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有太监吗?

作者风雨行进

在汉阳陵帝陵17号外藏坑出土了一枚铜质印章——“宦者承印”,宦者承即少府下属具体主管皇宫服务的宦官。同时还出土了部分阴部只塑短小阴茎而无阴囊的裸体陶俑,被人们誉为是西汉时期宦者的形象。宦者即宦官,是古代帝王为防止宫内女眷与男子发生淫乱宫帷之事,而以阉割后失去男性功能,在宫中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人的称谓。《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齐丞相舍人奴从朝入宫,臣意见之食闺门外,望其色有病气。臣意即告宦者平。”《汉书•齐悼惠王刘肥传》:“齐有宦者徐甲,入事汉皇太后。”颜师古注:“宦者,奄人。”

我国古代历朝对“宦官”的称谓颇多,史书上也称“宦寺”、“阉(奄)人”、“奄寺”、“阉宦”、“宦官”、“内官”、“内侍”、“内监”等。其实在古代文献中“宦者”、“宦官”、“太监”、“公公”这些词语在封建社会不同时期寓意均有着不同的变化。宦官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不过那时的宦官并非全是阉人,宦者本指奴仆,宫中供人役使的小臣、内官,与阉人不同。

《孔雀东南飞》:“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宦官在这里指官宦,做官的人。唐白行简《李娃传》中“生大呼数四,有宦者出”中的“宦者”也是指一般的官吏。而《汉典》对“宦”字有三种解释:1、官,做官:官宦。仕宦。宦海。宦游。2、阉人,太监:宦官。3、姓。东汉以后宦官或宦者成为宫中阉割人的专称。《后汉书•宦者传序》:“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调他士。”

唐代设内侍省,其长官为监及少监。“太监”一职最早出于辽代,《辽史·百官志》载,辽代南面官诸“监”职名总目中有“某太监”。兴宗景福元年“以少府监马惮充皇太后谢宋使”。某少监,兴宗重熙十七年“夏国王李元昊薨,遣将作少监王全慰奠”。某太监,按监职但称某监,如“太府监”、“少府监”,修建朝阳定光佛舍利塔姚汉英的孙子姚景行在《辽史.姚景行传》中“为将作监”,而不称太监。

《乘轺录》中记载有“秘书大监张肃”。当时的太监为政府官员。沿袭至元代,但也并非全是阉人。我们现在理解的太监(阉人),在辽代实际是隶属于内侍省,与辽代作为政府官员的太监有着质的差别。到了明代二者才有了联系,太监是宦官的上司,即管理宦官的官,具有一定级别的高级宦官。充任太监的必须是宦官,而宦官却不一定都能做太监一职。到了清朝,太监才成为宦官的同义语,而宦官以总管太监、首领太监为首,隶属内务府。

研究辽代历史的,很少提及辽代的宦官,大概是因为《辽史》记载相对简单,其他史料亦多不载。另外,辽代皇帝一年四季到处巡游,并不 象 中原王朝的皇帝一样,在皇宫中深居简出,后宫事务繁杂,因此,大多数人对于辽代的宦官了解并不多。辽代最早的太监当是在太宗南征时所掠后晋的太监。《辽史.太宗本纪》载:“大同元年(947)三月壬寅,晋诸司僚吏、嫔御、宦寺、方技、百工、图籍、历象、石经、铜人、明堂刻漏、太常乐谱、诸宫县、卤簿、法物及铠仗,悉送上京”。

在辽世宗时,据《新五代史》卷17《晋家人传第五.高祖皇后李氏》和《契丹国志》卷4记载,一起随晋出帝北迁的随行人员中有“宫女五十、宦者三十、东西班五十......”这些晋出帝随从中被辽世宗带走“宦者十五人、东西班十五人”。辽穆宗时,据《契丹国志》记载,“帝体气卑弱,恶见妇人......左右近侍,房帷供奉率皆阉人。”到了圣宗朝和兴宗朝时,《辽史.列传三十九》专门为王继恩、赵安仁二位宦官立了传。从这里,我们可以大概了解辽代的一些宦官的情况。

“王继恩,棣州人。睿智皇后南征,继恩被俘。初,皇后以公私所获十岁 已下 儿容貌可观者近百人,载赴凉 陉 ,并使阉为竖,继恩在焉。”

“赵安仁,字小喜,深州乐寿人,自幼被俘。”

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知道。辽代的宦官数量亦比较庞大,睿智皇后即是辽代景宗皇后萧绰,为大家所熟悉的著名萧太后萧燕燕。她在南征俘掠南方宋朝容貌较好的十岁以下小儿中,一次就选出近百人,阉割为宦官,这说明,辽代的宦官数量可能多数百人,因为宫中太监也与学校和单位一样,各年龄阶段都有,以保证其工作的连续性。同时还说明,辽代的宦官大部分是南方宋朝的俘虏。辽代的宦官由于多是南方汉人,因此并不 象 明清时太监一样,服侍在皇帝的左右,而更多的是做一些杂役性工作。

把路振的《乘轺录》载,在圣宗皇帝和皇太后萧绰左右皆“胡竖、胡婢”,“国信所至,则蕃官具刍秣,汉官排顿置,大阉执杯案,舍利劝酒食。”此大阉即指宦官,主要是干一些官府或宫中的杂役。

“(王继恩)聪慧,通书及辽语。擢内谒者、内侍左厢押班。圣宗亲政,累迁尚衣库使、左承宣、监门卫大将军、灵州观察使、内库都提点。” “继恩好清谈,不喜权利,每得赐赉,市书至万卷,载以自随,诵读不倦。每宋使来聘,继恩多充宣赐使。”

“(赵安仁)统和中,为黄门令、秦晋国王府祗候。王薨,授内侍省押班、御院通进……帝与安仁谋迁太后庆州守陵,授安仁左承宣、监门卫大将军,充契丹汉人渤海内侍都知,兼都提点。”

辽代在得到燕、代十六州后,采用唐代的官制,复设南面朝官,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以上是这二位宦官的官职。按《辽史.百官志三》记载,内侍省官职有:黄门令、内谒者、内侍省押班、内侍左厢押班、内侍右厢押班、契丹汉儿渤海内侍都知、左承宣使、右承宣使。在内侍省内设内库、尚衣局、汤药局。内库设都提点内库,尚衣局设尚衣库使,汤药局设都提点和勾当汤药。上述两位宦官因得到皇帝的 崇信 ,而被另加授监门卫大将军、灵州观察使,这两个称号,尽管只是武资而已,但也显然是不符合礼制的。说明在辽代也存在着崇信宦官的现象。而且辽兴宗在与钦哀皇后夺权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宦官的力量。

但辽代宦官由于是南方宋朝的小儿俘虏,不象唐宋明等朝代的宦官能发展其宗族势力,一直未形成气候,没有出现干涉政权,影响朝政的现象,最后都“后不知所终”。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