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郭若梅 主编/王梅梅】周太和是中共早期高级干部周肃清的幼子,但他的传奇经历和他的特殊身份并无直接关系。他身上那股冲劲注定使他经历不平凡的人生。他先是到延安插队、做钻工,后来成为了著名的国际学者,最后又成功转战工商业。
周太和今年68岁,虽已将近古稀之年,但他的身体看起来相当健朗。说起自己的故事经历,他笑着告诉红船编辑部:“我的命运是被一分钱给改变了”。
周太和(受访者供图)
一. 少小离京下延安,一分银元改命运
延安过去有句俗语:“金东川,银南川,麸子烂糠破北川”。这里的北川就包括现在的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河庄坪镇位于延安市北部,距离城区十多里。上个世纪90年代,河庄坪因地表下蕴含了大量的石油而被称作“石油城”。
1969年2月份,正值隆冬,北国大地上飘着鹅毛大雪。十六岁的周太和坐在带蓬的军用皮卡车里,被冻得直打哆嗦。周太和从北京坐火车,到达铜川后,第二日又坐上军用皮卡车,前往延安北川。卡车从铜川出发,开了六百多里地,最终到达了延安县河庄坪公社。
周太和原本是去延安北川的河庄坪公社杨老庄大队插队,后来成为陕西省第一水文地质队的一名钻工。当时的周太和并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将会和钻机难舍难分。
谈起当时下乡的原因,周太和说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二哥周冰洋。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专案组突然开始对周太和的父亲周肃清进行政治审查。作为参加过南昌起义将领的后代、德智体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周冰洋原本已被率先选中入伍,但因为父亲被审查的缘故,他的名字从入伍名单上被悄然抹去,从军的梦想一下子破灭了。
一气之下,周冰洋报名去延安插队。母亲曲德秀舍不得他离开:“你走了,太和怎么办?你要走,你把你弟弟带走”。母亲原是想以此来拖住周冰洋,让他知难而退。谁知周冰洋没和家人商量,二话不说就到派出所交了一分钱手续费,把周太和的户口从北京迁到了延安农村,带弟弟一起到延安下乡插队。
周太和的人生轨迹,被这一分钱,改变了。
★周肃清一家,第二排右一为周太和(受访者供图)
二、首次钻井险丧命,河南探亲闻喜讯
在陕北宜君县玉华川,周太和第一次接触到钻机,没想到发生了一件极为惊险的事。当时国内普遍使用苏联的传统老式钻机,钻头一边往地下钻,一边往井里注入泥浆,使泥浆护住井壁。注入泥浆前,需要把泥浆拌匀,而且由于冬天温度过低,需要用高压水枪不断搅拌,以免冻结。高压水枪的后坐力非常大,必须有人握住铜制水龙头,否则,水龙头会在高压之下不受控制地在空中剧烈甩动起来。如果水龙头打中旁边的人,轻则受伤,重则当场毙命。
机长问,谁愿意来握住水龙头,一时鸦雀无声。周太和自告奋勇打头阵。他全神贯注,用大臂夹紧后端水管,双手用力地握住水龙头。而他背后站了两个人,抓住了水管带。
但不知是出了什么问题,水泵一开动,水管憋水,水龙头不受控制,开始剧烈甩动起来。周太和身后的两人,见状不妙,赶紧松手跑开。周太和怕水龙头砸到身边的人,不敢松手,依旧死命夹住水管,两手握得比原来更紧。高压水枪在空中不停地旋转,把他整个身体都甩起来了。周太和被重重地甩在泥浆池里,整个身体在泥浆里激烈滚动,鼻子和嘴里都灌进了泥浆,但他死死握住水龙头,不肯松手。
幸好有人赶紧关掉了水泵,不然他恐怕会有生命危险。当时已接近年关,玉华川的温度低到了零下十几度。在泥浆池里来回滚动、上下颠簸的那几下,把他浑身上下全部弄湿了。他从泥浆池里爬出来,走回居住的农民房,牙齿冻得直打颤。刚走到半路,衣服就结上了冰,冻得硬邦邦的。周太和在路上着了凉,一回屋就发起了高烧。
★周太和(右一)在延安(受访者供图)
周太和说,自己年轻的时候敢闯敢拼,什么脏活累活危险活,他都冲在前头。插队出工的时候数他最勤,一个月中有二十九天都在工作。这股子冲劲儿和认真劲儿使得队友和后来钻机的同事都认可他、信服他。正因如此,他在不久后得到了一个读书的机会。
1972年临近春节,周太和正在河南长葛中组部干校休年假,探望双亲。突然从延安发来一份电报,上面白纸黑字只写了四个字:即日返回。
周太和心下猜出了大概。那段时间,西安地质学校正在招生,每个钻机队只有一个名额。当时周太和父亲周肃清仍在接受政治审查,周太和估摸自己上榜的概率不大,便没有参加推选会,请假去河南探亲。这当口突然来了一封这样的电报,他觉得应该与此事有关。
周太和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天晚上自己在日记里写下的一段话:“忽有电报传讯,催我早日返秦,遵守革命纪律,但愿它是佳音”。
周太和与父母已有两年没见,好不容易才和父母团聚,他不想走。但父亲坚持让他即日返回,希望他不要错过这次宝贵的机会。那天正好是年三十,一家人便把年夜饭改到中午吃。
那天,河南长葛的天气很好,冬天出了大太阳,地面被烤得很暖和。但周太和却不能和父母一起晒太阳、唠家常。到了陕西,周太和看到的是大雪封山,正如他此刻的心情。
回到了延安,周太和才知道,自己得了钻机绝大多数人的投票,拿到了钻机队的唯一名额。周太和原本不抱幻想,但内心免不了有所期待。他没想到队友们如此支持他,格外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在西安地校的两年半,周太和心无旁骛、潜心学习。毕业后他顺理成章地留校教书。在西安地校的这段经历为他以后从事学术活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留学澳洲攻科研,八年耕耘一朝名
1979年周太和考上了中国矿业泰斗郭文魁院士的硕士研究生。提到郭文魁院士,周太和表达出了衷心的敬佩。1984年,郭文魁赶赴莫斯科参加第27届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他回来后,在北京展览馆的剧场里开了一个报告会。剧场里坐着的人,几乎都是花白头发,戴着框架眼镜,比周太和的年纪要大了许多。
郭文魁开口第一句话就语惊四座。他说:“我参加国际地科联,第一个感觉是:在矿业上,我们中国没有地位”。
当时的场景周太和至今难忘。整个剧场听不到一声咳嗽,只听见郭院士的声音,在剧场里回响。席上的人们表情凝重,一言不发,认真地听着。这句话穿透了剧场上每个人的心,也在他心中埋下了一粒种子。受郭老的影响,周太和萌生了走出国门的想法,他想看看国际矿业的研究水平。
★周太和与郭文魁院士(受访者供图)
1986年,周太和如愿前往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拿到博士学位后,他先后在澳大利亚詹姆士库克大学、堪培拉大学以及澳大利亚科学院、澳大利亚地质调查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堪培拉大学的合作研究中心任职。
在博士学位和教学科研岗位上默默耕耘了八年,1994年,周太和迎来了自己的学术巅峰。这一切都要从南非的兰德金矿开始说起。
据现有资料记载,南非兰德金矿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金矿,从该矿产出的黄金几乎占全世界历史以来黄金总产量的一半。兰德金矿自1886年发现以来,人们对其成因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砂矿说,这种看法由来已久;另外一种就是变质热液说,国际上著名的地质学家菲利普斯教授(G. N. Phillips)就持这种看法。
那时,菲利普斯是澳大利亚国家经济地质研究中心的主任,周太和是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主要从事兰德金矿的矿物、岩石及变质热液成矿物化条件的研究。在这个研究项目中,周太和需要推导出该矿主要矿物组合的反应路径,这是一项极为艰巨且复杂的工作。
为了研究兰德盆地主要矿物组合变质过程的反应路径,周太和从图书馆借了30多本书和大量期刊,开始埋头苦干。接手这项工作以来,周太和十二岁的儿子几乎见不到父亲的面。每天早上他离开家时,儿子还没起床。半夜一两点到家时,儿子已经睡着了。唯一一次父子俩见面,是他到家时刚好碰上儿子起夜上厕所。
研究是艰苦又漫长的,“做研究如果按部就班,八点上班,五点下班,那永远也出不了成果”。周太和表示,在做学问的态度上,丁肇中对他的影响很大。文革后,丁肇中的姑姑丁侃与周家都住在北京万寿路。周太和听到丁侃阿姨和母亲讲了很多丁肇中在实验室废寝忘食的工作的故事,为丁肇中的研究态度所深深折服。
此后,他每做一项研究,就给自己定下三个月的期限。这三个月中,他日以继夜地工作,集中精力突破科研难关。如果三个月做不出来,他便放弃这项工作。这是周太和研究生涯的常态。
推导出南非兰德金矿的主要矿物组合的反应路径,周太和正好花了三个月。他用拓扑学原理一共推导出22个全部可能的主要矿物组合反应路径,大大超出前人研究的唯一可能路径。通过排除法,他最终留下了三条最有可能的路径。同时周太和利用他在兰德金矿发现的稀有矿物的反应式,建立了该盆地变质热液的压力计。这些科研成果基本捋清了兰德盆地变质热液的物化条件,客观上支持了变质热液在兰德盆地成矿中作用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他的论文发表以后,地质学界关于南非兰德金矿变质热液物化条件的一百多年的争议就此停息下来。
这一年,周太和在《Journal of Metamorphic Geology》(变质地质学报)、《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岩矿建树)及《Economic Geology》(经济地质)等国际一流的地质学杂志上发表了三篇关于兰德金矿的论文,再加上其他两篇论文,一共发表了五篇论文,创下了当年澳大利亚地质学界的记录。这是他的学术生涯的黄金期。
★周太和在澳大利亚(受访者供图)
四、两任总统抛榄枝,辞去教职转工商
周太和正享受学术上成就所带来的成就感时,收到了一份来自悉尼的传真。来信者是马尔科姆·特恩布尔,他在2015到2018年担任澳大利亚总理。
1994年,当时还是澳洲最著名的商业律师和企业家的马尔科姆邀请周太和去悉尼洽谈合作事宜。周太和手上正好有个工作,便回复说要两个礼拜以后才有时间。对方便等了他两个礼拜。身边的同事笑他是书呆子,建议他把手上的活推掉,但他没有这么做。
两周后,周太和到达悉尼。当时,马尔科姆刚刚买下了中国的蔡家营子矿,邀请周太和担任新成立的资源公司的总经理,并允诺他成为公司的主要股东之一。当时的周太和对学术充满了热情,舍不得抛下,便拒绝了这份全职工作。后来这件事便不了了之。
这次合作虽然没有成功,却间接促成了周太和向工商业的转型,他开始考虑将自己毕生所学运用在工业领域的实践中去。
不久后,机遇再次出现。1996年,周太和在堪培拉大学教书,同时担任由堪培拉大学、国立大学、澳洲科学院和澳洲地调局这四个单位联合成立的研究中心的培训部主任。就在这时,连任四届的澳大利亚前任总统鲍勃·霍克带了一个矿业代表团找到了周太和,邀请他做代表团的咨询顾问。
★周太和与霍克(受访者供图)
霍克当时已卸任澳大利亚的总理,但是仍然在澳洲政界和商企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担任很多重要角色。霍克对中国的矿业相当感兴趣,计划带领一个矿业代表团访问中国,有意与中国国家黄金局达成合作。为此,他需要一名了解中国矿业的专家,朋友向他推荐了周太和。
在陪同霍克访华期间,澳大利亚第二大黄金财团“AWI”(Austrlian Wide Industires)的CEO艾德邀请周太和到该财团工作,聘请他做该财团旗下一个上市公司任总经理。一开始,周太和也是拒绝了全职工作,他不想就这么离开学术界。不过,他表示自己可以接受兼职顾问的职位。但艾德邀请周太和任职的态度非常诚恳和坚决,他希望周太和能辞去在堪培拉大学的教职,全身心投入到工商业当中。那一天是艾德的生日,他的妻子为他订一个巨大的落地式蛋糕。但艾德完全忘了此事,与周太和在酒店房间里谈了近三个小时,对周太和进行劝说。
第二天,一起用餐时,霍克知道了此事,他笑眯眯地对周太和说,你应该用你的研究理论找到金矿,这才是“真实的生活”。这句话深深打动了周太和的心。想象着毕生所学可以指导矿业的实践,他就觉得自己掌握的知识充满了意义。在和家人商量过后,他决定辞去堪培拉大学的工作,接受该财团提供给他的一个上市公司总经理一职。由此,周太和正式踏入了工商业。
五、革命后代报家国,不忘初心真性情
周太和曾说:“我们作为革命后代,首先就是要报效祖国”。革命后代应该如何报效祖国,对这个问题,周太和非常直白回答道:“第一,不能有特权思想;第二更重要的,你报效祖国就是要把你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
实际上,周太和正是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不是一句空话。2003年底,他与国际著名的勘探地质师马克•瑞拜利艾梯一同参与了西藏日喀则地区谢通门县雄村铜矿项目。二人经过实地考察,很快就达成了共识,确定这个铜金矿属于浅层热液矿床,并且判断,至少有一亿吨以上的矿石。但当地的西藏地质队并不这么认为,他们已在这个地方研究了二十几年,仍一筹莫展。
周太和与马克按照确定好的方案,马上就开始打钻孔,打了前100个钻孔,竟然没有一个落空。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可以确定,当时开采时,地下已有3亿多吨矿石。这样的发现令所有人都感到意外和惊喜。
谢通门县雄村铜矿项目开启后,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转变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方式。2007年,这个项目获得了国土资源部勘探一等奖。周太和用行动代替言语,为国家的矿业做出了贡献。
★周太和与马克•瑞拜利艾梯在西藏日喀则(受访者供图)
生活中的周太和是一个颇具真性情的人。当红船编辑部问到从商后的生活与从事学术时有何不同时,周太和说,学术圈中是自由且包容的,工商业则不是。从商以后虽然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但在商业活动中,你可以看到一件事很快出成果,这种即时的满足感与做学术迥然不同,但也能使人获得强烈的成就感。
除此之外,他毫不讳言,坦诚自己很享受从事商业活动时的生活体验。他喜欢住在带泳池的豪华酒店套房里。例如每当到西澳出差结束一天的忙碌后,他总爱登上西澳希尔顿楼顶的露天泳池,快速地自由泳猛游几个来回。游累了,就改成仰泳,飘在水面上,看头顶的星星,很放松。而这时候,他又往往会想念祖国和亲人。
虽然,周太和从学术转向了工商业,但他身上的儒士风范依旧未减。他认为从商“一定不要急功近利,一定要有最高的诚信。一个文化人不要丢掉你最基本的这种修养”。周太和还一直强调,要尊重他人,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对于那些不尊重别人的有钱人,他怎么也看不惯。
有一次,他坐在动车的商务车厢里。到达下一站点时,上来了十几个西服革履的男人。其中有一位看起来不到四十岁的男子,往软皮沙发椅上一倒。他身旁的一名男子立刻半跪下来,为他解鞋带,脱袜子。年轻男子眼皮都不抬一下,仿佛看不到跪在地上的人。从商以后,这种场面周太和见了不少,但每次见到这种现象,他都非常反感。
打小时候起,父亲周肃清对他们兄弟三人要求严苛。三兄弟在外住校读书,每次放假,他们都要带行李往返。父亲从不让车去接送,不许他们享受特权。周太和十六岁时下乡,看到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明白老百姓有多饥苦。也是在那时,他们家从红五类被打成黑五类,父母和很多人挤在河南干校接受审查的农家大杂院里,每个月只领20块的生活费,与从前的日子有着云泥之别。
年少时的所见所闻所历,使周太和懂得了人和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无论是做钻工、当学者还是成为商人,周太和的初心始终不变,平等地对待他人,这是他在人生初期得到的宝贵财富,一直珍藏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