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园区3个经典案例:筑巢引凤,从培育“小巨人”开始……

我国拥有387家国家级园区,其中193家以生物医药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产业园区凭借产业集聚方面的独特优势,逐步成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我国涌现出一批极具代表性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园区发展路径。我们从《2020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百强榜》中选取了,武汉光谷生物城、成都高新区和连云港经开区这3个经典案例,总结出优秀的发展经验。

一、武汉光谷生物城——提升三大要素支撑,打造区域创新模板

榜单表现:综合排名第五。子榜单中,集聚效果排名第五,园区面积排名第二。

园区介绍: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1988年创建成立,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高新区,2009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光谷生物城、武汉未来科技城、东湖综合保税区、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园、光谷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光谷中华科技产业园、光谷中心城等八大园区组成,其中光谷生物城重点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精准诊疗、智慧医疗、生物服务等领域,打造了集研发、孵化、生产、物流、生活为一体的生物产业新城,是武汉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驱动核。

发展成果:武汉光谷生物城总收入于2016年突破1000亿元,已集聚各类企业2000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8家,主板上市28家、新三板上市28家。此外,园区引进27个院士项目,537个海内外高层次创业团队,汇集了丰富的人才资源。武汉光谷生物城通过着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高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和转化水平,迅速崛起成为了全国领先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之一,形成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其成功经验也推广复制到了湖北省8个地市州,形成了“湖北模式”。

经验总结:武汉光谷生物城通过激发主体要素、功能要素和环境要素能力,不断完善园区服务能力,提升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和转化水平,打造了生物医药产业区域创新模板,打响了生物医药产业品牌。

一是激活主体要素。光谷生物城在研发、管理和投资方面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支持政策,激活政府、企业、高校、平台等各主体要素,推动政企校研齐心协力推动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

二是突破功能要素。光谷生物城整合药监局、医疗器械检测中心、食品药品监督检验中心等行政审批及服务机构,实现就地办理、“一站式”新药检验、检测和申报业务,打造生物技术研究院仪器共享中心等40个研发服务平台、2个GLP安全评价服务平台、生物药物CMO基地等5个中试生产平台、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等多家三甲医院、中国医药集团华中物流中心等四大物流平台,不断完善园区功能配套服务能力。

三是优化环境要素。除了纵横打通产业链和创新链,光谷生物城设立50亿元规模的武汉光谷生命健康产业母基金,以金融支撑带动产业发展。此外,在武汉光谷生物城“屯兵”的各路资本机构已有80多家,管理资金规模达500亿元,进一步完善园区金融服务体系,优化园区发展环境。

二、成都高新区——营造优质双创环境,打造创新转化高地

榜单表现:综合排名第九。子榜单中,科创投入排名第八,科创产出排名第九,要素支撑排名第三,集聚效果排名第四,基础配套排名第八。

园区介绍: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成都高新区”)筹建于1988年,1991年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201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围绕“一区四园”总体布局,依托高新南区(成都新经济活力区)、高新西区(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高新东区)、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加快建设四大产业功能区。其中,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是成都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核心集聚空间,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服务、健康新经济四大主攻方向,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物、新型化学药制剂、现代中(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智慧健康+精准医学和专业外包服务,正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生物产业体系。

发展成果: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建有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新药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聚集赛诺菲、艾尔建、倍特、蓉生、地奥、迈克生物、美敦力等企业超过2000家,拥有世界500的吉利德、美国500强波士顿科学等世界知名企业。2019年成都高新区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43亿元,连续三年保持近20%增长率,占成都市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总收入的34.9%。在成果产出方面,2019年成都市高新区1类新药申报数量达到11个,在《2020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百强榜》中的园区中位列第十。2018年天府国际生物城成为全国首家新药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

经验总结:成都高新区依托本地资源优势,支持技术研发与转化,建立专业孵化平台,打造了“百年达摩院”全周期闭环创新转化模式,加快高新区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大步迈向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资源转化新高地。

一是依托本地资源优势。成都市有丰厚的人才积淀,四川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高校为高新区供应大量高层次人才。华西医院、四川省医院拥有充足的医疗资源,能够为园区提供大量的临床生物医药数据。成都高新区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赛诺菲、美敦力、赛进(中国)制药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培育出苑东生物等创新型企业主体。

二是支持技术研发与转化。成都高新区高度重视产品与技术创新,实施各项措施分阶段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关键创新技术、市场前景良好的药械,聚焦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等产业领域,支持核心技术攻关和研发共性平台建设。同时,园区通过科研载体建设和产业环境的不断完善,全周期赋能生物医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

三是建立专业化孵化平台。成都高新区孵化器的数量、面积和再孵化成果全国领先,已建成天府生命科技园一期和天府生命科技园二期(新川生物医药创新孵化园)、天河孵化园3个生物产业专业园区,总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具有强劲的孵化能力。园区通过建立专业的生物医药产业孵化服务平台,把上海、北京的资源嫁接到成都高新区,加速优质企业和人才聚集,助力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三、连云港经开区——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引领产业研发创新

榜单表现:综合排名第二十一。子榜单中,科技产出排名第一,要素支撑排名第七,生态环境排名第十。

园区介绍: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连云港经开区”)于1984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为首批国家级开发区。连云港经开区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生命健康、先进材料、临港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加快项目集群集聚。目前,连云港经开区内已集聚中国建材等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和央企投资兴业,形成了抗肿瘤新药、风电装备、汽车零部件、高端电子、油脂深加工等特色产业集群。

发展成果:连云港经开区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抗肿瘤药物、抗肝炎药物生产基地,以及重要的现代中药生产基地,新医药产业产值过千亿元,抗肿瘤新药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园区集聚了恒瑞医药、豪森药业、康缘药业等生物医药行业领军企业,其中有3家上市公司、2家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4家中国制药工业百强企业。2019年连云港经开区1类新药申报数量达到61个,在《2020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百强榜》中的园区中排名第三,2019年批准的10个国产1类新药中半数位于连云港经开区,园区创新活跃。

经验总结:连云港经开区从配套服务、人才培育、金融支持和营商环境等方面为企业打造最佳成长环境,培育了一批生物医药领军企业,形成新型抗肿瘤药、新型肝病药物等六大特色集群,成为全国最大的对美制剂出口基地和重要的创新药、现代中药生产基地。

一是加大配套设施投入。连云港经开区持续完善道路交通、污水管网、水电气等基础配套,加快推进特色街区、城市综合体、学校医院、商务办公综合体、星级酒店等服务配套设施,由11家医药研发产业链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临床医院共同组建江苏省原创化学药创新中心,贯穿医药产业链上下游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强抓园区软环境。

二是加大人才队伍培育。连云港经开区积极支持药企在全球范围布局人才链和创新链,通过设立海外分公司、研发中心,与跨国公司、科研院所构建战略技术联盟,以及组建国家级新医药技术创新知识产权联盟等智库平台等方式,加速集聚培育具有国际视野、掌握行业前沿技术、精通行业国际规则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三是提供金融支持。连云港经开区设立了5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10亿元的生命健康产业招商母基金等基金,与交通银行等合作设立科技贷款,开辟创业大赛、项目路演等渠道以推动资本与智力深度融合,通过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促进优质人才、产业项目向连云港经开区集聚,提升企业发展金融支撑力度。四是优化企业培育环境。连云港经开区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正面清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完善项目承诺制、代办制等服务品牌,实现从项目审批、建设、运营等环节的“保姆式”服务,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关于扶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等专项政策,为企业成长和培育打造“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服务最优”的环境。

四、案例总结

上述三个案例代表一些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在发展历程中可借鉴的基本路径,综合来看,赛迪顾问认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应做好以下三点:

一是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园区道路交通、排水排污、网络等硬性设施建设,做好园区检测检验、安全评价、研发服务、生活配套等软性设施建设,提升园区对企业的吸引力,保障园区生产生活供给;

二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以政府或园区管委会为主导,从产业扶持、金融支撑、人才资源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依托本地资源优势或大力吸引发达地区资源,集聚资源要素,打造产业发展动能;

三是培育产业发展主体,园区应培育重点企业激发市场活力、培育科研中心引领产业创新、建设众创空间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以产业主体为核心,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品开发,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化、特色化园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