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长征故事,品于都美食—“新长征宴”温暖上席!

为进一步打响于都县全域旅游品牌,提升于都县红色菜肴品质,创新经典菜品系列,让前来于都的游客吃到正宗的于都红色菜肴,2020年8月3日上午,由县文广新旅局、县商务局和县餐饮协会在长征宾馆举办于都红色菜肴“新长征宴”推广交流培训会。县文广新旅局副局长肖元忠、商务局副局长段徳军、长征宾馆总经理李宁、餐饮协会会长杨郁亮出席培训交流会,于都枫叶花园酒店、银海大酒店、于都县长征宾馆、赣州大饭堂餐饮、赣源大酒店、丽景餐厅、丰鑫融休闲餐厅、看菜恰饭餐厅、红嫂当家等餐饮企业厨师代表参加。

培训交流会由县文广新旅局副局长肖元忠主持、商务局副局长段徳军、长征宾馆总经理李宁、餐饮协会会长杨郁亮分别讲话,各参会餐饮企业互相交流,对长征宾馆制作的“新长征宴”进行了现场观摩学习。

听长征故事

品于都美食

新长征宴

—— 什锦盒头 ——

烧卷子、云片、辫酥等

烧卷子、云片等是于都百姓下酒闲聊的绝配,红军长征出发时百姓除了拿出大红薯、大豆、鸡蛋等食品,还特意制作了烧卷子、云片、辫酥、米果叶、花生、豆子等,目的就是要让红军兄弟们在长征路上吃着干香酥脆的家乡味道能胜利安全的回来,呈现出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感人场面。

—— 红军南瓜汤 ——

南瓜、小米、枸杞、红枣等

红军长征出发时,于都河沿岸群众几乎将家中所有的门板、木料等一切可用器材都捐献了出来搭建浮桥。当时瓜农老赵主动把搭瓜棚用的木料扛到了于都河边,还特地将未成熟的南瓜切片,用米汤煮成南瓜汤,送到了架桥工地,感动得红军将士们热泪盈眶。

—— 客家氽前夹 ——

客家氽前夹又称“大锅汤”,当年红军在于都集结休整时猪肉特别少,偶尔有少许。为了让红军都能喝上肉汤,老百姓取猪前腿肥瘦相间的夹心肉,拌本地红薯粉切片备用,先将肥肉片下锅,熬出猪油,再与已拌入味的前夹肉片炒匀,加水煮熟倒入碗中,配葱花即可。

—— 雩河鱼干 ——

当年领唱《送郎去当兵》的歌手谢红莲,也是于都苏维埃政府的妇女部长,小名叫红妹子。她爱上了世代在于都河上以打渔为生的刘家富,并和刘家富成婚。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开始时,红妹子头一个动员丈夫参加了红军。临走的那天,红妹子特意在河里打捞了一大网兜小鱼烤成干货,然后油炸后配以姜葱蒜辣椒焖入味,再浇酒酿炒干,让家富带在路上吃,家富将美味的鱼干子分享给红军兄弟们,战士们都称赞好吃。

—— 军民鱼水情 ——

特色鱼饺

于都百姓为怀念当年和红军的鱼水交融的情谊,用鱼肉、淀粉做成饺子皮,包上猪肉制成蝴蝶形饺子,取名"蝴蝶鱼饺"。鱼饺嫩软爽滑,口味鲜香。寓意军民血浓于水的交情。

—— 苏区“二合一” ——

豆腐焖五花肉

“红烧肉”是毛泽东最喜爱的菜肴之一。打战时期,毛泽东的饮食太简单、太艰苦了。在他看来,能有红烧肉吃就是大补了。因为当时猪肉只是偶尔有少许,当地百姓便把自制的豆腐加入肉中一起焖煮。这样做出的来肉质肥而不腻,醉香解馋,豆腐也十分入味。

—— 长征野菜 ——

马齿苋或红皮菜

1934年9月底,毛泽东在江西于都突然患上恶性疟疾,红军中的著名医生傅连璋用野生马齿苋熬汤,使他转危为安。马齿苋有清热解毒、治疗痢疾等多种疾病的功效。就因这道菜肴的神奇作用,后来发展成为现如今的长征野菜,它的食材就取自于野生马齿苋,再配以蒜子、辣椒清炒或凉拌而成,不但味道鲜美,据美国科学家发现马齿苋具有保护心血管、防治冠心病的作用。

—— 幸福大团圆 ——

牛三宝

牛三宝是于都人民逢年过节与亲人团聚时常吃的一道菜,寓意“团团圆圆”。当年于都人民送子送郎当红军,期盼革命早日胜利,亲人回家团圆。牛三宝食材选自于都县新陂乡,牛蹄筋、牛尾、牛鞭三者一起烹制,配以香菇、口蘑等慢火煨炖而成,具有滋肾壮阳,祛寒提神,润肤美容等功效。

—— 苦尽甘来 ——

棕花炒肉

在于都乡间,几乎每家都习惯在房前屋后种几棵棕榈树。待到春天,摘取棕榈树上的花苞,搭配瘦肉爆炒,鲜脆可口,食时微苦,食完甘甜,唇齿留香。棕花有清肝明目,清凉解毒之效。因棕花珍贵,棕花炒肉也是于都人民对远方的客人最尊贵的招待。入口的苦味也提醒新一代的长征人忆苦思甜,不忘初心。此道菜获得全省叫响赣菜“十大碗”的题名菜肴。

—— 愈来愈好 ——

农家芋丸

红军在于都集结休整期间,当地百姓想尽办法让红军吃饱吃好。将芋头煮烂,去皮,压成泥,配以红薯粉,拌匀再用手抓成丸子状,用水煮熟,配上辣椒盐水,口感软糯、劲道。之后于都百姓将芋丸用高汤烩煮或清蒸,成为一道名菜。

—— 金牌猪手 ——

金牌猪手是为了纪念红军革命的胜利。原食材出自于都岭背生态农场,天然健康,土猪肉皮厚而不肥,肉质更有弹性和嚼劲。猪肘含丰富的胶原蛋白,对润泽皮肤有良效。

—— 利村牛肉 ——

利村牛肉,起源于于都县利村乡。利村圩上曾有一位名叫“高脚婆”的妇人,特别擅长爆炒牛肉,每当逢圩,周边的百姓会买好牛肉到高脚婆家里让她代炒。因高脚婆用麦叶炒牛肉,麦叶清脆牛肉鲜嫩,荤素搭配味道鲜美,使得利村牛肉的做法和名气在赣南十八县流传开来。

—— 古村寻味 ——

酸炒东坡

酸菜炒大肠是于都的传统名菜,特别是葛坳乡的炒东坡尤其出名。将猪大肠洗净切段,用本地特制的酸菜(酸萝卜、酸洋姜、酸辣椒等)作为主配料,爆炒而成,其特点是色泽素雅,味道酸美,入口滑嫩。相传苏东坡在贬滴途中经江西赣州时,初尝此菜时就被其独特的风味倾倒。回去后念念不忘此菜那特有的韵味,每饮必以炒大肠佐酒。后人为纪念苏东坡称此菜为“炒东坡”。

—— 丝丝乡愁 ——

热拌马安鱼丝

鱼丝又称谐音“余思”,是于都马安乡的传统特产。传说有位聪明的女子,嫁给了一位船工为妻,因为丈夫经常出门在外,为让他不贪恋外面的繁华世界而忘了家,便仿效制粉丝的方法,以鱼肉和薯粉为原料,精心制成鱼肉粉丝,并取名为“与你相思”,让丈夫带着在路上食用。从此,丈夫每吃到鱼丝,就会想起美丽的家乡及贤惠的妻子。左邻右舍的们,纷纷向船工妻子取经,鱼丝的做法便流传开了。

—— 梅菜素肉 ——

富硒二蔬

1930年盛夏,毛泽东来到于都的竹篙寨视察军械修理保管处。当地谢表嫂不知拿什么招待毛泽东,知道毛委员爱吃红烧肉,可当时没猪肉,就用冬瓜去皮蒸透,再炸上色,还像模像样的切片扣入碗中,再配上梅菜干,这颜色、这味道还真像他最喜欢吃红烧肉。此食材采用于都县扶贫产业富硒蔬菜制作而成。

—— 红烧二脚黄 ——

岭背生炒鸡

食材选自于都岭背镇扶贫产业肉鸡养殖。因其养殖的肉鸡有个明显的特征:鸡的两只脚特别黄,因而得名二脚黄。这些鸡常年生长于广阔山林和鱼塘间,生长周期长,每日四处奔跑觅食,肌肉纤维细,肉质鲜嫩,富有嚼劲。肉中含丰富蛋白质、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营养价值高,是真正绿色无污染的健康食物。

领悟感人历史

打造经典菜品

诠释长征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来源:于都文化旅游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