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大部分中国人生活贫穷落后,但是精神状态很饱满

图文整理/普希金皇村

这是一组反映上世纪八十年中国人生活情景的老照片。改革开放之初,大部分中国人都很穷,生活贫困。但是,那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年代,从这些生动的老照片可以看到,那时候的人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对未来满是憧憬。

八十年代的中国是自行车的王国,大部分人出行交通工具都是自行车。远在比较贫困的农村也不例外,出行、运输大多靠自行车。用的时间长了就需要维修,这就形成了一个修车的行业。城市有农村也有,修车的工具很简单,在农村集市上的墙边,修车汉支起了一个修车摊,汉子的女人带着小孩守在一旁,在忙不过来的时候她也会搭把手,以争取多收入一些。

这张老照上,在一片拆迁的废墟前,两个年轻手艺人为附近居民弹棉花翻做棉被。过去的棉被都是靠这样的手工制作方式来完成,他们先把使用过的棉絮放在一个平台上,然后用弹棉弓子将棉花弹松,再用小竹条挑线分经纬覆盖在铺平的棉絮上,形成一个网,使棉花不会随意滚动。看似简单的制作方法,但做出的棉被极其松软。

80年代,挂历盛行一时,很多出版单位都会出版一些电影明星挂历,人们称之为"大美人挂历"。在那个年代人们把挂历作为新年的礼品送给亲朋好友,挂在房间里既能看日期也能作为一种装饰供人们欣赏。大美人挂历在农村的大集上挂出来销售,农民赶集的时候买上一本大美人挂历,贴在家里墙壁上欣赏。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标准的提升,这种盛行了十几年的习俗也随之消失了。

画面上这位老妪是云南德钦地区布村藏族虔诚的藏传佛教信仰者,那年她85岁,为了修好自己的来世,和自己子孙后代绵延昌盛,她每天都要到距离布村1公里外的梅里雪山脚下的白塔转塔。 每天围绕白塔要转上两千圈,塔座上堆放着两千小石子,每转一圈就拿一个石子,把石子放在另一堆,石子拿完两千圈也就转完了。老人豁达开朗,她对她的来世充满了信心。

自然村落是中国行政的最基层,大事小情都要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公布、民议和实施。会场一般设在村委会(或村政府)办公处,大院落居多。会场摆满长条凳,主席台摆上桌子和板凳。 这是一个广西农村村民大会的会场,村民还没有到齐,先来占好座位,并在一起聊天。

每年春节地坛都举行传统庙会,在庙会期间,很多民间传统艺人和手工艺者都会展示自己保留的传统节目。庙会里的传统小吃也吸引了很多游客。“茶汤”是李家祖传的手艺,当头戴小毡帽,身着黑棉袄棉裤的当家人用大铜壶冲出香甜可口的茶汤时便有大批游客前来品尝。

在运输工具还不发达的农村,运输大多靠马车驴车,独轮车也是农村最原始的运货工具。头戴白毛巾的河北老汉把在集市上购买的生活用品装在自己的独轮车上,推车回家。

婚礼上的唢呐手。婚礼是人生历程当中的一件大事,一般都比较隆重。但在物质比较匮乏的陕北婚礼就简单多了。陕西定边一个农家正在举行婚礼,我们看不到场面的热烈。由于交通不便,新娘只好随着迎亲的队伍在两位伴娘的陪伴下向新郎家走去,而二人乐队吹奏着迎亲曲,唢呐声打破了山村的寂寥,新娘头上的花束给黄土高原平添了喜色,一个新的家庭诞生了,祝福他们幸福。

山东沂蒙地区是个比较穷困的山区,地少人多,干旱少雨。由于买不起农用机械,耕地主要靠牲畜和人力。看得出来,土地不是松散的,而是土块,必须把土块弄碎弄平才能下种,父亲扶耙,儿女拉耙,他们仍然延续着几千年来的古老耕作方式

前门一带是古老的商业街,车水马龙、人头攒动、肩摩踵接。在箭楼西侧路南有一个茶馆,大碗茶二分钱一碗,号称中国可乐。人们在逛街、购物时渴了、累了,就到茶馆歇息,顺便喝上一碗即解渴又实惠的大碗茶。

1997年12月3日,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建于明清时期的南大街是一条繁忙的商业街,青石板铺道,两旁的房子用传统的灰黑瓦覆盖,且大多为商铺——古玩店、当铺、商号以及各种票号,展现了明清一条街的繁忙与热闹。每逢节假日,都会吸引大批中外旅游者来平遥城游览。

逢集的日子,村里的主要街道都摆满了各种商品。很多农民把自己种植的粮食、蔬菜等农产品也拿到集市上销售。老农们在集市上除了卖自家的产品也要买一些生活用品,形成了一个购销两旺的农贸集市。

在大城市靠捏面人这种手艺来维持生活的人已不多见,但在小城镇有时还能遇见捏面人的手艺人。他们背着一个特制的木箱,箱子里装着捏面人的材料和工具,哪个地方热闹人多,就把箱子架起来,摆上几个捏好的人物和动物造型,开始招揽买主。戴耳罩的小孩被着五彩的面人吸引,高高兴兴地选了一个自己喜欢的面人的样子,花上很少的钱,一边等待拿到快做好的面人。

农民对一年一度的春节是很重视的,每当过节的时候陕西义河村的老百姓都会自发地组成表演队,敲锣打鼓到村里挨家串户为乡亲们送去慰问、送去快乐、送去节目。有些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在自家的窑洞前请几出好戏来热闹一场。'二人转'是陕北地区的一种戏曲……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