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中午,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这是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也是中国火星计划里程碑式的一步。
天问一号发射现场(图源:新华社)
火星是运行轨迹离地球最近的行星,自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古埃及时期就被人类所观测,在人类文明中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火星因其鲜艳的红色表面,自古便与战争相联系,古希腊称火星为“Ares”,即阿瑞斯,希腊神话中战神的名字;古罗马称之为“Mars”,罗马神话的战神,而马尔斯(Mars)这个名字也作为火星的名称沿用至今。
火星(图源:NANS)
中国对火星的观测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00年左右,当时的甲骨文中就有行星与彗星的记载。火星古称荧惑,因其荧荧似火,位置捉摸不定,故名。得益于科技的发展,火星在现代已然没有特殊的文化涵义,但在古代,火星不仅是天文系统里重要的一部分,更与政治和社稷密切相关。
中国古代有非常完善的天文学,商朝时便有专门的天文官员。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是历代天文观测和记录的重点对象,其中,“荧惑(火星)”最受关注。
▲明 仇英(传)《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局部,中间为荧惑星
《史记·天官书》曰:“荧惑为孛,外则理兵,内则理政。故日‘虽有明天子,必视荧惑所在’。”直接将荧惑与兵戈战事和朝廷政事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看出荧惑在星占学中的重要性。
▲南宋 佚名《摹梁令瓒星宿图》中的荧惑星形象
由于运行轨道和速度的不同,地球和火星每26个月能有一次短距离的相遇,随后地球“超车”继续领先火星,每到这个时候,在地球上观看,火星会出现短暂的逆行或停留。这种运行差异导致的位置变化,以及逆行和停留现象,体现在天文观测上,就是火星位置的变幻莫测。
地球与火星的运行轨迹(图源:NANS)
汉代占星学家认为,荧惑主战乱,且常与兵、丧、饥、疫等灾祸紧密联系,与金星(太白)并称为两大凶星,其原因就是行星运行差异导致的异常现象。因为古代早期,人们便观测到五星自西向东的匀速运行现象,而当地球“弯道超车”时出现的行星逆行和速度变化,就被视为五星失行,于是“失行”的火星就这么不明不白地背上了个灾星的名头。
但火星在古代文化中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必不可能只是因为一个灾祸象征。
东汉时期的荧惑图像
汉代时,阴阳五行学说发展鼎盛,五星被纳入到五行体系当中,天上的五星分别与地上的五行相对应。根据五行理论体系,荧惑于五季(春、夏、季夏、秋、冬)主夏,五方主南,五常主礼。火星开始与季节、方位和纲常礼节相联系。
▲东汉后期,社会上开始出现“童谣荧惑说”,认为荧惑化为儿童降临人间,教人间的孩童童谣谚语,并与之一同嬉戏。
图为“童谣荧惑”形象。
《吕氏春秋·制乐篇》曾记载一次“荧惑守心(即火星停留在心宿附近)”的天象:
宋景公之时,荧惑在心,公惧,召子韦而问焉,曰:“荧惑在心,何也?”子韦曰:“荧惑者,天罚也;心者,宋之分野也;祸当于君。虽然,可移于宰相。”公曰:“宰相所与治国家也,而移死焉,不祥。”子韦曰:“可移于民。”公曰:“民死,寡人将谁为君乎?宁独死。”子韦曰:“可移于岁。”公曰:“岁害则民饥,民饥必死。为人君而杀其民以自活也,其谁以我为君乎?是寡人之命固尽已,子无复言矣。”子韦还走,北面载拜曰:“臣敢贺君。天之处高而听卑。君有至德之言三,天必三赏君。今夕荧惑其徙三舍,君延年二十一岁。”公曰:“子何以知之?”对曰:“有三善言,必有三赏。荧惑有三徙舍,舍行七星,星一徙当一年,三七二十一,臣故曰君延年二十一岁矣。臣请伏于陛下以伺候之。荧惑不徙,臣请死。”公曰:“可。”是夕荧惑果徙三舍。
司星官借荧惑守心的现象劝诫宋景公,使其自省修德、怀仁以治天下,成为后世为人臣子的范例。
通过“星辰之变,表象之应,以显天戒,明王事”,荧惑异象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天文现象,更是一种对社会政治的辅助和修正。而这种借异象劝诫君王施行于国家社稷有益之策的办法,在封建专制的古代,对当时的政治发展、社会治理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