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夏坝仁波切《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这个地方跟大家说一下,怎么建的圣教轨。据说,第一次大概是763年寂护大师来了,但是763年那年来的时候,因缘不是很成熟。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当时,赤松德赞的舅舅是对佛教非常排斥的那么一个人,他也是基本上霸占着王权的那么一个人。赤松德赞长大了以后就把他消灭了,但仍然有非常强大的留残势力,所以把寂护大师请来的时候,说很多的坏话,就说印度的这个妖僧来了之后,当年,布达拉宫这个地方的红山打雷,西藏发水,下冰雹雨,出现了很多事情,都是印度妖僧所致。人们说的多了之后,国王也非常有压力,因此最后只得请他暂时回到印度。然后再一次请来的时候,大概是公元775年,大概用三年的时间建了桑耶寺,大致上是在公元七百七十七、八年的时候,第一次剃度出家西藏人七个,这就是西藏历史有史以来第一次有出家人。最后,公元788年,这位大德寂护大师他就圆寂了。那么这样一来,严格的意义上说,寂护大师在西藏总共待了十二年。十二年里边,公元775年、776年、到777年之间,莲花生大士也在。当时莲花生大士调伏了魔军,然后寂护大师宣讲正法。现在有很多种说法,有的说莲花生大士在西藏待了二十五年,有的说是待了一年,有的说是待了三年。但我比较赞成是三年的这个说法,来这年和去那年一块算可能是三年,这样的三年。之后寂护大师继续待下去,直到最后圆寂在西藏,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当时,莲花生大士也翻译了一些密法的仪轨;寂护大师组织了大量的大译师和班智达等等,就在桑耶这个地方专门建立了一个翻译场,就是印经院。这个印经院里面,翻译了很多的典籍,而且最杰出的那些译师,都是在这个地方培养出来的。这对整个藏区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但是,内地来了个禅宗的大乘和尚之后,这个时候寂护大师已经圆寂了,就掀起了一个学习禅宗的风潮。这卫大德他就不是很提倡学习的人,他认为学习那是多事,就是增长烦恼之类的,只要打坐修行就可以了。我们从他的论典里面也能看到他的一些主张。在他这样的主张的情况下,很多人愿意学他的,因为他的那套学着比较舒服,天天打坐,也不需要太辛苦。这样一来,整个藏地顿悟派和渐门派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所谓的顿悟派是什么呢?大乘和尚的那一派叫顿悟派,寂护大和尚的这一系统就叫渐门派。藏地对渐门的名字发音不准,就叫做“渐门巴”,顿悟派就叫做“顿门巴”,实际上是汉语的音译。当时发生了非常大的争执,国王比较倾向印度大德的说法,有些王妃和有些贵族倾向禅师的说法。最后,谁都不敢肯定,哪个才是最准确的。所以大家没有办法,大家都商量说,邀请一个非常有学问的印度的班智达,他应该能说得清楚,因为佛法是从印度来的嘛,那肯定是印度的人说得最清楚啦。于是就请当时的七位出家人之首来做主持。他说,我是没有能力,但是寂护大师曾经说过,我圆寂之后将会盛行一个非法,印度有一个我的弟子叫莲花戒,请他来的话就能息灭这样的违缘。国王听到了这个之后,马上就邀请了莲花戒大师。因为莲花戒大师当时在印度的名气也非常大。
莲花戒大师不仅仅是在西藏非常有作为,在印度的时候,他的作品非常多,而且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大德了。狮子贤菩萨和莲花戒菩萨实际上是同学,都是寂护大师的学生的。是这样的一个状况,也是公元八百多年的时候的事情了。迎请莲花戒之后,莲花戒大师跟摩诃衍进行辩论,听说是摩诃衍那输了。这个情况记载在哪里呢?就在一本藏族的历史书《巴协》里面。这个《巴协》是谁写的呢?我怀疑是汉人写的。为什么呢?写这个的人是巴赛囊(དབའ་གསལ་སྣང་།)他们,主要是写桑耶寺是怎么建的这个事。写的方式与汉地写历史的方式很像。这个人是怎么回事呢?最初可能是陪同金城公主去西藏的那么一个人的儿子,而且是赤松德赞的书伴,从小与赤松德赞一起读书的,是汉族人的儿子。他还来过当时的唐朝,朝拜过唐朝,而且他把《华严经》等很重要的一些经典拿到西藏去。那个时候风声还是比较紧,不允许看佛教的经,所以他把这些《华严经》藏在一个山洞里面,然后偷偷地拿一本书,偷偷地让国王看。国王比较喜欢看。我估计赤松德赞肯定是懂汉语的,要不然的话,当时也没有翻译成藏文的。赤松德赞可能不仅仅懂汉文,也懂梵文,梵文、汉文、藏文都懂,所以他就偷偷地看,说是特别好,赤松德赞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也应该是这样逐步建立起来的。这个人后来他就写了一本书叫《巴协》。这个《巴协》是到现在为止现存的最全的记录关于金城公主是怎么去西藏的,桑耶寺是怎么回事,当时的拉萨是怎么回事,摩诃衍是怎么回事的书。把所有的事说得最清楚的就是这个人。我怀疑这肯定是个汉人。他这本书里边,他是帮着莲花戒,应该是站在莲花戒的这一边,而且他自己说到,我跟这个摩诃衍怎么怎么辩的之类的,他都写到了这个里边。《巴协》翻译成汉文没有?翻译了。名字叫什么?也叫《巴协》呀?有机会的话可以看看,非常有意思,这个历史,与《史记》的写法很像,就是基本上把事实记录下来,这个里边说得比较清楚的。莲花戒大师他破了摩诃衍那之后,又写了《修习次第论初篇》《修习次第论中篇》《修习次第论后篇》三篇论。这篇三论实际上就是针对当时辩论当中所遇到的一些情况,需要做辩解或者需要进一步说明的内容,从修习次第初、中、后三个角度去解释明白的。所以说,这个修习次第初篇、中篇和后篇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莲花戒大师的贡献是非常大的。这是在前弘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