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41,凯风自南/文
当时为“大韩帝国”量身打造的“十三道”数字也来自于中国古代的数字崇拜,十三这一数字在古代中国为帝王祥瑞之数,从汉代十三州到明代十三布政使司,这种完美的中国式行政数字追求也得到了朝鲜人的认同与模仿 。
校/一条人文主义狗 画/脸壳 图/地缘谷
“祖国三千里江山如画,五千年历史悠长。”这是朝鲜人民在国歌中对自己国土与历史的崇高赞颂。且不论五千年历史,光是这三千里疆土就让我们错愕不已。曾经的朝鲜疆域有多大?引以为傲的半岛人民习惯将全国领土称为“朝鲜八道(朝鲜语:조선팔도)”。
它源起于朝鲜王朝,也是如今朝鲜和韩国行政区划的基础。所谓的“八道”包括咸镜道、平安道、黄海道、京畿道、江原道、忠清道、全罗道、庆尚道。这是他们的祖辈一代代积累而成的疆域。
崛起于东南一隅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发兵消灭卫满朝鲜,在其故地上设置乐浪、真番、临屯、玄菟四郡,是为汉四郡,将朝鲜半岛北部纳入了中原王朝的郡县管理时代(占有了今天朝鲜半岛面积的五分之三左右)。
左将军荀带领五万人马,从辽东出发,进攻朝鲜北部;楼船将军杨仆带领七千人马乘船渡海,登陆平壤西部,直取朝鲜首都王险城
此时,朝鲜半岛南部尚处在蛮荒时代的朝鲜人祖先才逐渐进入中央帝国的视野,获得了进入文明时代的机会。公元前后朝鲜半岛南部形成了三大部落联盟:辰韩、马韩、弁韩,统称“三韩”,其中的辰韩与牟韩是今天朝鲜民族的直接祖先。
公元1-4世纪,辰韩部落逐渐形成了具有早期国家形态的新罗国家,并与北方的高句丽、西南的百济(扶余人融合马韩而建立)形成了半岛版的“三国时代”。这个朝鲜人的创始王朝疆域十分狭小,其领土位于今天朝鲜半岛的东南角一带,也就是今天庆尚道东半部地区(包括今天大邱与釜山一带),与日本列岛隔海相望。
三国鼎立
韩国的历史漫画,北方的高句丽声称“要向南进发!”百济和新罗王国两兄弟面对来自北方的威胁瑟瑟发抖
随后,新罗利用墙头草的走位斡旋于两强之间,并于公元552年夺占百济占领的汉江流域六郡之地,控制了今天韩国首尔附近的膏腴之地(今天的京畿道),最后沿东海南一路北上,攻占了高句丽竹岭以北十郡之地(今江原道一带)。
新罗闷声发大财反手坑队友的手段虽为人不齿,却也使新罗一举强盛,并且在接下来的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元七世纪中叶,朝鲜半岛风云突变,曾经的三国鼎立之势因为唐王朝的强力介入而土崩瓦解,高句丽与百济两个曾经雄霸一时的政权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新罗成为了朝鲜半岛的唯一政权。
在借唐朝之手铲除了竞争对手之后,新罗马上调转枪口向大唐发难,趁机猛攻唐朝所辖的百济故地,当时唐朝军事重心主要放在朝鲜半岛北部,因而无暇顾及南方,新罗军队先是连破百济八十二城,将百济故地收入囊中(忠清道与全罗道),完成了朝鲜半岛南部的统一。
唐王朝其实是和新罗联手灭高句丽,以雷霆之势攻克平壤,创下赫赫武功;今日的韩国电影却刻意忽视了新罗军队,还杜撰高句丽取得大胜,竟射瞎唐太宗一只眼
随后又利用高句丽故地叛乱的机会吞并原高句丽南部疆土,将边界向北推进至大同江(浿水)一线,将今天的黄海道纳入管辖。至此,新罗王朝已经拥有了六道之地。
对游牧者的蚕食-奔向鸭绿江
公元10世纪初,朝鲜半岛进入所谓的“后三国时代”,北方的弓裔建立所谓的“后高句丽”政权“取平壤及浿西十三镇”,开始将作为缓冲地带存在的大同江流域全部纳入囊中,并向北逐渐推进到萨水(清川江一带)。随后的高丽王朝继续坚持向北方蚕食的方略,从半岛南道迁徙大量人民进行实边,招降同化当地的靺鞨(女真)部落,并继续向北拓展疆土。
高丽太祖王建,是高丽王朝的开国君主,他在位期间,大量向平壤移民,改平壤为西京,在平壤及其周边大力建城,收容渤海国流民,到清川江宣誓主权,在东北面收留女真人
到公元10世纪末,高丽人的势力已经逼近鸭绿江边,几乎将今天的平安道一带全部吞并,仅留有保州(今天的新义州属于辽国)。金国天会四年(公元1126年),为了稳定女真后方稳定,金太宗下诏“以保州地赐之”;确定以鸭绿江下游与高丽分界。这一时期,高丽从保州到定州(今定平)都连浦的东海岸筑千里长城,划定疆界。
逆袭大国-剑指图们江
元朝灭亡之际,高丽恭愍王适时向蒙古人在元朝在半岛上的军事力量发难。朝鲜东北面兵马使向永兴方面进军,很快占领了铁岭(江原道北端元山一带)的双城总管府(朝鲜永兴,东朝鲜湾一带),将蒙古人赶出高丽长城之外。
在蒙古人与明朝在蒙古人逐鹿中原之际,朝鲜人又趁机夺取了属于辽阳行省的东北部大片土地,占领了千里长城之外的合兰府(咸兴)及江界、泥城,疆域在东北方向取得了大幅扩展。
1370年高丽李成桂攻打北元辽阳行省的战争初捷,这份针对北元的战功,也得到了明朝的肯定, "攻城必取,未有如高丽者也。"
公元15世纪初,随着明成祖朱棣夺权迁都北京,朝鲜人一方面进一步向明政府申诉今天长白山与图们江以南的咸镜北道地区为朝鲜领土,另一方面则扫荡了鸭绿江、图们江南岸的女真据点,逼迫女真人西迁、北移。
李成桂带兵继续沿鸭绿江北上,开拓传统的女真聚集地
面对朝鲜人的步步蚕食,明成祖则本着这是“远夷相争”的看热闹心态,从天朝大国的站位上表示“朝鲜之地,亦朕度内,朕何争焉”。这也就是默认了朝鲜人在半岛北部的不断扩张。
十五世纪上半叶,朝鲜先是从两国传统边界的鸭绿江口沿江上溯到鸭绿江中上游,控制了江的东、南岸,于这一地区先后设置了“西北四郡”,随后又趁北方建州女真(斡朵里部与胡里改部)因为内乱而衰落之际,控制了图们江的东南沿岸其旧地设置了“东北六镇”,最终将中国与朝鲜的边界范围定格在图们江与鸭绿江一线,也最终奠定了今天朝鲜八道的最终格局。
东北六镇之一的公崄,在清朝虽已破败不堪,却仍帮助着人们回顾这段历史,并作为日后朝鲜声索图们江作为法理边界的有力依据
八道更迭
朝鲜八道的行政区划形式一经确立,就成为了朝鲜王朝的历代定制。八道的四方设置不仅符合朝鲜王朝历史发展扩张的基本顺序,也基本清晰划分了各个区域的经济界限。
汉江流域的京畿道为畿甸,是朝鲜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以太白山脉山区为主的江原道为关东,以大同江流域平壤城为核心的西北边区为关西,西南部的忠清道与全罗道护卫京畿西南安定,西北部黄海道则卫戍汉城——平壤之间的交通要道,东南以釜山为核心的庆尚道位居岭南,临对马海峡与日本隔海相望,东北方向则是咸镜道沿盖马高原向东北沿海深入东北亚。这样的行政区域划分在朝鲜王朝400余年的历史中基本保持稳定。
不过,行政区划总会因为内外局势的变动而随之更迭。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控制朝鲜政权,强迫其废止与中国的宗藩关系。朝鲜开国五百四年(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4月,清朝政府在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被迫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承认朝鲜独立。这一举动在撤掉了朝鲜藩属名分的同时,也激发了朝鲜人积蓄已久的民族自尊心,开始了著名“甲午更张”运动。此后,民间开化派的《独立新闻》和独立协会呼吁当时的朝鲜高宗称帝建国,将此举视作彻底脱离中国的必要举措。
在筹谋建立帝国的同时,朝鲜政府为了彰显所谓的帝国气息,先是将原有八道的分成23个观察府(1895),并设立观察使,也就是后世所谓的“二十三州”,从数量上“碾压”大中华的九州。随后不久,由于州制带来的行政区划紊乱,对朝鲜地方管理带来较大问题。
1896年(高宗33年,建阳元年)8月4日在敕令第36条修改地方制度管制时,确定了新的行政区域, 从前的23府改为13个道,朝鲜人又将包括忠清道、全罗道、平安道、庆尚道与咸镜道在内的五道,正式分拆成南、北两道,合共十三道,称为十三道制。当年10月,大韩帝国建立,高宗按照《大明会典》卷四十五所录之《高皇帝登极仪》完成了所谓的登基意识。
高宗祭天登基之处韩国天坛圜丘坛,来自wikipedia
实际上,当时为“大韩帝国”量身打造的“十三道”数字也来自于中国古代的数字崇拜,十三这一数字在古代中国为帝王祥瑞之数,从汉代十三州到明代十三布政使司,这种完美的中国式行政数字追求也得到了朝鲜人的认同与模仿。
1910年,夭寿的大韩被日本吞并之后,日本的朝鲜总督府沿用了十三道的制度。原本为大展宏图而设立的十三道疆土,还没有捂热便做了他人的嫁衣。
1945年9月,日本战败投降后,朝鲜半岛光复。然而,本应重新归为一体的朝鲜半岛却因为美苏两国意识形态的割裂而沿北纬三十八度线划分为南北两个政权。北方朝鲜政权占领了十三道中的咸镜南北道、黄海道(绝大部分)、平安南北道、江原道(北半部)以及包括开城在内的京畿道北部极少部分,而南方的韩国政府则囊括忠清道、庆尚道、全罗道三道全境,绝大部分的京畿道、江原道南半部分以及黄海道沿海部分岛屿。自此,南北政权对峙,原本的大韩十三道被拦腰斩断。
在随后的岁月里,朝鲜与韩国在自己的控制区内重新进行了行政区域的划分。
在北方,朝鲜人为了表明自己的正统性,便对下辖地区进行了重新洗牌与扩容,将平安北道六郡与咸境南道一郡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慈江道,分咸境南道一部分为两江道,并分黄海道为南北两道,共九道,同时将首都平壤设置为独立于“新九道”之外的独立直辖市区域。另外有设置了包括新义州、开城与金刚山在内的特别行政区。(即九道、一直辖市、三特区)
今天朝鲜行政区划
在南方,韩国人同样不甘示弱,在原有的“四道半”领土的基础上进行行政区划调整。他们先是将旅游胜地济州道(济州岛)脱离全罗南道单独施行道制,随后也将部分道一分为二,再将首都汉城与京畿道分开设特别市。至此形成如今九道局面。
济州道道厅,来自wikipedia
韩国最大寺院药泉寺就坐落于济州岛,来自wikipedia
值得注意的是,韩国还大肆增加直辖市数量,将大邱、釜山、仁川、大田、蔚山与光州等六座具有特殊经济区位价值的城市设置为直辖市,而后又设置了韩国“行政中心城市”级别世宗特别自治市,为随后韩国迁都进行了必要的准备。
今天韩国行政区划
经过数十年发展,釜山已然成为韩国第一大港口城市,来自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最终,朝鲜与韩国双方在75年的南北对峙中形成了适应自身经济模式的行政区划体系,在传统的八道-十三道模型下,繁衍出了南北各异的区域模式。
朝鲜自诞生之日起,就处在东北亚大陆霸权之间的夹缝中。朝鲜人的半岛发展脉络,主线就是占领以大同江下游(平壤所在)和汉江下游(首尔所在)农业平原地带,而后逐渐向北方山地之间进行扩展生存空间,直至鸭绿江-长白山脉-图们江一线半岛与大陆的天然屏障。
巍峨长白山,既是屏障,也是尽头
然而,朝鲜半岛上的人们最终也难免被外部地缘势力左右的结局,在二战后东北亚海陆霸权的对峙中,曾经的朝鲜八道—十三道终究成为了他人刀俎上的鱼肉,不得已变换成十八道,被形态与地缘争夺的利刃切割出一道难以愈合的民族之殇。
参考资料
朝鲜简史 . 朴真奭 姜孟山 朴文一 金光洙 高敬洙
朝鲜通史 . 朝鲜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元史 . 宋濂 王袆
新唐书 . 欧阳修 宋祁 范镇 吕夏卿
明史 . 张廷玉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缘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