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传媒内参—广电头条
文/胡破晓
自中国影视行业诞生以来,武术剧作为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类型题材,一直都是构筑中国影视版图、助力中国影视发展直至走出国门的重要板块。但近些年来,随着古装、仙侠、现实题材的轮番霸屏,武术剧渐渐不复当年之勇,甚至沦落为冷门又小众的存在。即便是一些贴着“武侠”“武术”标签的作品,也或碍于武术专业上的限制,或杂糅了太多元素,最终成了以武为壳的玄幻剧、青春剧或偶像剧,丢失了武术剧本该具有的内核。
正因如此,刚刚在央视平台迎来收官的中华武术正剧《大侠霍元甲》的出现,才显得如此难能可贵。该剧由中央电视台、爱奇艺出品,完美建信、完美世界影视联合出品,李莅樱任总制片人,郭靖宇任总编剧,柏杉任总导演、刘方任导演,赵文卓领衔主演,毛林林、释小龙、王之一主演,于7月28日在央视电视剧频道(CCTV-8)首播,爱奇艺网络独家同步播出。
播出首日收视即破1 ,豆瓣开分7.1,随着播出深入,《大侠霍元甲》直播关注度直线上升,酷云数据显示实时关注度破2,最高实时2.6,央视平均收视率1.43%,平均收视份额7.01%,单集最高收视率2.13%,单集最高收视份额11.40%,热度口碑同剧中人物一样能打,也在观众心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以看到,《大侠霍元甲》几乎没有杂糅任何热门内容博取眼球,而是专注于武术本身,去谱写一代武术宗师的传奇故事。《大侠霍元甲》不仅让拳拳到肉、独一无二的武术设计贯穿始终,更是以纯粹的武术风骨为观众找回了一个久违的江湖梦,也为武术剧在影视市场打开了全新的新格局。
剧情有破有立
新人物架构赋予经典角色新灵魂
霍元甲作为中国近代武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是与外来侵略者抗争的民族英雄,也是深植于大众心中的精武之魂,始终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于这一人物的展现,《大侠霍元甲》则做到了有破有立。该剧破除了霍元甲单单用武术对抗外来侵略者这一扁平化的故事架构,在保留原有角色的同时,尊重人物所在的历史背景,把清末戊戌变法时期社会的风起云涌与霍元甲的人物成长结合,构建了以家国情怀为核,以史实为依托,通过武术来表现三点相互支撑的剧情结构,为经典角色赋予了新的灵魂。
无论是开篇醉心比武的霍元甲在机缘巧合下与大刀王五的结拜,在助力营救谭嗣同的行动中于心中种下武林中人也有责任复兴民族的种子;还是在霍家父兄惨死后一人扛起振兴家族的重担,在保镖的过程中结识匪中义士沙狼沙燕并烧毁鸦片,在江湖中见识到江湖势力与朝廷势力勾结的景象;又或者是在报仇雪恨后,举家从津门去往上海创办精武门,无惧洋人挑战,通过教人习武强健国人体魄来改变颓靡的面貌……
同样是以武术作为载体,《大侠霍元甲》将真实的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内心变化和成长交相辉映,在格局上相较于以往的同题材作品有了一个明显的拓展与升华,让观众通过大时代的变迁看到时代英雄的命运选择,也为原本一言不合就开打的武术剧赋予了更有根基、可落地的现实主义元素。
事实证明,《大侠霍元甲》的创作确实也符合年轻受众的胃口,并由此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热议。截至目前,微博话题#大侠霍元甲#的话题阅读量已超过4.5亿,抖音#大侠霍元甲#相关视频6190个,累计播放17.8亿次,不少观众大呼“很久没看到这类武打电视剧了,剧情紧凑,又唤起了内心深处的武侠梦”,观众在追剧过程中也引发了一股怀旧热潮,多版演员间的对比和新版的内容创新都成了热门的探讨话题,在受众群体中形成了高认知度、高讨论度。
动作戏真打实打
于一招一式间描摹武术之魂
武术剧作为一种高度类型化的题材,具有武术动作专业性要求高、制作周期长、演员要求高的特点,其制作成本与风险要远远高于其他类型剧。但这些客观因素却并不能阻止导演刘方对这一题材的钟爱:“因为我是练武之人,一直以来的夙愿就是很想拍一部这样的武术正剧。”
《大侠霍元甲》摒弃了大量使用特效来营造动作戏的做法,而是靠实打实的真功夫去展现精武大侠的武术风范。剧中的武打戏份占到全剧体量的四分之一,在呈现方式上更注重动作的细节打磨,精细还原功夫的一招一式,追求极尽真实的视觉效果,以此来实现武戏回归动作本真的初心。尤其是赵文卓、释小龙等真打演员在打斗中呈现出东方武学的内涵与哲理,无疑让整部作品展现出了拳拳到肉的不俗质感。
无论是霍元甲与王五在塔林的正面切磋时上演的拳头对拳头、大刀对长枪的对决,一拳一脚、一招一式都显得力量十足;还是在霍元甲雪夜杀鹰四的情节中,动作利落、力道和美感兼备的动作设计,强调飞雪与武打的快慢交替以呈现不失张力的暴力美感;亦或是到终极之战时霍元甲大战东洋武士,霍家枪对战日本武士刀,展现中外武术的不同魅力……虽然剧集已在央视迎来收官,但观众对剧中的这些武打名场面还是津津乐道、热度不减。
至于剧中的动作场面为何会如此令人过目不忘,导演刘方道出了其中的“秘密”所在:“整部剧拍摄耗时176天,在拍摄前期我们就安排演员集中起来训练了将近60天,饰演孙无疾的梁小龙先生已经72岁”,慢工出细活的细致拍摄+训练而来过硬的武术功底+演员们的敬业付出,为行云流水武打动作提供了保障。
更重要的是,在动作的编排上,剧组为主角和配角都编排一些新颖、不同寻常的一些武术动作,每场戏前期都开会、总结,把整个招数套好、武打场面编排好进行排练;在视觉呈现上,包括摄影师、机器、动作的位置以及跟演员的结合,都有很精确的衡量,对每个镜头都要精益求精,做到真刀真肉。刘方透露,霍元甲雪夜头戴斗笠,提枪前往鹰墅复仇那场让观众大呼过瘾的戏就拍了8个大夜,保证每个武打动作,每个细节的精细打磨。正如刘方所追求的:“每一项都要让观众清晰地看到,因为我们现在做的是一个武术正剧,而不是一个武侠剧。”
融入时代价值内涵
以“不杀”精神开辟新武林格局
虽然历年来与霍元甲有关的影视作品不在少数,且每个不同的时代都有其各具代表性的霍元甲形象出现,但《大侠霍元甲》之所以能赢得如此多的喜爱与好评,除了做到作品在武术层面的真材实料,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作品为武术的精神时代赋予了一种全新的表达,也证明了将武术世界置放在现代的语境下,是同样可以生根开花的。
从霍元甲年轻时比武只为施展所学,追求为武而战,到摒弃传统武术争强斗狠的陋习,低调克制,通过对霍元甲侠士形象的深刻描摹、对侠情深重的呈现,《大侠霍元甲》不单单以武林江湖争霸的爽感投喂观众,而是把内容重心转移至人性的纵深面,以沉静大气的姿态共同构成《大侠霍元甲》中极具新意的价值书写。
在最后上演的终极之战中,当荣先生身中剧毒,台下所有人都认为是东洋人下毒害人,纷纷大喊着“杀了他”。而霍元甲能在群情激奋的时刻不盲从群体的声音,坚持所有事情必须了解清楚才能做出决定;在面对体型庞大、力气惊人的西洋拳王时,霍元甲在拳王险些落入尖刺时伸出援手,这种隐忍克制、给人留有余地的“不杀”精神,无疑是对以往武术剧所展现的那种“非黑即白”“用武力解决一切”的原则与信条的一次大胆革新。
如果说武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招”,那么习武之人的终极准则就应该是“不杀”,这才是武术的最高境界、真正的侠士之魂。经此一战,从此斩绝旧武林的种种纷争,弘扬新武林积极向上的风气与风骨。通过对“不杀”精神的解构,《大侠霍元甲》在今夏暑期档对武林世界和侠义精神完成了一次重新构建,这份沉甸甸的质感和新武林的精神世界构建,也让《大侠霍元甲》跳脱出武侠剧争强好胜的格局,成为一部值得品味的武术大戏。
可以看到,《大侠霍元甲》要展现的不只是那个年代武林侠士自立自强的群像,更是那个年代人性可能抵达的深度。正如霍元甲在开武馆时所说的那样:“只要习武成为民众之习惯,东亚病夫的帽子自可摘除。”而这也正是《大侠霍元甲》通过作品有意强化的内核主旨,即侠者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指向的则是扬我国威、在世界舞台争取更广阔空间的广度。
在影视创作精品化、类型化语境里,武侠剧、武术剧如何实现突围一再被业内探讨,也是无数制作者们都在尝试解决的问题。也正因为这样,《大侠霍元甲》才更有探讨的意义,因为它既保留了武术的真材实料与写实感,又将时代精神注入其中,进一步丰富了侠义精神内涵,实现了对纯正武术剧的有益探索。这种积极有效的尝试,对重振武术类型剧无疑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