是改编在学生圈里特别流行的歌曲,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瞬间拉近自己和学生的距离,因为你会唱他们的歌,你的思想很年轻,同时阅历又很丰厚,学生就特别喜欢和你做朋友。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名老师,他就曾经改编过《对面女孩看过来这首歌》,改编的内容是这样的:对面的同学看过来,看过来,看过来,我讲的课文很精彩,请不要假装不理不睬;对面的同学看过来,看过来,看过来,不要被我的声音吓坏,其实我很和蔼。
当时,这首歌是非常火的,当老师唱起来的时候,整个班都沸腾了。之后所有学生,包括非常内向的学生都爱主动和这名老师交流了。
当然,现在时代不同了,《对面女孩看过来这首歌》变成了老歌,学生们现在多数爱听TFboys的歌,老师们不妨改编一下试试呢。
技巧二、夸张化动作
百科上对动作定义是:角色五官位置的变化(即表情变化)、角色肢体位置的变化(即动作变化)和角色与所处环境相对位置的变化(即运动距离的变化)的过程。
这里的动作,指的是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搭配一些肢体语言来强化学生感观的一种表达方式。同样的,动作也是某件事、某个人、某种性格、某种特定情境的标志。夸张就是对动作的一种修辞手法,达到让人印象更深刻的目的。
比如课上讲到“小”,常规动作可能就是用拇指和食指比一下。夸张的动作,可以是在黑板上轻轻点一下,再快速拿开手或者是跳开,生怕点多了。这样子表达“小”,有种滑稽的成分在里面,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更容易让学生记住你所讲的知识。
另外,补充一下,教师还可以为自己的人设准备一套夸张版的标志性动作,让学生看到类似的动作,除了开心之外还能够想起你。比如小品演员文松的标志性动作就是兰花指,之后只要看到兰花指,就能想起这名小品演员。再比如功夫巨星李小龙的标志性动作就是“啊打”,让人们只要看到类似动作就能想到李小龙。
技巧三、道具加持
这里的道具指的是:用来引出上课内容,或者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工具。
课堂道具最好是和本次课堂授课内容相关度高的工具,比如我们这堂课要让学生了解地球,我们可以拿一个地球仪。
当然,不可避免的有一些主题是找不到合适的道具的,就算找到了,价钱也会比较高。那么,我们可以准备一些有揭秘性、未知性的一些道具,来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小魔术道具,通过表演魔术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承诺只要上课表现好,课程结束后就把这个道具送给学生,学生想要研究这个魔术道具,就需要先得到这个道具,想要得到,就要好好听课。再比如抽签道具,抽到谁,谁就要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这个过程给学生感觉会比较刺激,既想被抽到,又怕被抽到后回答不上来,自然也会认真听课。
最后再啰嗦一句:老师们在使用以上技巧时,一定要贴合自己的课堂主题。因为我们增强课堂趣味性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的更好,而不是单纯的为了有趣而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