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国早期的海军军事学校——江南水师学堂

作者别克楚耶

江南水师学堂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中山北路346号,又称南洋水师学堂、江宁水师学堂,晚清的巴洛克式建筑,也是国民政府海军部旧址,1982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曾国荃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创立,是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开办的军事学校,作为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是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

晚清的时候非常重视海军建设,当时一口气就建了四所高等海军军事学校,这是四所之一。其他三所是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广东水师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建的最晚,但规模最大,现代教学设施最全。

学堂设总办一人;提调、监督、文案等职员十余人;中外籍 教习 十余人;附属工厂工人及乐队、杂役等60余人。学堂制度参照天津水师学堂,分驾驶、管轮两科,每科又分头、二、三班,每班派一教员专课。

课程分堂课、船课。学生入学后进入三班,专门学习英语等基础知识,升入头班后方才教习专业知识,包括天文、海道、御风、布阵、修造、汽机、演放水雷等,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

说来感觉奇怪,一方面是现代学堂,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可另一方面学生还必须学习《左传》、《战国策》、《孙子兵法》、《读史兵略》等中国传统军事名著,传习古代中国那些所谓军事战略思想,可见当时儒家保守思想还非常严重。学校有六员汉文教习,定期给学生上汉文课。

学生的津贴费及膳宿、衣靴、书籍、文具等生活、学习用品由学堂供给。学堂规定新生要经过考试、体检、试学三关;还需由亲属出具干结及绅士保结,声明系身家清白、并非寄籍外国、不信异邪教等;学习期间不得自行告退和婚娶,若聚众滋事或畏难逃学,给予开除外还要追缴津贴费。

每隔若干年,由海军提镇率学生乘练船下外洋实习,途中对学生进行考核,分记等第。全程学习共6-7年,毕业生择优送英国留学。该校原定学生为120名,但学堂成立后,因缺乏练船,不能满足学生实习需要,遂逐年裁减学生名额。

直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两江总督刘坤一遵旨规复原定名额,并添设“寰泰”练船一艘,以供学生出洋实习。

江南水师学堂较福州船政、天津水师学堂为后起,但办理颇积极,毕业生或送往日本留学,或往英国军舰实习,造就人才颇多。至清朝覆灭,江南水师学堂共毕业驾驶班七届107人,管轮班六届91人,鱼雷班(由江南鱼雷学堂并入)五届13人。

毕业生中著名人物有:林建章、杜锡圭、陈季良、陈绍宽、赵声等。另外周树人(鲁迅)、周作人兄弟也曾在江南水师学堂就读,鲁迅于1898年4月入管轮班(有的文章写轮机班,学了7个月,后自己退学。他在《知堂回想录》一文回忆了在此读书时候的情况。)。

中华民国成立后,改名为海军军官学校;民国十四年(1925年)江南水师学堂停办;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在行政院军政部之下设立海军署;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为海军部。

民国海军总长林建章、海军总长与代总理杜钖圭、黄花岗起义领袖赵声、海军舰队司令陈季良、海军部部长陈绍宽等人都是江南水师学堂知名校友。

巴洛克牌坊前有一对石狮守卫着大门,建筑顶额刻着“海军部”三字。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