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松山智一:互相远离的时代,艺术让彼此走近

7月19日,日本艺术家松山智一在日本东京的东铁(JR)新宿站全新公共艺术项目“Shinjuku East Square”正式落地。新宿站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使用人次最多的车站,而本次全新的文化地标正紧邻车站的东出口——一座高八米的手捧花束男孩形象镜面雕塑“Hanao-San”伫立在艺术公园的中心,迎接着日均逾350万人次的新宿站乘客。环绕男孩的地面上,铺满了融合自然、四季和传统日本文化元素的绚丽花卉图案。静态的地面花纹和雕塑上映射出的车水马龙动态图像互相衬托,多彩生动的大地艺术不断唤起观者对周遭世界的全新视觉和空间体验。

日本历来在公共艺术的选择方面较为保守,通常选择的都是知名外国艺术家或者家喻户晓的日本艺术家的作品,例如,法国雕塑家路易斯·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在东京六本木新城商业区展示的“蜘蛛”雕塑,草间弥生在东京都厅的南展望室展出的波点钢琴,而选用相对年轻的日本艺术家进行大型永久性公共艺术项目实属少见。日前,松山智一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分享自己艺术创作背后的理念,以及对城市和公共艺术关系的思考。

松山智一与艺术结缘纯属偶然。他1976年出生于日本,幼年随父母搬往美国,随后回到日本完成修读商科学士。由于无法适应国内保守的氛围和朝九晚五的生活,他便尝试去当一名职业滑雪选手。但因为一次意外的骨折,他无奈放弃了滑雪,最终选择到美国普瑞特艺术学院修读创意设计艺术硕士学位,由此踏上艺术的道路,至今长期在纽约的布鲁克林生活和创作。看松山智一过往的作品,总觉得他画的是天马行空的童话或者孩童的美梦。骑士、千鸟、明月、星空、花草,梦幻的形象配搭着绚烂张扬的色调,让人想起中文和日语中都共有的一个词语:“绮丽”,意思是:华美且讲究。

谈起横跨日、美两国的不同文化身份,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两者(的差别)几乎像是处于不同的星球。”但不难发现的是,他对自身成长环境和全球化身份的内省,大多草蛇灰线地隐藏在他的艺术灵感中。他兼取两种文化的特征进行创作,无论是像狩野派、浮世绘等的江户时代和明治时代日本艺术风格,还是古典希腊和罗马雕像、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战后当代艺术以及美国流行文化等元素,统统根据自己的脉络重新混杂拼凑(pastiche),编织成如梦似幻的集大成之作。

谈及本次的公共艺术项目,松山智一表示,新宿站作为世界上最大、交通最繁忙的车站,正是展现他全球化身份的最佳场所。白天的新宿最抢眼的是众多摩天大楼,东京都政府办公楼的双子塔也伫立于该区;夜里的新宿则让位给遍布于高档商场、美食餐厅的富于未来主义意味的霓虹灯,描绘出奢华的夜生活图景。犹如东京日夜不停的脉搏,新宿长期以来都是国内外游客的必到之地。他说:“这个作品设计的初衷是希望以能被本地以及全球观众理解的方式去呈现新宿。我希望能透过艺术让大家体验当地的文化特色。”

随着社交距离成为常态,松山智一对市民生活和艺术家的使命也有了新的想法。他认为,慢下来反思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他表示:“当人们被迫留在家中,所有的事情都只能通过网络分享。因此,艺术家要做的就是让人们透过观看艺术的方式激发出新的想法。”而“Shinjuku East Square”正是以艺术作为切入点,通过带动城市公共景观的创新来重塑都市居民的当代体验,以回应人类对建立联结的共同追求。他说:“我希望这件作品的揭幕,能让大家在疫情缓解后有兴趣前来东京和新宿游玩,实地观看作品。”

《21世纪》:你常年生活在国外,对新宿的城市印象如何?

松山智一:就像没有人不曾在电视上看到过纽约时代广场一样,不知道新宿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同时,新宿也是一个混乱的地区,糅合东京的高雅和大众文化,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人们想到新宿时并不一定都是正面的印象,但人们都知道它很特别。

《21世纪》:作品中的HANAO-SAN是一个拿着花束的男孩子雕塑,用以鼓励人们在一个彼此分离的时代进行沟通和联系。这个形象的灵感来源是什么?为何选用了镜面材质?

松山智一:新宿车站被无数的建筑物、霓虹灯、商店徽标和成千上万的人所围绕,我把它们抽象成不同的形状和模样,并以艺术的方式重新组合为一个人物的形象。我希望作品的周遭环境和人物能够在作品内部得到反映,并成为作品实际的一部分。就像在电视显示屏上捕捉到夜晚霓虹灯闪烁的画面,当你观看雕塑时,你也可以通过其镜面的材质看到自己和其他游客的镜像。

《21世纪》:“Metro-Bewilder”是你新造的词汇,也是该作品的创作理念。它囊括都市(metro)、自然(wild)和迷惑(bewilder)三重含义,你如何理解都市和自然的关系?

松山智一:这个概念实际并不存在,但这正是我想表达的。自然和都市最终并不会形成某种关系,因为两者独立存在。我希望透过艺术语言创造出一个乌托邦的概念,其中迷惑的元素能令观众既惊讶又感到安慰。

《21世纪》:作品鼓励乘客在世界上最繁忙的车站徘徊、交谈和冥想。纽约和东京都是繁忙、讲求高效的城市,对这个时代的“快”与“慢”,你有着什么样的思考?

松山智一: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多元的人群、审美观和文化的持续刺激,信息交换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这种快速的节奏不止在新宿或东京存在,而是一种全球的现象。但显然,新冠疫情让我们做出改变,让我们更多地关注本土和身边的情况,与此同时,它亦带出对时间概念的反思,这也是我希望这个作品能够表达的。

《21世纪》:项目的初衷之一是为了推动新宿区都市景观的创新,而本次项目的实现你得到了来自当地社群的哪些支持?

松山智一:他们起初都认为作品无法融入现在的位置和环境,因为在新宿、全东京甚至整个日本都没有这样的先例,但实际上恰恰相反。我很高兴看到前来观摩的观众都对此惊叹不已,然后开始拍照留念。这个地方很多年都没有经历过翻新了,艺术带来的地区士绅化(作者注:指一个旧区从原本聚集低收入人士,到重建后地价及租金上升,引来较高收入人士迁入,并取代原有低收入者的现象)效果似乎给所有人带来了很大的惊喜。

《21世纪》:公共艺术在城市布置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唯一一种能够随时随地影响大量公众的艺术。你曾有过不少公共艺术的经验,在你看来,艺术家、公众跟城市公共艺术项目的关系是怎样的?

松山智一:对我而言,我并不喜欢照搬工作室艺术实践到公共艺术创作中的那种方式。如果只是提供适合展示的作品内容到人们的生活社区中,这更像是一个设计师的工作而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且不论哪一种方式更好)。我的想法是,从艺术家的角度带出真正具有本地特色、牵动本地人意识的作品。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非常耗时。正如这件作品,它成为了社区、社会和人类的一部分,由此我感到与整个世界息息相关。

《21世纪》:最近你对什么艺术命题比较感兴趣?未来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新的作品?

松山智一:关于我们,关于生活如何前行及如何追求我们的幸福。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