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室发源地与清肇祖

摘要:本文对当前有争议的清室发源地和清肇祖问题进行了深入考辨,提出了清室发源地为敖东城即今吉林省敦化市之说,同时提出了清肇祖孟特穆并非猛哥帖木儿的看法,对这方面问题的研究多有助益。

关键词:清室发源地;清肇祖

中图分类号:K25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65X(2003)01-0056-07

清皇室爱新觉罗氏的发源地,迄今仍是史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对清肇祖问题也多有争议。其实,解决这两个问题并不难,之所以越搞越复杂,我认为是某些学者走入历史研究的误区造成的。笔者试图就诸家论述结合文献史料进行一番梳理,探索一下这两个问题,并就教于方家。

一、怎样理解发源地

发源地、祖居地、发祥地并不是一个概念。爱新觉罗氏的发源地也不能结论为满族的发源地。满族是一个民族集合体,并不单纯是女真族的延续。它的形成,吸收并包容了加入这一群体的其他民族人等。女真人成份复杂,到明代中后期已被划分为建州、海西、东海三大部,这也是学者们按照地域的概念划分的。1实际上,除了三大部之外,还有长白山女真、鸭绿江女真等。即使清室祖先属于建州范畴,把它的发源地当做满族的发源地也是片面的;更何况清室本身并不承认自己是建州女真,因此有“南朝误名建州”之说。

满族的发源地,大体来说在白山黑水这一广阔领域,清室发源地也是只能从此中求之。发源地无从谈起。那么即使你明确了清始祖布库里雍顺的生存和活动所在,那么他的祖先又发源于哪里呢?总不能把“三天女”的神话故事当做历史事实吧!清朝始祖为传说中的人物布库里雍顺,可能是实有其人,但他身世之谜,祖先脉络却是一笔糊涂账。因此,清室才将“三天女”故事硬加到自己祖先身上,给自己的祖宗加上一道亮丽的光环。布库里雍顺的出生和活动地区只能做为祖居地,不一定是发源地。同时,也谈不上发祥地。据史载,布库里雍顺的子孙不善抚众,部民叛,杀其子孙,仅逃出一人,直到明季中叶才由他的后代福满开始振兴了家族,发祥地应为辽东的苏子河畔。

布库里雍顺是搞清爱新觉罗氏起根发源的关键人物,自他以后,才有爱新觉罗这一姓氏,他之前何姓氏无考。虽然朝鲜文献有“佟猛哥帖木儿”、“佟努尔哈赤”之记载,这也不能证实他们就真的姓佟。《龙飞御天歌》记有“斡朵里豆漫夹温猛哥帖木儿”,夹温,显然指猛哥帖木儿的姓氏,又是夹温,又是佟,令人无所适从。而清室自称爱新觉罗氏,与夹温、佟毫不相干,清皇室后妃中有不少佟氏之女,按女真俗同姓同族禁止通婚的惯例来看,爱新觉罗家族即或姓佟,也不是正宗佟佳氏,而是冒姓或借用。冒姓、借用、随时改姓在女真人是很普通的事。满语爱新为金,觉罗为氏(哈拉),由此引申为金朝支派还是有可能的。所以,认定爱新觉罗氏的发源地,也是布库里雍顺的出生地和创业地,就是清室的祖居地或发源地。

  二、对清皇室发源地的争论

为证实清皇室发源地准确地理位置,多数学者都把目标锁定在建州卫的初设地上,并认为建州卫的初置地也就是清皇室的发源地(或发祥地)。于是,大量的文章和专著推出,分歧也很大,争论也很激烈。

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说,猛哥帖木儿于洪武年间率部移居图们江下游斡木河(今会宁)2。

一说,建州女真原先以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为中心……,入明以后,逐渐南移。建州女真一支建州卫,明宣德八年移居婆猪江支流富尔江上游的吾弥府(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不久,在李满住的带领下,迁徙灶突出(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浑河上游,苏子河畔。……建州左卫几经转徙,最后于正统五年也来建州,定居在苏子河3。

一说,在蒙古贵族统治时期,努尔哈赤的祖先猛哥帖木儿曾经居住在松花江的依兰,即斡朵里地区4。

一说,初设的建州卫东界抵达松花江,北达今吉林市,卫所始置于奉州(房州),后迁婆猪江流域,奉州即今桦甸之苏密城5。而且,也还有人提出建州卫的始迁地为绥芬河6。

乾隆皇帝曾说过,长白山为祖宗发祥之地,今乃无确知之人。可是中外一些学者无视这句话,另辟蹊径,非要从长白山地区之外找出清祖先的“发祥地”来。

松村润先生是一位日本清史专家,他根据《旧满洲档》记有黑龙江降人向太宗皇帝说了一个“三仙女”的故事,而悟出布库里雍顺发祥于黑龙江北岸,我国学者戴逸亦持此说7。

有的学者说得更加具体,认为“当在江东六十四屯(今爱珲东一带)。”8

而董万山仑先生断言三天女沐浴的布里湖里泊就是今之镜泊湖。他说:“布库里英雄(顺)出生在长白山下布儿湖里泊,反映出满族主体建州女真的先世发祥于长白山及其东北牡丹江上游。由布儿湖里泊乘舟顺流而下至三姓(依兰)。后部属叛乱,攻破鳌朵里(斡朵里)城,尽杀其阖族子孙,范率众逃走,其孙孟特穆(猛哥帖木儿)起而杀仇人之子孙,反映出建州女真从牡丹江口南迁,在 徒 门江流域兴起。”9布儿湖里泊即镜泊湖依据是什么呢?他说,“按《五体清文鉴》和《满和辞典》解释为‘水冒出湖,水泛滥’,即今之镜泊湖。”明白一点说,就是镜泊湖符合这一地貌特征,而且又没离开“长白山”这一地理范围。

另外还有这么一种说法:“大约到了元末明初,建州部女真离开了他们的故乡,南徙吉 林乃至辽宁的东部和北部的边缘。明朝自洪武末年至正统七年(1442)先后设立了建州卫、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对他们进行统治。”10此文虽也指出迁出地为斡朵怜,却没有提及曾入住朝鲜,而是直接到了吉林及至辽宁的东部和北部的边缘。那么爱新觉罗氏的发源地和始迁地究竟在何处呢?

三、敦化为清室发源地

大量文献史料可证,清室的确切发源地当在吉林省敦化市。《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详细记入了三天女佛库伦误吞朱果而孕生始祖布库里雍顺,之后布库里雍顺乘舟而下,至长白山东南鳌莫惠平息鳌朵里城内三姓斗争的事。特别指出“三酋长息争”、“共奉”他为主,以百里女妻之,其国号定为满洲。

历数世后,其子孙暴虐,部属叛,于六月间攻破鳌朵里城,尽杀其阖族子孙,仅逃出一幼儿范,走至旷野,后兵追之。有一社鹊栖儿头上,追兵误认为枯木桩,遂回,范得脱后,遂隐其身以终焉。满洲后世子孙俱以鹊为祖故不加害。到了范的孙子孟特穆,生有智略,将杀祖仇人之子孙四十余人,计诱于苏子河畔、呼兰山下赫图阿拉,杀其半以雪仇,于是孟特穆定居赫图阿拉。有的学者说“范率众逃走,逃到奚关城,成为斡朵里部大首领。这和“仅逃出一幼儿范”、“遂隐其身以终焉”的记载不符。

《清实录》也记“先世发祥于长白山”,布库里雍顺乘船顺流而下,平定三姓之乱,妻以百里之女,奉为贝勒的事。《清史稿》记得简单而具体:“其先盖金遗部。始祖布库里雍顺,母曰佛库伦,相传感朱果而孕。稍长,定三姓之乱,众奉为贝勒,居长白山东俄莫惠之野俄朵里城,号其部族为满洲,满洲自此始11。《奉天通志》强调爱新觉罗氏为“金遗部,居长白山。”12

长白山范围极广,清先世发源于长白山何处?俄莫惠之野指的哪里?俄朵里城当系何城?解决清室发源地,必须重视这三大要素。《吉林通志》记载较详:“敦化县境内古城,俄朵里(一作鄂多哩,《八旗通志》作阿克敦)城东南三里许,牡丹江北岸,周围约四里,尚存土基。

长白山东南俄漠惠(原注地名),俄朵里(原注城名),三姓人共奉布库里雍顺为主,定号满洲,南朝误名建洲。我朝发祥长白,自远祖定三姓之乱,居俄漠惠之野,鄂多理城,在今宁古塔西南三百余里,国号曰满洲,是为开基之始(皇朝通考二百七十一);钦定《盛京通志》内《京城志》引“发祥世纪”略云:始祖居长白山东鄂谟辉之野鄂多理城,在兴京东一千五百里,宁古塔城西南三百三十里,勒富善河西岸。肇祖居赫图阿拉,太祖迁居呼兰哈达,天命元年以兴京为都城。”13

《皇朝通考》云:“远祖定三姓之乱,居俄莫惠之野鄂多哩城。”以敦化为点,向南北延伸,符合距兴京一千五百里,距宁古塔三百三十里的路程。敦化的敖东城,为渤海国旧都,敖东、鄂多,音近,或者讹称,它和依兰的斡朵怜是两回事。勒富善河,又作勒福善河、勒夫城河,指的是今之牡丹江上游,镜泊湖南段,北段称虎尔哈河或忽儿海河。

《吉林通志》并载:“库藏《吉林全图》:山川半非旧名,因复发箧,存王文勤公庆支影,康熙朝内府《舆地全图》有勒夫城河,额多力诸城名在。互相校核,然后知今图注曰牡丹江源者,即勒夫城河;注曰阿克敦者,即额多力城,名虽异则图之部位皆同。揆其相距兴京及宁古塔道里远近,与志无不合。

宁古塔南,敦化县北之故会宁城及额穆赫索罗为驿站所必经。始恍然,今之额穆赫索罗,鄂摩和站,皆鄂谟辉也。今之牡丹江,自湖以下为瑚尔哈河,湖以上即勒富善河。通志本无所谓牡丹江也。然则鄂多理、额多力、敖东、阿克敦,皆音转自通,实一城耳。”说得再明白不过了。我国有的学者则说:“三仙女产生满洲始祖的神话故事,是反映了这一历史事实的:三仙女名佛古伦。佛,满语意为‘旧’,古伦,满语意为‘国’,佛古伦即‘旧国’,就是说:‘旧国’孕育了满洲祖先。俄莫惠之野指的是敦化市北的额穆乡,元代属斡朵怜万户府,‘旧国’即渤海国旧都敖东城。”14

四、关于清肇祖15

清肇祖孟特穆,目前被认为是《龙飞御天歌》中的斡朵里豆漫夹温猛哥帖木儿,董万山仑先生并为之写了专著《清肇祖传》,是与否姑且不论,但有几点需要澄清。清代史料云:肇祖始居赫图阿拉,而猛哥帖木儿却生于奚关城,生活于吾音会,死于阿木河。猛哥帖木儿生四子,即阿谷(权豆)、都赤、董山、董重羊、(秦羊)。孟特穆生二子,长充善、次除烟(褚宴)。

有人以音近来推测,充善即董山,又将充善三子石极奇置于董重羊的名下(失保),认为董重羊是兴祖福满之祖,这在清皇室谱牒上不予承认,仅凭朝鲜文献《李朝实录》的推理编排。考明代辽东巨酋 王 杲 的身世,得知清室祖先同猛哥帖木儿不可能存在血统关系。

王杲,女真大首领,姓喜塔腊氏,他是建州左卫猛哥帖木儿之弟凡察的后裔。 王杲 原名阿突罕,故又称阿古都督。《明实录》中记辽东名酋授职者中无王杲(或阿古)之名,没有得到朝廷的任命何以称都督,就是因为他是名门之后,右卫都督凡察之裔,自称也好,他称也罢,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另外,在董山,李满住等名酋先后被杀的形势下,王杲的崛起为建州女真树起了一面旗帜。因此,努尔哈赤的祖父、父亲也依附于王杲,“为建州都督王杲部将”15。努尔哈赤之母喜塔腊氏,系王杲之女。而王杲之子阿台又娶了觉昌安长子李敦(礼敦)之女,这样的反复联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非同一穆昆哈拉。女真人严禁族内婚,是以知孟特穆和猛哥帖木儿不但不是一个人,而且还并非一个家族。

何以认定 王杲 为努尔哈赤的外祖父?不仅清代官方史料及私人著述里均明确有“显祖嫡妃喜塔喇氏,乃阿古都督女”的事16,而在明人的著述里虽然记载混乱,有的说:“塔失,阿台婿也”17,也有的说:“建州主名哈赤,父塔失,王杲女孙婿也”18。尽管所记不够准确,有误传的可能,但都证明了努尔哈赤家族确实同 王杲 存在血缘关系。此血缘关系为两个不同血统的家族姻缘的结合,而绝对不是族内婚。

另外,还有两则史料从侧面反映了清室祖先不可能是建州左卫都督猛哥帖木儿。《李朝实录》卷189《宣祖昭敬大王实录》有载:大概前日所闻:如许罗里,忽温酋卓古等在癸巳年间相与谋曰:老可赤本以无名常胡之子崛起为酋长,合并诸部,其渐至强大。我辈世积威名,羞与为伍。

朝鲜文献称叶赫为汝许,忽温或忽剌温指乌拉(乌拉部本名扈伦);称纳林布禄为罗里,布占泰为卓古,夫者太或何叱耳,努尔哈赤为老可赤、老乙可赤或老酋。这是万历二十一年(癸巳)九部联军进攻努尔哈赤时,他们议论的话传到了朝鲜。扈伦四部之所以瞧不起努尔哈赤,就是因为他不是建州三卫首领的后裔或家族,而是其属下一个普通女真小头目(常胡),与“ 世积 威名”具有一二百年显赫家族的叶赫、乌拉等部首领根本无法相比,所以他们不服。

那么,他们会是一个什么样身份的“常胡”呢?辽宁省档案馆藏辽东残档中,有一份《定辽后卫经历司呈报经手抽收抚赏夷人银两清册》,从这份明细账上也许能觅得一点 蛛丝蚂迹 。

《清册》详细的记录了万历六年六月到八月间,建州各部落三次入市并受抚赏的情况,应当是真实可信的。从《清册》上查到了入市十七个酋长的名字及其入市的人数,抚赏金额。人数最多的朱长革,三次入市人数为四百三十人,名列首位。叫场(觉昌安)三次才八十九名,不及朱长革的四分之一,排名倒数第三。可见,他的部落是微不足道的,根本不是建州左卫都督猛哥帖木儿的后裔。建州左卫都督猛哥帖木儿被杀,死于朝鲜,其家族、后裔回到辽东仍是名门望族,还没有沦落到“常胡”地步。清肇祖孟特穆没有到过朝鲜的记载,他的事迹是“诱害祖仇人子孙四十余名”至苏子河“杀其半以报仇”,使这个破落家族复兴,在辽东立住根基,所以被尊为肇祖原皇帝。

  五、对发源地诸说的质疑

诸说之一最不能令人信服而又缺乏根据的是“黑龙江北岸”说。此说的惟一来源是《天聪九年档》内记述了虎尔哈部降人穆克什喀向太宗进了一个三仙女故事。故事说三仙女佛库伦浴于布勒和哩湖,吞朱果而孕生布库里雍顺,其眷族即满洲部也。

该 降人 一再申明,他们的地方无档子,从前生活情形只能靠口传。有人断言《天聪九年档》是皇太极借用了虎尔哈降人所述之传说,将三仙女的神话引到长白山,并编造自己祖先为天女所生的历史。这种推测是没有道理的。三仙女吞朱果的神话在女真社会中流传的可能较广泛,并不是清皇室的编造,也不会是虎尔哈部人所独有。

据封建王朝为君者讳的通例,既然皇太极有意冒虎尔哈部人的神话传说移植为爱新觉罗氏的根源,那他就该毁灭一切痕迹,以免给后世留下疑点。《天聪九年档》就不应该记述这一条,即使记了,在后来重修时也应删去,不能认为《实录》中记三仙女、布库里山、布勒和哩湖和布库里雍顺之名是来源于《旧满洲档》即天聪九年档。任何民族、任何家族,不管出了何种动机,决不会拿自己的祖先开玩笑,听了某人传说就当做自己的祖宗是绝对不可能的。

三仙女和布库里雍顺的传说当是清室所掌握的家史,作为爱新觉罗氏的起源,也是有迹可寻的。爱新觉罗起根发源,演变创业,都没有离开长白山的范围,来源于黑龙江北之说无据。布勒和里湖是否镜泊湖?镜泊湖有一渤海时期的红罗女传说,可以说家喻户晓。那么再有个三仙女沐浴吞朱果而生儿的事也肯定会远近传播。

可是时至今日并没有人道及此事。再说,布库里雍顺乘筏顺流而下平三姓之乱,试想一个孩子孤身一人,航行七八百里的路程,食宿怎么解决?历史上,依兰附近的“三姓”并没有过械斗的事,而且他们各有领地,无争夺斡朵里城的可能,他平的什么乱呢?所谓“定三姓之乱”也不会在依兰的斡朵里城,当另有其地,需知,在女真语里音同者比比皆是,不论是地名还是人名,不加分析,机械地用对音来排比,往往是不准确的。因此说,布勒和哩湖既不在黑龙江北岸,也并非镜泊湖。

王钟翰先生于1984年到黑龙江爱珲调查时,访问了三位高龄老人,问他们满族在江北有什么传说时,他们一片茫然19。如有三仙女的传说流传下来,他们不可能不知。解决清室发源问题还有一大疑问,那就是布库里雍顺所建之“满洲国”问题。多数学者均持否定态度,认为是清室杜撰,甚至有人说:“满洲族名在清太宗皇太极时才正式确立,实录所载,显系后人附会”20。满洲作为族称,的确是从天聪九年十月十三由于皇太极的一番话而定,但有人曲解这番话的原意,这就难免把对清室发源地的研究引入岐途,抛开史实而另辟蹊径。

《太宗实录》天聪九年十月庚寅条的原文是这么记的:“谕曰: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叶赫、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我国原有满洲”的“原有”两字往往被人忽视,从而否定皇太极这番话。对“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更不予理睬,而是通过其他途径找问题。

我们说,皇太极的这番话是解决清室发源地的线索,也是关键。扈伦四部哈达、乌喇、叶赫、辉发是事实存在的,那么满洲也不可能是虚构,只不过年代较远,缺乏书籍文契记载。“相传奕世”也只能靠口述了。

在女真的社会里,从前一定有个叫“满洲”的部落或称为“满洲国”的部族。布库里雍顺既然平息了“三姓之乱”,共奉为主,他一定会取一个被三方都能接受的名号,建立一个各方都服从的政权,以示不偏不倚,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满洲国”。后来子孙暴虐,不善抚众,部人叛,杀其阖族子孙,仅逃出一幼儿范,大难不死的范,对家族被戕,“满洲国”覆灭的印象自然会深刻得多,很自然的口授给子孙,才有后来孟特穆“诱仇人子孙于赫图阿拉”杀其半以报祖仇之举。

到皇太极时代,势力扩大了,政权巩固了,条件成熟了,下令恢复祖先时的旧称,并给这一民族共同体定个统一称谓,是顺理成章的事。他不定扈伦,不定建州,摒弃女真旧称,而是选择了“满洲”这一称号,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振兴祖业、“慎终追远”,数典不忘祖的含义。

清先世系统混乱,成了谜团,仅知其始祖为布库里雍顺,布库里雍顺之父为谁?无考,只能编造一个“天女所生”的祖话。数世之后孟特穆起而复仇,家族振兴,为后世子孙创业奠定了基础,因此被清室追谥为“肇祖原皇帝”,而布库里雍顺则成为传说中的始祖了。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两部《纳拉氏宗谱》,两部家谱均修于清初,一部是二等轻车都尉兼佐领阿林泰篡修,一部由雅哈苏、翁阿岱等四人具名 修篡 。四人身份不详,两部家谱均修于康熙十四年。谱上分别记着“我族先世起业,原 据于 满洲国长白山,居纳喇河滨,遂因以为满洲著姓。赋国十二世。”而在世系表先祖纳齐布(禄)的名字旁,着重标注“起业长白山,满洲国贤士”字样。

另外,在记述家族兴衰的档册上,也记有努尔哈赤斥责布占泰的话:“尔我先世,俱系一国之裔,载籍甚明。尔纵不知百世以前的事,岂十世之远亦不知耶!此世数不远之明证”21。内容所记,除此一项与《实录》相合外,其他均差异很大,无一同清代史书对号,可见修谱之人并没有套用官方史料,而是另有所本,无疑问,这也是纳拉氏家族秘传。

这里提到了“满洲国”在长白山地区,“赋国十二世”指的是什么?“满洲国”又是由谁建立的未详。但从 记入 努尔哈赤斥责布占泰的话来看,布占泰的先人同努尔哈赤的先人“同为一国之人”,也就是说,他们都是长白山地区女真人,可能当时确有一个称为“满洲国”的部落。如果布库里雍顺平息三姓之争被推为主,并建立个小小的部落政权满洲国,也只能在长白山地区求之,敦化的敖东城(鄂多哩)当为满洲国的都城。

注:

1茅瑞徵:《东夷考略》记曰:“女真各部在混同江以东,东滨海,西接兀良哈,南邻朝鲜,北至奴儿干。略有三种:自汤站车抵开原居海西者为海西女真,居建州,毛怜者为建州女真,极东为野人女真。它种甚夥。”后世学者也以此为据,习惯地把明代女真人划分为三大部。

2闫崇年:《努尔哈赤传》(北京出版社)孙进己等《女真史》亦持此说,均采自孟森《满洲开国史》。

3周远廉:《清朝兴起史》(吉林文史出版社)。

4滕 绺 箴:《努尔哈赤传评》(辽宁人民出版社)。

5庄祖临:《建州卫初设所在地考》(《满族研究》1996年1期)。此文依据〔日〕和田清:《东亚史研究·满洲篇》)所述之观点。

6见郭毅生:《明代建州卫新探》(《北方论丛》1979年3期;)李健才:《明代东北》也持此说。

7《简明清史》(一)(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8李林:《建州女真的源流》(《东北地方史研究》1985年2期)。

9董万山仑:《清肇祖传》(辽宁人民出版社)。

10孙文良:《满族发展史上的几个问题》(《满族研究》1986第2期)。

11《清史稿·本纪》。

12《奉天通志》卷一百五《氏族五·清上》。

13《吉林通志》卷二十四《舆地志》十二《城地》。

14瀛云萍:《满族究竟发源于何地》(《满族研究》1996年1期)。

15最先提出清肇祖孟特穆即猛哥帖木儿,是孟森先生的《满洲开国史》,以后为诸家所沿袭。

15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一。

16蒋良骐:《东华录》卷一,另《清太祖实录》亦如是记。17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建夷》。

18傅以礼:《明史记事本末补遗》。

19王钟翰:《清史续考·东北考察记》(台湾华世出版社)。20李治亭主编:《爱新觉罗家族全书》、《家族全史》(吉林人民出版社)。

21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大孤家镇满族那恩波家谱,手抄本,现藏抚顺市。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