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补特伽罗异门(3):婆罗门

伽师地论

建立补特伽罗异门(3):

婆罗门

作者/观诸法如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九

二、婆罗门

第二婆罗门,复有三种。

释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卷第七(之下):第 二 、 解 「 婆 罗 门 」 中 ︰ 泰 云 : 从 婆 罗 门 父 母 而 生 , 名 ︰ 种 净 行 。 虽 从 余 种 父 母 而 生 , 作 净 行 , 名 ︰ 名 想 净 行 。 修 习 正 行 , 名 为 ︰ 正 行 。

第二种有情,三种婆罗门。

一、种姓婆罗门。二名想婆罗门。三、正行婆罗门。

列出来三种婆罗门的名称。

二、一、种性婆罗门

种姓婆罗门者:谓若生在婆罗门家,从母产门之所生出,父母圆备,名婆罗门。

「种性婆罗门者,谓若生在婆罗门家」:这个人不是生在剎帝利家,不是生在一个大富翁的家里头,他是生在婆罗门的家族;「从母产门之所生出,父母圆备」:从母亲产门所出生的,父母都是婆罗门种姓,因为在婆罗门族性里面生的,所以叫做种性婆罗门。

二、二、名想婆罗门

名想婆罗门者:谓诸世间,由想等想,假立言说,名婆罗门。

释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卷第七(之下):基 云 : 「 名 想 婆 罗 门 者︰ 谓 诸 世 间 」 等 者 ︰ 此 中 , 有 释 ︰ 如 剎 帝 利 父 母 为 立 , 假 号︰ 婆 罗 门 , 体 是 剎 帝 利 , 想 号︰ 婆 罗 门 故 。 又 「 由 想 」者 ︰ 谓 名 。 「 等 想 」者 ︰ 谓 诸 世 间、 等 同 此 想、 号 婆 罗 门 。

「谓诸世间」上的这个人,他不是婆罗门的族性,他是其他种性的人;但是,「由想等想」:就给他假立一个名字叫做婆罗门,或者本来这个人是剎帝利种族,但是他假立一个名字,就说他是婆罗门,名为婆罗门。

韩清净《披寻记》:「由想等想假立言说者:构了想是想相,了取彼彼生类种性等相差别,是名等想。由此为先施设言说,此是婆罗门。依此建立名想婆罗门。」

「构了想是想相」:「构」是交接的意思。譬如说心和所缘境界,和所了别的境界相接触了,明了性的心和所缘的境界相接触了。「了」是明了,明了所缘境的相貌,也就是所缘境的相貌显现在心里面,这时候就叫做想;实在还没有多的分别,就是总想,这是总说的。

「了取彼彼生类种性等相差别,是名等想」:「等」这个字不当平等讲,各式各样的差别叫做「等」。「了取彼彼生类」:内心和外边的境界一接触的时候,初开始的时候没有很多分别,也是有个明了性,可是第一剎那过去了,第二剎那、第三剎那心就分别心很多了,所以「了取彼彼生类」。「取」,就是把它拿过来;心接触了各式各样的境界,各式各样的境界在心里面现出来,就叫做「取」。明了各式各样的生类种性等相差别,也就是内心里面有种种分别了。

第一个想,就是概略地明了一下而已,没有作种种分别的时候叫做想;作种种分别的时候就叫做等想,「是名等想」。

「由此为先施设言说」:由想和等想去观察思惟,然后,「施设言说」,就是安立了种种的名字,这是张三、这是李四,安立种种的名字。言说,就是名字。有了名字才能会说话,没有名字不能说话的。所以假立言说,就是假方便的、不是真实的,这叫假立,立出来种种的名字。这个人原来不是婆罗门,但是给他立个名字就叫做婆罗门,他欢喜用这个名字,这叫做名想婆罗门。

二、三、正行婆罗门

正行婆罗门者:谓所作事决定究竟,已能驱摈恶不善法。

释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卷第七(之下):下 , 第 三 、 「 正 行 婆 罗 门 」︰ 真 善 婆 罗 门 也 。 婆 罗 门, 名︰ 真 净 者 , 净 其 意 志 故 。

什么叫做正行婆罗门呢?「谓所作事决定究竟已能驱摈恶不善法」。婆罗门翻到中国话,叫做净行。这个人有清净的德行,叫做正行婆罗门。

「谓所作事」:所作的戒定慧的事情。「决定究竟」:能决定作到究竟圆满。「已能驱摈恶不善法」:能够灭除去一切污染,驱除了身口意上的罪过的事情,使令自己的内心清净,这就叫做正行婆罗门。

如说:当知婆罗门,更无有所作;所作事已办,是谓婆罗门。

「如说当知婆罗门,更无有所作,所作事已办,是谓婆罗门」:就像经上这样说:「当知婆罗门,更无有所作」,不再有所需作的事。「所作事已办」:所作之事已经成办,所有我我所等种种的颠倒见,分别的、俱生的我执都断除了,所要修学的戒定慧事已经完全成功,是名「婆罗门」:这就是正行婆罗门。

1、《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第四十三:童年者,室罗伐城有五百婆罗门子,至节会日各持饮食,诣园林中欲为聚集。时邬陀夷便作是念:「今复何人堪应受化?」知彼五百婆罗门子根机将熟,即于晨朝持衣鉢入园中,就彼少年聚集之处。诸人见已自相问曰:「此之苾刍是何种族而作出家?」有委知者答众人曰:「此是婆罗门种,舍高贵族而作沙门。」诸人闻已问尊者曰:「仁是大臣之子族胄高胜,云何舍弃于此杂类卑下人中,食无简别坐无次第而为出家?」尊者答曰:「世间婆罗门有名无义,我所投者,无上大师及诸圣众能除罪恶,此即皆是真婆罗门。」时彼少年闻是语已抚手而笑。于时尊者以神通力,令诸年少头上花缨悉皆变为葱蒜鬘带,所有饼食尽作牛皮、诸杂肴馔俱成牛肉、乳及饮浆尽变为酒,此等皆非婆罗门种食用之物。时彼尊者于己鉢中变作种种清净饭食,告诸人曰:「汝观我鉢及以身形,比汝所为,谁是清净?谁无简别?」时诸少年闻是语已,各各循省自知鄙恶,即相谓曰:「是彼尊者以神通力,令我花缨及诸食饮,并成杂恶不堪食噉。我等今时更无别计,宜当就彼以申忏谢。」即俱礼足白言:「圣者!我辈愚痴肉眼无识,恃己族姓出鄙恶言,于圣者所辄相轻触,唯愿慈悲受我忏谢。」异口同音说伽他曰:「皮肉血便利,苦乐根不殊;咸同垢秽身,云何四姓别? 若身离诸恶,口亦无过犯;心极清净者,名真婆罗门。胜妙法庄严,善调修梵行;能除众恶业,是真婆罗门。」

http://tripitaka.cbeta.org/T23n1442_043

2、《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第七十七:复有说者:「此中意说住佛法者名婆罗门,即前所说三种名谛。为对外道,佛说此经。谓:1.有外道自谓:『我是真婆罗门。』而为祠祀,杀诸牛羊,及多聚集杂类众生而断其命。佛对彼故,作如是说:『损害他者,非真婆罗门。真婆罗门者,于诸有情皆不应害。』2.复有外道自谓:『我是真婆罗门。』而为生天受诸欲乐,勤修梵行。佛对彼故作如是说:『为天欲乐[而]修梵行者,非真婆罗门。真婆罗门者,于诸所有志无系属而修行梵行。』3.复有外道自谓:『我是真婆罗门。』而执断、常,乖于中道。佛对彼故作如是说:『执断、常者,非真婆罗门。真婆罗门者,知有集法皆有灭法。集故非断,灭故非常,非断、非常,契于中道。』

3、《瑜伽师地论》卷第十八:应作婆罗门,谓断无纵逸,求弃舍诸欲,不希望此有。若更有所作,非真婆罗门,当知婆罗门,于所作已办。诸身分劬劳,未极底未度;已得度住陆,无勤到彼岸。天汝今当知,此喻真梵志;谓永尽诸漏,得常委静虑。彼永断一切,愁忧及炽燃;恒住于正念,亦常心解脱。

今此颂中,显示彼天依于世俗诸婆罗门,为世尊说。谓有种姓诸婆罗门,自号我为真实梵志。计梵世间为最究竟,希求梵世安住于色,常勤精进心无懈倦。恒乐远离寂静闲居,减省睡眠修习静定,为断事欲及烦恼欲。由彼种姓诸婆罗门,计梵世间以为究竟,希望梵世不求欲有。

又显如来,依第一义诸婆罗门,而报彼天。若婆罗门作所作已,数复应作更有胜上所应作事;当知此非真婆罗门。若婆罗门证婆罗门所应作事,超登一切萨迦耶岸,安住陆地;当知此是真婆罗门。由此显示学与无学,皆婆罗门。学有二种。谓于欲界或未离欲或已离欲。未离欲者,未得源底,未到彼岸;于二种法,犹未具足。未得内心胜奢摩他;虽已得增上慧法毘鉢舍那,未善清净。由阙内心奢摩他故,乘如所得圣道浮囊。为证内心奢摩他故,运动如足勇猛精进。又复,为令增上慧法毘鉢舍那善清净故,运动如手勇猛精进。彼于如是勤精进时,离欲界欲如得源底,证阿罗汉,如到彼岸。已离欲者,证得内心胜奢摩他,亦得善净毘鉢舍那。唯为进断上分诸结,发勤精进,非诸身分。若已越度成阿罗汉所作已办,离勤功用名住陆地,已到彼岸。

此则显示诸婆罗门,依第一义略有三种:二是有学,一是无学。若已究竟到于彼岸诸婆罗门,名永尽漏。若未离欲一切身分勤精进者,名得常委。若已离欲得源底者,名得静虑。得静虑者,永断一切下分结故;已断贪欲及瞋恚品,所有一切愁忧炽燃。永尽漏者,永断修断诸烦恼故;已善修习四种念住,恒住正念及心解脱。彼非作已,数数更作,亦无增胜所应作事;是故说彼名第一义真婆罗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