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源头在甘肃,歧伯、皇甫谧均出自甘肃

有这样一个故事:远古时期,人们依靠采野果、猎鸟兽来生活,可是分不清那些食物有毒,那些没有毒,结果很多人因此而中毒。

这时,一个部落首领就站出来,要为大家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走遍了名山大川,一个个品尝各种植物,一一记住它们的特性。可是,尝的百草多了,难免中毒。他就用茶熬汤,解了百草之毒。这位部落首领就是神农氏。

实际上,上古尝百草的人中,神农氏仅仅是一个代表,先民们对植物的认识,是通过无数人实践知识的积累。尝百草的先民中,留下称号的除神农氏外,还有另外一人,他就是岐伯。

岐伯是北地安化(今庆阳庆城)人,传说中岐伯生活在人文初祖黄帝的时代,是当时的很有名的博物学家,后来成为中医理论奠基者。

岐伯为何回去尝百草呢?原来,他是奉黄帝的命令去尝百草的。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这样说:“(黄帝)又使岐伯尝味百草。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可见,皇甫谧认为,岐伯在中医上贡献是开创性的,创立了中医的治疗、药方、草药的基本标准。因而,人们尊岐伯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

据说,岐伯是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人,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能够从风土人情,山川草木中,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其实,这个传说说明,岐伯时期,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逐渐从依靠经验,转向理性的总结的道路上发展。所以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表》中强调:“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於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

说到岐伯,就要说到黄帝。宋《路史》载:“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黄帝见到岐伯后,请岐伯为臣,尊为天师。岐伯是不是最早的天师呢?这一点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史记●孝武本纪》载:“公玉带曰: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钜、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禅凡山、合符然后不死焉?”

可见,岐伯在当时是个很博学的人物,黄帝专门去请了他来,询问各方面的知识,黄帝以师事之。远古时期,知识结构简单,巫医不分,往往都是一专多能,身兼多职。黄帝也是为博学多才的人物,在民间传说,更是将黄帝说成是半人半神的。于是,黄帝就和岐伯相互探讨医学问题。黄帝提问题,岐伯回答,在此后的三年中,岐伯回答了黄帝提出的1080个医学问题,这个问答被人们记录了下来,就是《素问》一书。

在《素问》这本书里,岐伯阐述医学理论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显示了岐伯高深的医学造诣。这次问答是以岐伯主答,黄帝主问,因而久而久之,人们就中医学成为“歧黄之术”,或者简称为岐黄。不过,也有人说“素问者,黄帝与岐伯、鬼叟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六臣平素问答之书“。这也说明,一个人知识是有限的,《素问》应该是以岐伯为代表的一批医者的知识总结。

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是《黄帝内经》。这本书,虽然伪托黄帝之名,但成书却是在战国时期。当时的医学家们根据传说和记栽,结合战国时期的医学成就著成《黄帝内经》,被人们称为医书之祖。《黄帝内经》有《内经》、《难经》组成,而《内经》据说就是和“昔者岐伯以授黄帝”。

在这里不能 不多说几句黄帝。黄帝出生在甘肃清水县牛头河流域的三皇沟,三皇就是轩辕、炎帝、神农,这条沟里因上古三皇在这里长大,故而得名三皇沟。在这条沟里,留下遗迹最多的是轩辕黄帝,因而人们也把此沟叫轩辕谷。黄帝死后,葬在甘肃正宁县五倾塬乡。那里有一古冢,高60米,南北长70米,东西宽30米,面积约1500平方米。古冢所在的位置两面临山,中间凸出,气象不凡。据人们考证,这里就轩辕黄帝之墓,当地乡亲们俗称“先人坟”。明以前的大量文献记述,它就是安葬了黄帝的地方,也就是史书中说的桥山。《史记》中说,黄帝蹦,葬桥山。

汉武帝曾率十万大军,沿着秦直道,北上抗击匈奴。返回时,途经此地,他在子午岭的秦直道上,看到山下古柏森森,气象不凡,就问那里是什么地方。有人回答说,那里是葬黄帝之处。汉武帝遂“还祭黄帝冢于桥山”。桥山距离子午岭山顶的秦直道直线距离10里,故而汉武帝能看到山下的黄帝冢。司马迁将此事写入《史记● 孝武皇帝本纪》。

岐伯总结开创的中医学,自古以来是一脉相承,绵绵不绝。《汉书·艺文志·方技》在列数古代著名医家时说:“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还有记载说“昔者岐伯以授黄帝,黄帝历九师以授伊尹……历经汤、太公、文王、医和,秦越人始成章句,以授华佗。”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关于岐伯的籍贯有不同的说法,除了甘肃庆阳说还有陕西岐山说,四川盐亭说等。 《庆阳县志·坛庙》载:“岐伯庙,在县城南。” 而黄帝陵在庆阳正宁,可见,黄帝和岐伯之间,还是有很深的渊源,这更增添了人们岐伯尊崇之情。

如今,庆城县周祖陵森林公园内,人们还专门修建了岐伯祠,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开创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