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才有效?怎样才算深度学习?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陈静静副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她的解答。8月3日9时30分,陈静静老师应 “杭州语文课代表”微信公众号编辑部邀请,围绕“深度学习的设计:语文学科素养的视角”,开展了一场线上公益讲座。近三个小时的讲座吸引了来自各地(杭州、上海、贵州、湖北、新疆等)的中小学教师。
陈静静(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学习共同体研究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复旦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东京大学教育学研究科佐藤学研究室访问学者,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据了解,陈静静在《教育发展研究》、《全球教育展望》等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专著3本:《跟随佐藤学做教育》、《教师实践性知识论》、《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参与翻译佐藤学教授专著3本:《教师的挑战》、《教师花传书》、《新时代的教师》。专著译著多次被评为“中国教师最喜欢的100本书”。主持、参与教育部、上海市重点课题项目10项,曾多次获得全国教育科研成果奖和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奖。2019年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儿童深度学习的教育生态重构”立项成功。学习共同体研究团队多次获得《中国教师报》、《教师月刊》等刊物的“年度人物”、“课改人物”等荣誉。
儿童学习的真相该如何探寻?
讲座伊始,陈老师从自身的研究经历与学术成果出发,表示坚持做研究是自己能够取得突破的原因,并抓住了一个根本问题:孩子到底是如何学习的。
陈老师首先指出,主观是传统课堂观察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说来就是专注于教师教学的观察和评价,基本不涉及学生,往往都是凭借经验在推测课堂的问题,缺乏实际证据的同时,还不准确,且常常是与事实相左。
而儿童学习的研究离不开课堂观察,只有进入学生的微观真实世界,才能真正探寻儿童学习的真相。陈老师表示,课堂中的每一个小事都能折射出最真实的风景,如飞鸟之眼、蜻蜓之眼与蚂蚁之眼这三种教育研究的视角中,与土壤距离最近的蚂蚁视角,关注微观层面,往往才能发现课堂真正发生了什么。
基于对3000多节课,5000多位学生的个案观察,陈老师的团队研发了课堂观察的新方法——基于焦点学生完整学习历程的课堂观察与关键事件分析(LOCA approach)。这个新型的观察方法一点点揭开了中国学生学习的真相:
发现1:学习历程艰难缓慢,与教学历程落差大
发现2:课堂学生学习失败的原因剖析
发现3:虚假学习与浅表学习,学习成绩掩盖了学习失败
(注释:虚假学习(false learning):做出学习的姿态,用“假装”的方式去逃避。浅表学习(surface learning)是一种以完成外在任务、避免惩罚为取向的学习行为,以机械记忆和反复操练为主,缺少深度思维加工,因此学习成果多以复制为主,难以迁移和深化。两种学习方式都会逐渐遇到学习困难,并逐渐放弃学习。)
虚假学习和浅表学习的学生大量存在于中小学的课堂上,造成了学习困难的学生不断增加,厌学学生比例不断攀升,成为了当前课堂最大的困境。
学生学习的方式该如何变革?
走向自主的、协同的深度学习是陈静静老师给出的答案。陈老师认为学习力是自我观念的更新与重构,是借助共同体话语的倾听力与借助自我话语的独立思考力的综合。
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来说,学习素养养成的速度是不一的。对于低学段的学生来说,处于学习素养的慢速养成阶段,要注重对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和学科学习的基本方法,掌握倾听与协同的基本方法,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等;对于处于学习素养加速发展的高学段学生来说,要逐渐放手自主探究,让学生自行寻找课题,不断提高研究问题的挑战性和开放性,让同伴关系稳定且深化,以及不断地自我迭代。
通过观察学生深度学习的特征,陈老师同大家分享了一个深度学习的螺旋桨模型:
陈老师进一步解释道,学生学习发生有6个必要条件(6s),即学生充分的心理安全(safety);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significance);学生体会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subjectivities);学习内容具有挑战性(struggling);学习时间比较充分(sufficient);学习过程中有必要的人际支持(support)。
语文学习设计该如何进阶?
文本的选择与解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2015年PISA中国四省(市)学生阅读成绩排名仅列第27名的成绩,暴露了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阅读恐惧、写作恐惧、口语交际恐惧、思维倦怠等问题。走向深度学习成为了解决当前中国学生语文学习问题的关键之举。
陈老师从《佐贺的超级阿嬷》、《百合花开》和《我们是如何过母亲节的》这三个课例出发,深入剖析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定位、核心素养、学习方式、高考命题思路与框架做了一一解读为大家做了深度学习的示范。
陈老师强调,这些课例并不是希望老师们简单地模仿,而是通过这些课例更好地感受深度学习的语文教学设计,从而找到正确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在讲座的最后,陈老师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愿景,即实现每一位学生的深度学习。逐渐形成学生协同学习,教师之间互动学习、专家型教师成长及家长与社区的“教学参与”的美好模式。通过学习共同体,让每个人都走向卓越。
(供稿:“杭州语文课代表”微信公众号编辑部 作者:谢修天 策划:朱林春 监制:金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