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辽塔占据全国辽塔半壁江山

引言 辽代古塔简称辽塔,其以独特的风格造型和精美的建造艺术在中华古塔中独树一帜。我国现存辽塔约有60座,其中辽宁境内就有约30余座,契丹民族兴于辽河,辽宁省名源于辽河,辽宁辽塔的“辽”字,既有空间上的地理分布,又有时间上的历史积淀。一座座矗立在辽宁境内的辽塔,历经千年,记录着佛教在东北地区的传播流变,也成为我们窥探大辽王朝兴衰的一扇窗。

图1 北镇崇兴寺双塔,是辽宁古建筑中的精品。双塔东西对峙,拔地而起,矗立千年,经历了历代战争和自然灾害,如今依旧庄严古朴,巍峨峥嵘。北镇原名广宁,位于医巫闾山东麓,自古便是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区,在辽代历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北镇双塔建于辽代晚期,它们和辽宁境内其他辽塔一起守望着辽阔的辽沈大地,诉说着大辽王朝远去的传说。

时光回溯到公元1125年,当女真人首领完颜吴乞买率领的金国大军攻城掠地之时,辽国城池接连失守,契丹将士早已无力阻挡这支曾经对自己俯首称臣,如今却无比强大的军队。此时,辽国最后一位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仍然将希望寄托在佛教神明上,希冀用礼佛、建塔来巩固江山社稷。对于整个辽国而言,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也都在国之将亡时用礼佛来保佑自身平安。但是礼佛、建塔终究没能抵挡住女真铁骑的到来,金灭辽就如摧枯拉朽一般迅速。改朝换代后,在辽国核心统治区,也就是今天辽宁省境内,留下了众多的佛塔,这些原本是要护佑江山和黎民的佛塔却成为了江山易主的见证。自此,“辽以释废”“辽以塔废”的说法就流传开来,至今仍得到学术界很多人士的认可。

佞佛、建寺、造塔耗尽了大辽王朝的气数

历史上的辽宁,多数时期都以国之东北疆的身份出现在历代王朝的版图中,为数不多的几个以辽宁作为核心统治区的政权,都能为辽宁留下灿烂的历史遗迹: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公孙氏政权,为辽阳留下汉魏壁画墓群;十六国中的“三燕”(前燕、后燕、北燕)为朝阳留下了龙城遗址和大量的珍贵墓葬,如著名的冯素弗墓;满清王朝为辽宁留下了一宫三陵;奉系军阀在沈阳留下了大量的民国建筑……而大辽王朝,留给辽宁的则是一座座矗立千年的古塔。据估算,现存辽塔约60座,占历史上所建辽塔的1/4,这其中,约有一半以上都分布在辽宁省。从2000年到访辽阳白塔到2014年到访喀左境内的大城子塔,十几年时间,我几乎走遍了辽宁的古塔。散落在辽沈大地上的座座辽塔,就像是大辽王朝留给我们的密钥,透过它们,我们得以打开通向千年前大辽王朝的那扇门。

图2 辽宁现存辽塔分布地图(含部分金代仿辽塔)

图3 辽塔为辽宁的历史文化增添了一抹亮色

历史上的辽宁以国之北疆而居,很多以辽宁为核心统治区的政权都为辽宁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佛教文化是辽代文化中最闪耀的一颗明珠,而座座佛塔就是当年佛教在东北地区传播流变的直接证明。诸多历史建筑都消失在了历史的尘烟中,而众多的辽塔却保存下来,虽然存世数量不足历史上的四分之一,但却给辽宁的历史文化增添了一抹亮色。

1600多年前,契丹民族就在辽河上游一带活动,到隋唐时,已经非常强大。契丹在唐朝的统治下,吸收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王朝时(907年),契丹族就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信奉佛教。辽景宗、圣宗时,佛教信仰逐渐走向繁荣,到兴宗、道宗、天祚帝时,甚至达到了佞佛的程度。辽中期后,特别是澶渊之盟(1004年)后,辽和北宋进入了和平年代,经过休养生息,辽国力达到顶峰,当时的辽国,上到皇家、契丹贵族,再到各地官员、僧人,下到各族百姓皆参与到佛事之中。对此,辽道宗咸雍八年(1072年)的《蓟州神山云泉寺记》中有一段生动的描述:“佛法西来,天下响应。国王大臣与其力,富商强贾奉其资,智者献其谋,巧者输其艺,互相为劝,惟恐居其后也。”北宋彭汝励出使辽国时曾写诗:“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络臂面涂黄。南人见怪疑为瘴,墨吏矜夸是佛妆。”面涂黄也就是辽国妇女的一种护肤“面膜”,因其颜色与佛像面部相似,故称佛妆,礼佛崇佛已经融入到辽国全民的日常生活中。佛教在辽朝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起到文化教育的作用,甚至承担了学校的一部分功能,对知识的普及,文化的传播贡献极大,也为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佛教的兴盛也带来了寺院和佛塔等佛教建筑的大量出现。当时,辽国从皇室到民间都把大量的财富用来建造寺庙与佛塔。朝阳市出土的辽天庆六年(1116年)的《灵感寺释迦佛舍利塔碑铭并序》中就对辽人建塔全程有鲜活的描述:为“兴塔像”,先是“求化官长及贵戚,并豪族之家”,然后“各助以金帛车服,或诸珍玩。计获数百万钱,共为成办之”,“于是火其砖,广若山积。募其工,翕如云合”,“负土于阶者,若蚁之累垤。汲泥于檐者,如燕之巢房”,“凡一十三级,通百有余尺”,“风鸣宝铎,尽宣妙法音”……可见当时辽宁境内兴建一座佛塔所动用的人力、物力、财力之盛。佛塔、寺院可谓是鳞次栉比、棋布星罗。辽国也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北方佛国”。

图4 辽塔是打开大辽王朝历史之门的一把钥匙

辽宁是辽朝的核心统治区域,辽塔集中分布在辽宁的三大地区:大小凌河谷地、辽西走廊滨海平原和下辽河平原两厢。这几个区域农业发达,经济繁荣,人口众多,辽代七大佛教中心中的三个都在今天辽宁境内,辽国全民崇佛礼佛的虔诚信仰和澶渊之盟后国力的充实等多个因素共同造就了辽宁辽塔众多的局面。图为锦州市内的广济寺塔。

学术界很多人认为契丹本是游牧民族,骁勇彪悍,过度崇佛使他们逐渐由强健到文弱,丧失了勇武精神,并且耗费大量国家财富来建造佛塔、寺院,而不是用于发展生产、建设国防,才导致了国家开始衰落,以致出现国穷寺富的尴尬局面。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在出使辽国时曾说:“北朝皇帝好佛法,能自讲其书……僧徒纵恣,放债营利,侵夺小民,民甚苦之。此盖北界之巨蠧,而中朝之利也!”甚至在辽最后几年,大辽皇帝仍然在做用建造佛塔来代替增强国防、祈求江山永固的荒唐事,面对强悍的金兵到来,辽国兵将早已没有抵抗能力。亡国之时,辽宁境内还有阜新红帽子塔、义县嘉福寺塔、朝阳八棱观塔等多座佛塔正在修建。唐人皮日休曾评价大运河为“尽道隋亡为此河”,200多年后,如果皮日休看到辽亡,不知会不会抒发“尽道辽亡为塔佛”的感慨。

今天,契丹民族早已远去,众多木构古寺也已消失在了历史的尘烟中,但砖砌的辽塔却依旧矗立,诉说着千年前那段佛教兴盛、江山易主的故事。

图5 辽塔是大辽王朝由兴至衰的历史见证者

辽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北方佛国”,辽国境内佛塔、寺庙鳞次栉比,因为过度崇佛礼佛,甚至佞佛,让骁勇彪悍的契丹民族丧失了勇武精神,寺庙和佛塔的修建耗费了大量国家财富,这也成为辽国力衰退的原因之一。如今木构的寺庙已经所剩无几,很多砖构的佛塔却保留下来,这些矗立千年的辽塔是一部部无字史书,记录着那个时代,见证着历史兴衰。图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塔营子塔。

辽宁何以成为辽塔的集中地?

与五代、北宋相伴始终的辽国疆域虽广,但核心区却只包括今辽宁大部、吉林西部、内蒙古南部和东南部、河北中北部、北京、天津中北部和山西北部,辽塔的分布也大都在这几个区域,其中又以辽宁分布最为集中。辽宁辽塔又主要集中在三大地区,即大小凌河谷地、辽西走廊滨海平原和下辽河平原两厢,特别是以朝阳为中心的大凌河沿岸,是历史上、也是现存辽塔最密集的区域,辽宁东部的山区则少有分布。

为何辽宁成为辽塔的集中地?这还要从当时辽国的地缘文化说起。辽国共有七大佛教中心,即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南京析津府(今北京)、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大明镇)、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兴中府(今辽宁朝阳)和觉华岛(今辽宁兴城觉华岛),七大佛教中心辽宁独占其三,并且辽代五京中的中京,虽不在辽宁境内,却位于辽河上游,历史上一直属于辽西地区,如今距辽宁省界也不过18公里。

图6 辽中京遗址上的大明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距离辽宁省界不过18公里。大明塔高达80.22米(含辽代始建的台阶式基台),是全国仅有的三、四座高度达80米以上的古塔之一。但此塔塔身直径之大,却是其它80米以上高塔所无法比肩的。大明塔基座底边边长为14米,对角直径达36.6米,是我国体积最大的古塔。

建造佛塔在唐代时便是崇佛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契丹统治者在接受唐代佛教的同时,也承袭了唐代建塔的传统,柳城(今朝阳市)人善造佛塔,唐朝时,辽宁就拥有众多修寺建塔的能工巧匠。辽政权建立以后,辽太祖、太宗多次南征,将燕云地区(今京津冀北晋北地区)的大量汉民迁徙至辽西。燕云地区历来有崇佛传统,唐武宗和后周世宗的灭佛运动,使中原佛教元气大伤,而幽燕之地则在灭佛事件中幸免于难,被掠夺到辽西的汉民的佛教信仰一直根深蒂固,从幽云地区掠徙的人口中,有很多建造寺庙佛塔的工匠,为传统辽地修建佛塔扩充了技术人员。到了辽中期,辽国经济繁荣,澶渊之盟后,辽宋两国进入了长达百余年的和平时期,同时,宋每年都向辽交纳大量绢银岁币,并且大凌河流域、辽西走廊、辽河平原等地农业发达、人口密集,辽代沿河分布的州城,远比今天县的数量要多,这些都充实了辽国国力,为修建佛塔提供了物质保障。

今天辽宁一带曾是整个辽国最核心的统治区域,也是最富庶的地区之一,经济的发达,人口的稠密,根深蒂固的信仰,让辽国从上至下都拿出大量财富来修庙建塔。当时,辽沈大地的寺庙佛塔比屋相望,诵经之声环绕里坊,崇佛景象蔚为壮观。

图7 朝阳北塔“五世同体”解析

朝阳市内原有三座古塔,即东塔、南塔、北塔,如今东塔已不存,仅剩南北二塔,1984年开始,文物部门对朝阳北塔进行了全面维修,维修前,以文献资料结合塔身风格,推断其为辽塔,但随着古建筑勘察和考古发掘所取得的成果,逐步揭示出了朝阳北塔五世同体的神秘面纱。北塔最早的地基为三燕(前燕、后燕、北燕)时期的龙城宫殿遗址,再上层的夯土台基为北魏所建木构“思燕佛图”塔遗址,隋文帝时又在北魏塔址上再建寺塔,唐时重建砖塔。辽代时,随着佛教的繁盛,又对塔体进行了“外层包裹”并在唐代残塔基础上增筑两层,更名为延昌寺塔,五世同体的古塔世所罕见,朝阳北塔更被冠以东北第一古塔的称号。

以砖仿木:密檐式辽塔的巅峰之作

辽塔中最著名的当属山西应县木塔,但除了应县木塔,现存辽塔皆为砖塔,辽代砖塔的最大成就就是把以砖仿木的水平做到了登峰造极,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全国现存的约60座辽塔按形制可分为密檐、楼阁、花塔、覆钵四种,其中辽宁辽塔更是把密檐式砖塔发展到了极致。

图8 辽塔四式(由左向右:密檐式、楼阁式、花塔、覆钵式)

密檐式塔是辽塔中最常见的塔型,均为辽后期所建,约占到现存辽塔的近80%。所谓密檐式塔,就是第一层塔身高大,二层以上的塔身异常短促,塔檐层层叠压,显得非常密集。第一层塔身和塔檐是全塔的重点,柱、额、枋、斗、拱等砖仿木构都集中体现于此。与木构的斗拱起到重力支撑作用不同,砖仿木的斗拱完全是将砖雕刻成斗拱样式,起到装饰作用,炉火纯青的砖仿木构技术,让人远远看去就和榫卯咬合的木构一样。

图9 辽砖仿木出飞檐(上图为木结构、下图为砖仿木构)

辽塔区别于其他朝代古塔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将砖仿木构发挥到了极致。尽管砖材与木材的物理属性有较大差别,但辽代工匠却忠实地模仿出木构建筑中的柱、额、枋、斗、拱,砖仿木技术炉火纯青,足以以假乱真。

除了砖仿木构外,辽塔还以精美的砖雕技术闻名,比如高70.4米的辽宁第一高塔——辽阳白塔,胁侍菩萨砖雕精美异常,有曹衣出水之姿,其立姿飞天,素有辽塔第一飞天之美誉。海城市析木镇的金塔须弥座壸门内的八只伏狮,雕刻艺术令人叹为观止,为辽金动物雕刻艺术精品,历经千年,风采不减。朝阳凤凰山云接寺塔的塔身砖雕异常复杂,雕工细腻,宝相庄严栩栩如生,塔身还雕刻有众多的乐器和舞伎形象……透过一座座辽塔砖雕,我们不仅能看到千年前佛教的流布,也能感受到契丹民族乐舞文化的发达和日常生活的丰富。

图10-1 精美的砖雕之一,朝阳凤凰山云接寺塔的塔身造像。摄影/杨晓利

图10-2 精美的砖雕之二。摄影/杨晓利

除了楼阁式辽塔中间为空心,多数可以供人上下外,其他几种辽塔表面上看似乎为实心,不能进出,但它们却并非完全实心塔,在塔体内部大多开辟天宫、中宫、地宫,中宫位于塔中央,多存有经幢、佛像等物。天宫大多位于塔刹之下,地宫位于塔基下,天宫地宫内多藏有辽代时的各种礼佛器物和文物珍品。1984年,文物部门曾对朝阳北塔天宫地宫进行过发掘,在这座古塔内发现了大量的金银器、钱币、玉器、玛瑙、石函、舍利、佛经等珍贵文物,通过这些文物,我们依然可以窥探辽代寺院藏有大量国家财富的盛况。

密檐式辽塔将砖雕、砖仿木的技术达到了历史顶峰,对后世影响非常大,金、元、明、清等朝代的古塔也多承袭了辽式密檐塔的风格,但却都没有超越辽代砖艺达到的成就。

图11 辽塔的天宫地宫往往成为破解未解之谜的关键所在,朝阳北塔天宫地宫出土的大量文物,如瓶中套瓶的波斯玻璃瓶、鎏金银舍利塔、金银经塔、水晶珠七宝塔、金盖玛瑙舍利罐、玉飞天、北魏佛头像等珍贵文物。通过众多文物,我们可以感知当时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辽代对前朝佛教的传承以及千年前辽塔兴建的盛况。摄影/罗东东

与华北辽塔的风格差异凸显辽宁辽塔独特价值

密檐式辽塔砖雕技艺高超,但辽宁辽塔却与其他地区辽塔的外表雕饰风格迥异。根据第一层外表面雕饰的不同,辽塔砖雕可分为东西两个流派,西派主要分布在燕山以南和雁门关以北地区,表面以门窗为主题。东派则以佛教浮雕造像为主题,这一流派除极少数的几座塔,其余塔全分布在辽宁。

图12 辽塔砖雕大体分为东西两个流派,西派主要分布在燕山以南和雁门关以北地区,塔身表面以门窗为主题。东派则以佛教造像浮雕为主题,这一流派除极少数的几座,全部分布在辽宁省。密檐式辽塔的第一层塔身各面几乎全为“一主尊二胁侍三华盖二飞天、主尊趺坐于券龛中”的布局,是辽宁辽塔的标准造型。图为锦州广济寺塔第一层塔身正西面。

对于这一差异,虽说可以用地方风格来解释,毕竟燕山以南地区和辽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地理单元。但很多学者认为,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是因为燕山以南毗连北宋,当地辽塔风格受到了宋的影响。但我经过十多年实地走访比较,发现燕山以南辽塔风格和受北宋影响并没有太大关系。首先从现存的佛寺木构建筑看,辽承唐风,和北宋迥异。其次,辽宋对待佛教的态度差异甚大,佛教完全融入了辽人的生命,而宋人则只是将佛教当作生活中的一部分。历史上“三武一宗”(即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的灭佛运动,特别是唐武宗的会昌法难,使佛教遭受了沉重打击。但北疆辽地却未受到过多影响,五代时期也躲开了后周世宗灭佛,于是唐代佛教在辽朝境内沿袭了下来。北宋禅宗盛行,辽人则多学华严、密宗,排斥南禅。因而燕山以南佛塔风格受宋影响的说法尚有疑问。

对于两地辽塔风格的差异,目前还没有完全合理的解释。要分析这一谜题,就只能说与契丹统治者有关了。辽宁地区契丹民族占据的比例远高于京津冀晋地区。契丹统治者信仰的密宗成为了汉传密教在我国发展的最后阶段。密教极为重视仪轨,各种法事都必须通过“曼荼罗”才能进行。曼荼罗意为坛、坛场,修法时必须布坛。辽宁各地每一座佛菩萨像遍布塔身的辽塔可以看成一处处立体的曼荼罗坛场,朝阳一带的四方形佛塔,塔身即为金刚界曼荼罗,锦州广济寺塔等,塔身为九位曼荼罗。同时,塔身雕刻佛像、飞天等装饰,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和视觉冲击,营造出西天佛国的神圣氛围,更能得到统治者的偏爱,因此,辽宁辽塔展现出了与其他地区辽塔风格迥异的特色,而这也是辽宁辽塔彰显出的独特价值。

在千年的历史中,经过历代战争、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后,留存下来的辽塔不足当初的四分之一,这些辽塔或是在闹市,或是在山野,无不记录着千年前辽宁境内崇佛盛况,成为一部部无言的史书,它们在辽沈大地上矗立千年,默默诉说着那些尘封的往事。

图13 辽塔记录了一个王朝远去的背影

今天,契丹民族早已远去,但千年辽塔却依旧矗立着,他们或是在闹市,或是在荒野,都默默诉说着千年前崇佛的盛景,成为我们解读辽代历史的重要参考。关于辽塔仍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热爱它的人去破解。图为冬末的朝阳凤凰山云接寺塔,山野间高塔耸立,成为辽宁独特的历史符号。

专家视点

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建立政权后,为了保持民族性将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分开统治,主张因俗而治,开创出两院制的政治体制,努力保存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吸收了渤海国、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国的文化,有效地促进了辽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灿若星辰的辽代文化,其中佛教文化则是最为明亮的一颗星,辽代佛教文化继承了唐代的佛学传统,贵族化的义学宗派兴盛,名僧辈出,在东亚佛教文化圈居于中心地位,并向周边国家辐射,对金、元、明、清的佛学也有很大影响。10—12世纪,唐代佛学传统在中原地区出现断裂,在北疆地区的契丹却得到坚守和延续。辽代统治者从信仰出发,其佛教政策具有明显的非功利化取向。辽代从典章制度,到日常生活,无不以习唐为荣。因此在唐朝灭亡后,中亚、西亚与东欧等地更将辽(契丹)视为中国的代表称谓。

辽代留存最多的地面文物就是辽塔。辽宁境内现存的约40座辽塔见证了辽代佛教文化的兴衰演变。辽塔的独特魅力也吸引了日本等国学者的到来,近百年前,日本的鸟居龙藏、伊东忠太、常盘大定、关野贞、村田治郎等著名建筑学家、史学家就曾实地考查东北辽塔,并发表、出版了众多高水准的论文、书籍,有些还以影像资料记录了百年前辽塔风貌。辽宁辽塔时代跨度长,历兴宗、道宗、天祚帝三朝,有近百年之久。形制从早期的方形密檐塔逐渐向八角形密檐塔演变,塔身装饰异常精美。从建塔的时代特征、塔身装饰变化、建筑风格的演变等诸多角度去研究辽塔,发掘辽代文化的内涵,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因此,深入开展辽塔研究是进一步了解辽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一把钥匙。

值得一提的是,在历史研究中,国人素有厚古薄今的传统,在潜意识里,总认为年代越久,价值越大,但坚持实事求是的历史观更为重要。辽宁众多的古塔,大部分是辽代所建,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是金或明所建,很多学者却习惯性寻找蛛丝马迹来赋予古塔更古的身份。尽管从时代上讲,金、明晚于辽,但从历史研究价值上来说,它同样见证了金和明的历史,其价值也很高。辽政权被女真人所灭,但契丹百姓并没有被杀绝,政权更替,但信仰却不会立杆见影地改变,它会随着文化的变化逐渐变化。故此,正确地给辽宁古塔断代,而不是为了凸显辽宁古塔的价值而一股脑地将其定为辽代,则是实事求是历史观的体现。明确一些古塔为金、明修建,不但没有降低古塔价值,反而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辽代佛教文化对后世的影响,反映出辽宁文化发展的具体脉络,其价值反而会更大一些。

本文录自2020年2月《中国国家地理 辽宁专辑(下)》编辑:线朝华

郎智明,孙树发(摄影).辽宁辽塔 占据全国辽塔半壁江山的古塔群[J].中国国家地理,2020(2):166-179.

图文内容有删改

来自辽塔奉天

满族文化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